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地地弹道导弹武器系统方案阶段进行方案决策的需求,在建立方案评价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单目标准则下的效能评价模型、费用评价模型、风险评价模型以及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多目标综合评价决策模型,以实现地地弹道导弹武器系统在方案阶段对系统效能、费用、研制周期和风险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估,为使用方进行方案论证和方案评审提供定量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战略导弹突防仿真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提出了战略导弹突防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导弹突防模拟系统并在微机上实现运行。该系统可为战略导弹作战提供决策支持,也可为研究导弹突防提供实验手段。运用所建立的仿真模型,本文进行了模拟运行,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另外对改变模型参数结果将怎样变化,也作了探索。本文的结果将有助于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论证及使用。  相似文献   

3.
地地弹道导弹武器系统攻防体系对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红军地地弹道导弹与蓝军某反导系统 ,研究了体系对抗条件下 ,地地弹道导弹的突防效率计算模型 ,通过大量仿真模拟 ,对不同的战法 ,计算了地地弹道导弹的突防效率 ,得出了许多有用的结论 ,提出了提高地地弹道导弹突防能力的技术和战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导弹作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仿真中所涉及的模型种类繁多,类别不一.为了有效地对模型进行开发,实行管理、组合和调度,模型规范化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对各类模型分类层次和关系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通用的模型规范化设计和实现方案,并给出了其表示格式描述及标准化开发过程规范.  相似文献   

5.
全系统对抗条件下反舰导弹突防能力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舰导弹突防能力计算结果,将对作战时指挥员的决策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作战效果,提供一种考虑全面、贴近实战的突防能力计算模型,有助于提高指挥员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从分析反舰导弹突防水面舰艇防御分系统入手,借助传统的分析方法,结合作战实际情况,在研究各防御分系统突防概率的基础上,按照舰空导弹、舰炮系统要尽可能服务和平均服务、电子对抗系统必须服务的思路,建立了全系统对抗条件下的反舰导弹突防能力计算模型,给出了饱和攻击数的确定方法.运用模型对某型反舰导弹突防某型导弹驱逐舰的能力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说明该模型对反舰导弹的战斗能力计算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仿真模型可移植性标准(SMP2),指出其在分析型仿真中的优点,提出基于SMP2进行导弹攻防对抗仿真系统模型开发与集成思路.从组成框架、交互框架、时序框架和对象执行框架搭建基于SMP2标准的导弹攻防对抗仿真系统概念模型框架,根据SMP2建模一般过程描述了基于SMP2的导弹攻防对抗仿真系统模型设计、开发与集成,讨论了相应的关键功能设计与实现,并以弹道导弹对美导弹防御系统突防措施论证问题为实例验证了介绍的模型开发和集成思路.  相似文献   

7.
地面防空作战信息对抗模型研究及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地面防空作战中,地空导弹和空中目标的对抗是一个动态的对抗过程。通过把模型分为自身状态和对对方的估计状态,建立了防空作战对抗模型,分析了导弹追击和目标逃避时的控制输入的选择原则。通过仿真得到了较好的结论,体现了导弹和目标之间的对抗性,对进一步研究地面防空系统对抗性建模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退役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科学地确定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退役以便于制定合理的武器装备采购计划 ,首先对影响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退役的各种约束指标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 ,建立了各项约束指标因素的相应约束子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退役评判模型 ,并提出了综合评判和单项指标相结合的混合评判原则 ,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退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处理方法。本模型已经应用于武器装备采购计划决策支持系统中 ,具有很高的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烟幕对红外和近红外等波段的电磁波有吸收、反射和散射等特性,可以导致红外成像制导导弹导引头接收到的能量大大衰减,从而降低导弹命中率。在综合分析烟幕对抗红外成像制导导弹复杂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包括作战效能主模型、基于烟幕消光机理和红外成像制导原理的对抗模型以及其它辅助模型。进一步对干扰效果进行了仿真试验,动态仿真了烟幕对抗红外成像制导导弹的态势,得出了烟幕布放战术决策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近程地地战术弹道导弹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在说明被动段制导理由的基础上,介绍了被动段制导方法与发展前景,最后讨论了提高制导精度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战术导弹需求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泉  谭跃进 《系统工程》2006,24(4):102-105
通常大多数作战任务都属于复杂作战任务,它可根据作战流程中的时序关系以及工作单元配置情况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简单任务。本文根据战术导弹的作战特点,对作战任务进行了分解,并以任务成功为目标,提出了基于阶段任务系(PMS,Phased-Mission-system)理论的战术导弹需求量模型,并进行了示例验证。  相似文献   

12.
战术弹道导弹拦截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强胜  姚静  易东云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7):1424-1427,1484
拦截系统是反导系统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所在。拦截系统反应的灵敏、迅速、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针对拦截战术弹道导弹这一特殊任务,对传统的K-比例导引法进行推广,以适应侧面逆轨拦截,从理论上给出了此导引法对弹道影响的分析证明,并结合STK,对拦截弹道导弹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说明此方法形式简单、方便,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不同的国家 ,提出了等工程价值比概念 ,在国外 (美国 )费用数据基础上建立了适合国内型号的费用模型 ,克服了国内数据不够缺点 .关于防空导弹武器费用模型趋于实用 .  相似文献   

14.
舰艇战术训练成绩评估数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成绩评定是舰艇战术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主的定性评估将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且有失客观性。在分析舰艇军事训练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舰艇战术训练成绩的评估原则,进而建立了成绩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估数学模型。模型中给出了评估指标的分数分配方法和各子项的详细评分方法。与模糊评价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训练成绩直观、评估方法简单、参数容易确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战术导弹对单个目标射击效能的马氏链决策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发导弹攻击单个坚固目标时毁伤效能分析与评估这一复杂问题,运用马尔可夫过程理论建立了独立连射方式下多发战术导弹射击效能分析的马氏链模型.对于各发导弹精度、威力相同且不计毁伤积累的射击情形,建立目标毁伤过程的时齐马氏链模型,定量分析目标毁伤状态的变化;对于各发导弹精度、威力不同或考虑目标毁伤积累的射击情形,建立目标毁伤过程的非时齐马氏链模型;当考虑目标恢复时,建立由目标毁伤过程马氏链和目标修复过程马氏链组成的混合马氏链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在红外成象自寻的导弹半实物仿真系统精度分配中 ,各仿真设备对整个系统的仿真精度灵敏度难以计算。本文建立红外成象自寻的导弹半实物仿真系统数学模型 ,利用数学仿真实验和统计拟合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根据动力学基本定理、图象处理算法和国家仿真设备的规范标准建立了导弹、弹体三轴转台、目标二轴模拟转台、过载模拟器和红外成象系统的数学模型。所建模型 ,不进行刚体运动模型的线性化 ,充分考虑了转台各轴之间的耦合作用和红外成象技术的影响 ,更精确、更全面地反映了仿真系统的实际运行特性 ,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仿真技术对高空高速飞行的战术导弹进行研究,是改进和设计武器系统的较理想的方法,本文在对现有某型地空导弹飞行控制系统进行全面仿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性能指标。应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理论推导出了自适应规律,完成了新方案设计,并通过全导弹飞行仿真对该方案进行了初步论证。论证结果表明,新型系统比原系统有很大改进,可满足高、中、低不同高度性能指标要求,且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为新型导弹武器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战术导弹自动测试系统体系结构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战术导弹自动测试系统研制需求出发,论述了以VXI总线为核心的体系结构是当前战术导弹自动测试系统的最佳选择,应当在国内该领域内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战术导弹仿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仿真技术在战术导弹研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概述了国外仿真技术在战术导弹上的应用情况以及有关的仿真设备。文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当前战术导弹仿真技术面临的几个问题,并就它们的解决途径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战术导弹垂直发射姿态调转时的快速性要求,研究了垂直发射快速姿态调转的次最小时间控制问题。首先基于误差四元数并结合垂直发射的具体特点,建立了战术导弹垂直发射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然后基于误差四元数和最优控制理论进行控制系统设计,得出了一种基于误差四元数的非线性反馈控制器,该控制器不仅实现了绕欧拉特征轴的旋转,而且实现了绕特征轴的次最小时间控制,缩短了姿态调转的时间,最后通过仿真验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