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美德”是评价具有积极、“至善”意义人的行为的伦理学概念。“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是苏格拉底最早提出来的,后经柏拉图发展,对西欧后世的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知识与道德联系起来……,使伦理学命题建立在严格逻辑论证的基础上,把伦理学真正提到了道德哲学高度,这是苏格拉底一大贡献。”而这正是我们对“美德即知识”进行思考的意义所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古代伦理思想已发展到比较系统的阶段。苏格拉底善于运用怀疑  相似文献   

2.
聂怡东 《当代地方科技》2010,(2):159-159,164
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是知识”在哲学和伦理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其本人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命题一方面规定了知识的对象仅限于作为类概念的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它还包括认识了人的本质即意味着人会自然去实现这些本质,使之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但是亚里士多德针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也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是建立在主体自我理性反恩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美德之所以成为美德,是由于内在性的普遍原则及其理性基础。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揭示了一紊通向美德之路。勿庸置疑,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确实唤醒了人们的内在性,但是,单纯的理性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美德的全部规定,因为不管从人的整体生存状态还是从其灵魂结构来看,都要求我们以更为审慎的态度对待它。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素以谦让为美德.溯源“谦让”之风的由来,最早记录见《尚书》尧舜禅让事.作为先贤圣哲在他们身倡力行下此风成为一种至德在三代蔚然成风,加上孔子的提倡与赞美,便成为中华民族的国民性之一.  相似文献   

5.
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被称为东西方文明的创始人之一,他们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在宏观的相同背景下也有很多微观的不同之处,这种源头上的细微差别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出发点都是教育伦理化,然而孔子使教育伦理政治化,而苏格拉底则使教育伦理(知识)本质化。  相似文献   

6.
陶婧 《科技信息》2012,(12):147-147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的理论核心"仁"主张"推己及人",将"己"的私识确立为道德和真理的标准;苏格拉底的"认识自我"及"知识即道德",则把包括自己的一切人的共识确立为道德和真理的标准。这是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在本质上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7.
孔子生活的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是个产生伟大哲人的时代。在希腊,差不多与孔子同时产生过赫拉克里特,在孔子之后不久出现了对后世影响至巨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与孔子时代相仿佛的还有印度的佛陀乔达摩和印度耆那教的大雄。在中国本土,老子是孔子见过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话性影响深远。“苏格拉底对话”是辩证法对话,它认为真理产生于寻求真理的人们的对话中。作为智者发现真理的一种方法,它把深奥的人生哲理大众化,是“助产术”式的。“梅尼普讽刺”在传承“苏格拉底对话”的同时将它做了民间还原,其言谈或创作方式更加世俗化;它以戏拟现实为手法展现的“非圣无法”、“疾虚妄”的喜剧性,显示其对话的文学性特征。从“苏格拉底对话”至“梅尼普讽刺”,对话性经历了从初期辩证法的实践对话到文学性喜剧式对话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圣哲先师,在后也享有盛誉,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他的为政、治学和家庭生活都不顺利。在人均寿命仅35岁的情况下,孔子却顽强地生活了73年。这不得不归功于他的养生思想。孔子的养生思想与哲学关系非常密切,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本文认为,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仁德高尚以养心孔子首先提出“仁者寿”的哲学观点。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①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第一位的。孔子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称颂,得到…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不能离开知识、理性、美德和法律的指引和制约是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反思所得出的重要思想成果。后继的思想家遵循他开创的思维路向,在人自身之外寻求政治法律制度必须依据的准则,并最终形成民主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道德伦理对中国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是其道德思想的基础,而孔子的持家道德对现在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其中包括孔子的富贵观,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社会向善的标准,但是追求富贵也要信守道德。“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富贵要与义相匹配,要与国家兴衰相合,这才是符合道的,虽然追求富贵但是也要提倡节俭。孔子的持家道德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提倡人们勤俭持家,创造财富,建设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不能离开知识、理性、美德和法律的指引和制约是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反思所得出的重要思想成果.后继的思想家遵循他开创的思维路向,在人自身之外寻求政治法律制度必须依据的准则,并最终形成民主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社会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职业道德--教师道德。自古以来,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师说》)为职守,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论语》)为美德。社会主义的人民教师负有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朗的神圣职责,因此,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反求诸己”的语源及意蕴,认为孔子、孟子所倡导的“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是行“仁”的重要方法。“反求诸己”意味着使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常“内省”,行“忠恕”之道;“反求诸己”透视着儒家的家国本位,并非己本位;“反求诸己”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5.
孔子认为,在教学中,只有造成这种“愤”和“悱”的心理状态,再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并进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表述,学生获取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举一反三。“不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成功地使学生的思维情绪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核心;“使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层开思维,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学会学习,提高思考力”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提问法浅述     
提问,又称谈话、问答,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教学方法.两千五百年前,我国孔子传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叩其两端”而追问;稍后,古希腊苏格拉底论辩,反复诘难、归纳,施展知识“产婆术”.这显示,人类思维活动形式,包括教学思维方式,有一致性、延续性.提问法在延续中发展.远的不说,自本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语文教学对提问法就一直沿用且日渐改进.50年代中期以来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都规定提问要能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教学实践就十分注重知识的复习。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意思就是知识要经常学习,经常复习。把所学知识转换为技能,才能在实际中运用。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古至今,复习在教学中都是很重要的。高中学习任务重,好的生物知识复习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公私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孔子从个人道德伦理和国家政治伦理两大层面倡导“公”,对“私”进行了猛烈抨击。在个人伦理方面,孔子认为个人在面对公私关系时,应做到“先公后私”和“见利思义”。孔子非常推崇“公”和“义”,并把它们看成是人的最高修养的标准。在国家政治伦理方面,孔子提出了“张公室,抑私门”和礼治的思想来应对公私颠倒的局面。孔子认为以“礼”教化民众是协调公私、群己关系的有效途径。对公平、公正的追求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政治价值观之一。为实现理想,孔子提出了经济上均无贫、政治上执中、教育上有教无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人的知识、才能是从那里来的?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来自后天的实践。唯心论的先验论则认为,有的人从娘胎生下来就有知识、才能,是“圣人”。这也就是林彪和孔老二所宣扬的“生而知之”的天才论。  相似文献   

20.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开创者,他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孔子所提倡的“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以及他所倡导的“学而不厌”、“刻苦发愤”、“虚心求实”的学习态度及“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学习方法和重视德育的教学目的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