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作为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如厕对我们来说稀松平常。但倘若你身处太空,又被航天服"束缚"了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那又该怎么办呢?迄今,人类已经攻克了探测太空征程中一道又一道的技术难题,宇航员总能接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相关装备设施,但是像如厕这种在地球上轻而易举的事情,到了天上却成为一大挑战。美国宇航局(NASA)考虑到人类的基本需求,确实在宇宙飞船上配备了非常先进的废物处理系统,可它们只有在宇航员没有穿着宇航服的时  相似文献   

2.
远离地球     
《科学之友》2005,(15):56
离我们最近的星系是"大麦哲伦星云",在距离我们170 000光年的遥远地方.也就是说,它的光要经过170 000年才能到达地球.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这个星系是它在170 000年以前的样子.我们看到太空中的物体越远,它们的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就越长.借助望远镜和探测卫星,我们甚至能看到宇宙诞生时的模样.当我们观察一个恒星系或太空中的其他物质时,就像坐在一部时间机器里一样.以下是各个天体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休闲时光     
宇宙尘埃可能对地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认为,最近几百万年来地球气候在冰河期和温暖期之间交替转换地周期性变化,可能是受到了来自太空的细小宇宙尘埃粒子的影响。通过对葡萄牙亚速尔群岛附近海床以下宇宙尘埃粒子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在25.3万年前至45.8万前之间,宇宙尘埃沉积数量的增减,  相似文献   

4.
大爆炸宇宙学说的"乌云" 1970年代末,大爆炸宇宙学说的天空中游荡着几朵"乌云".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已发现10多年了,微波背景上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温度差异也已在几年前探测到了.  相似文献   

5.
纵观世界各国近年来的空间探测计划,充分表明了人类有信心、有能力以新的姿态进入太空。与初期太空探测相比,其目标更明确、规模更宏大、参与国家更多。太空不属于任何国家,谁先利用它,谁就先获益。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美国和苏联就着手对宇宙的开发。迄今人类共向外星发射了15种型号的各类探测器近百个,为人类认识宇宙、了解宇宙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新的太空照片说明.小彗星还在不断地撞击地球外层空间。这些太空物体可能已给地球带来形成生命所需要的化学物质,证据是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北极卫星得到的。一个科研小组上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议上报告了这一发现。依阿华大学的路易斯·福克兰是这一小组的领导人。这些太空物体大约像一座小房子那么大.在地球上空几千公里处就被毁掉,所以对地球上的人和太空宇航员均无威胁。科学家把这些物体称做“雪球”,它包含的物质主要是水,而水是生命所必须的。它还可能含有在地球上形成生命时所需的简单有机物。科学家认为,在亿万…  相似文献   

7.
在遥远而黑暗的太空中运行着很多人造卫星,它们按照人们的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离地面数百公里的高空中,卫星用电子仪器窥视着大地,它们引导勘探者去发现地球上埋藏的矿藏;用光速传播通讯;卫星用雷达探测了地球上空的气象状况并传送给家庭电视和导航船舶通过黑夜及风暴海区。攫取地球上局部地区发生的敌对状态情报资料。卫星这个空中间谍,日夜监视着动荡不安的世界,侦察各种情报为各国自身的利益服务和维护和平。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在诗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不仅要“更上一层楼”,还要从地球飞入太空,以便更好地认识自身的生存环境,探索隐藏在茫茫宇宙中的无限奥秘。在探索太空的漫长历史中,并非只有人类离开了地球,还有一些动物也进入了太空,默默地为太空探索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太空天梯     
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人类发射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和空间站在太空中遨游和进行科学实验,但都是依靠火箭才能把它们送上太空轨道,这常常要耗费大量的燃料,而且每次运送的物资和人员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开发太空资源的需要。人类越来越感到在地球与空间站或人造卫星之间,应建立一条空中通道。于是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为建立“太空天梯”,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和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0.
远离地球     
《科学之友》2005,(8):56-56
离我们最近的星系是“大麦哲伦星云”,在距离我们170000光年的遥远地方。也就是说,它的光要经过170000年才能到达地球。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这个星系是它在170000年以前的样子。我们看到太空中的物体越远,它们的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就越长。借助望远镜和探测卫星,我们甚至能看到宇  相似文献   

11.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缩影,人在自然环境中诞生和发展,也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着进游宇宙,但却无法离开地面分寸,其中自有奥妙。17世纪牛顿创立的万有引力学说.揭开了这个秘密。万有引力定律指出,物体都有引力,它们总是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人的质量与地球相比,相差十分悬殊,因而引力的大小显得一边倒,总是地球的强大引力吸引着人,把入束缚在地球上而无法进入宇宙空间。牛顿运动力学还告诉人们,速度是战胜引力的法宝,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  相似文献   

12.
<正>21世纪初的太空,一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热闹,浩渺无垠的宇宙,强烈地吸引着地球人的目光。飞离地球,奔向太空,寻找新的生命与生存空间,成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使命。正如霍金所言:"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发展的技术摧毁了我们所生存的地球,而我们还没有发展出逃离地球的能力。"今天,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有了很大变化,关注热点从卫星上天、载人飞船、登上月球转向探索火星、土卫六、  相似文献   

13.
卞毓麟 《科学》2015,(3):55-59,2,63
"哈勃"在25年的历程中,以其一系列的突破性发现,使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有了深刻的变化。宇宙中充满着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地球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致使电磁波谱中大部分波段的天体辐射无法到达地面。为了充分领略"宇宙交响曲"之妙,人类必须设法全面接收来自太空的所有种类的电磁波。否则就会像一个听力障碍严重的人出席一场音乐会,现场演奏的优美乐曲实际上大多被错过或歪曲了。20世纪后期,空间天文观测摆脱了地球大气层的桎梏,使人类跨入了在电磁波谱所有波段上研究宇宙和天体的  相似文献   

14.
飞向泰坦     
天文学家一直都猜测这这颗星上存在着由液态甲烷和乙烷构成的海洋,一些天文学家还认为它是整个太阳系中与人类居住的地球最为相似的天体,对它的探测有助于揭开更多的宇宙和生命之谜。这颗星就是土星最大的卫星——泰坦。美国宇航局和欧洲空间局联手实施迄今最大胆、最雄心勃勃的太空探测计划——"卡西尼-惠更斯"号飞船历时7年,穿越32亿余千米的漫长距离,与深空的极度寒冷抗争,踏过危机四伏的土星环,经受与大气层的摩擦生热和登陆时的致命碰撞,最终从泰坦上向地球发回图像。  相似文献   

15.
陨石撞击地球平均百年一次 行星防御专家呼吁:尽快将红外线波长望远镜用于太空监测,红外线望远镜可敏感感知小行星从太阳获得的热量,这类望远镜不仅可以发现一些难以探测到的小行星,还可以更好地预估某颗小行星的大小. 意外出现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上空的一次陨石事件突显了天文学家面临的挑战,地球面临着轨道接近地球太空物体的威胁,其中一些甚至直接从地球轨道穿过.科学家正在研究应对这类太空威胁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天文学家知道宇宙空间中弥漫着无线电波已经20多年了。这种电波来源于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发生大爆炸时产生的膨胀热气体。用普通的射电望远镜便能够探测到这种“微波背景辐射”,但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吸收红外线,要探测宇宙中的红外背景辐射就不那么容易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理查德(P.Richards)及其研究小组将红外探测器置于无人驾驶的探空气球内,上升到地球大气的最外层进行宇宙红外背景辐射工作已有多年。虽然他们造出了世界上最好的红外探测器,但即使在最高处飞行的气球,在它上面的稀薄空气仍足  相似文献   

17.
“‘地外文明’可能比地球先进了几百万年。 ‘外星人’或许已经掌握了高超的科学技术,它们的进化水平使它们能够自如地在宇宙中旅行。很久以前,它们就已探测了自己的‘太阳系’,现在,它们决定寻找一个更年轻的星球来赠予智慧。因此,它们列出了一些合适的星球名单,并开始光顾那些未知的地方,当然,是用它们自己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视野     
<正>发现双黑洞space太空"马卡良231"是距离地球最近的类星体(类星体是指中心明亮的活跃星系。和宇宙的年龄相比,类星体寿命很短)。最近,通过观测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探测到的、发射自"马卡良231"中心的辐射,中美两国科学家联合发现了该星系中存在的两个超大质量黑洞。它们一大一小,不仅构成双黑洞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追寻人类乃至宇宙整个进程中的10个转折性事件是很有趣的,因为正是它们最终决定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在大得根本无法想象的宇宙中,有一个实在是很平凡的星系,在这个毫不起眼的星系中,有一颗极普通的恒星,还有一颗小小的行星在绕着这颗恒星转——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晚期,在一项最终可能使人类能在地球上自由漂浮起来的研究中,青蛙成了“先驱者”。在实验中,科学家们使从奶酪、比萨饼到包括青蛙和老鼠在内的小动物都漂浮了起来。这项实验是在1996-1997年,由荷兰内伊海根大学高磁场实验室成功进行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很早就已利用航天飞机失重的特性,在太空中进行各种实验。但是荷兰的研究者们声称很多实验都可以在地球上做,手段是利用“抗磁场力”的原理。他们解释说,地球上的很多物体虽然本身并不具有磁性,但如果将它们放入强磁场,这些无磁物体内的电子就会通过对外部磁场的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