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针对历代对苏氏诗歌创新特点的指责,从题材、立意、构思、用事等方面全面考察了苏诗创新的优长。并且对唐宋诗之争作出了初步的合乎历史观的检讨,认为:宋代是唐代后最有成就的诗歌朝代,宋诗的成就在于没有学唐诗,后代所有学唐诗的唐诗派比起宋诗的成就相去甚远,所以苏轼不是使古代诗歌倒退的祸首,而是创造唐诗后又一座高峰——宋诗的功臣。  相似文献   

2.
明人贬宋诗,在思想方法上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在:将宋人的爱讲诗法与宋人的诗创作割裂开来 宋诗的突破声律与不讲声律混淆起来;将宋诗的“文”与“质”对立起来。这种认识上的偏激,在具体对待唐宋的问题上以唐诗作为取舍宋诗唯一标准,合则取,不合则去  相似文献   

3.
贾岛的作品表现独特气质,有异于元白的平易、韩孟的生涩、张籍的清丽、姚合的恬弱。他以平淡幽峭的主导风格影响一时,甚至及于唐末和以后宋明清各代之末世诗人。中国历代诗人唯贾岛有此奇特魅力。论者对贾岛之研究,素来侧重其身世之考辨、诗派或分期之归属、诗歌成就之比较及影响后世诗坛之广远等,对贾岛诗之艺术探讨多只从唐诗之本位出发,看其在中晚唐诗之发展中所呈现的特殊性。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即宋诗风格之特征去考察贾岛诗,由艺术构思开始,迨艺术境界之生成,以寻索他的诗歌艺术世界里所牵涉的有关方面,并藉此说明杜韩以外,贾岛是影响宋诗风格形成的另一个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4.
申涵光是河朔诗派的领袖,他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最能体现河朔诗派的特征.在清初唐宋诗之争消长起伏的诗学大背景中,他是坚定的宗唐派.他主张“诗分唐宋”,但在充分肯定唐诗的同时,又不过分贬抑宋诗,其诗学观具有辩证性.申涵光的诗除表达故国旧君之思、亡国易代之感,显现出浓烈的遗民心态外,最明显的特点便是强烈关注现实的精神.其诗风深受杜甫浸染,有雄深悲壮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叶燮对于宋诗的评价,诗史视野开阔,论辩意识独特,可见宋诗在明清时期的接受研究。在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宋诗研究牵涉到的赞誉与批驳,引起了学者格外的关注和研究,以致使之成为与唐诗研究并分对立的文坛盛藻。宋诗发展之初的弊端廓清,实则始于梅尧臣有意为之的诗体革新,梅尧臣与宋诗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梅尧臣的诗歌意识,使得宋诗更为宋音,奠定了宋诗近千年的艺术魅力。从宋诗研究的境域,以叶燮《原诗》的评点为基础,管窥梅诗的艺术价值,予以恰当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作为宋代与苏轼齐名的大诗人,黄庭坚的创作更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一般特征。具有浓厚的知性色彩是其中尤为显著的一点。本文即从情感体验之处理方式、诗歌内涵之思辨性、诗歌意蕴外化倾向及诗歌语言等四个方面入手,通过与唐诗的对比,讨论了此一特点在山谷诗中的具体表现形态,说明其为山谷诗瘦硬风格的重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宋诗继承了唐诗的优良传统,虽然比不上唐诗那样的辉煌灿烂,但也自有特色。本文试从作家作品中,具体论述宋诗的演变历程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8.
唐诗是中国诗史上一个高峰。唐以后至清,虽然各代都有诗,但只有宋诗还能别开生面,尽管它是渊源于唐诗的。宋初的诗,如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写作的所谓“西崑体”,完全步趋李商隐,在当时便已招致了伶官的  相似文献   

9.
因为中西方本就拥有两种不同文化特质,中国诗与外国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故宋诗平淡是否成为理论,如果完全参照西方的理论界定和标准,这是有问题的.本文从宋诗"平淡"的说法入手,通过考察宋代的文学观念变化,辨析了宋诗"平淡"说法提出的原因,并解析了宋诗"平淡"的内涵及评价标准.这说明宋诗"平淡",已经成为宋人关于诗学创作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中国的气脉出发,假若我们将古人对于诗歌的认识大致归纳为"诗歌理想"、"诗学(创作论)"、"诗学理论化、系统化"三个阶段的话,那么宋诗平淡虽未完全达到诗学理论化、系统化的阶段,然而它已超越了一般"诗歌理想"的层面.成为宋人关于诗学创作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查慎行山水诗王英志明末清初诗坛泰斗钱谦益诗兼学唐宋,开清代诗坛学宋之先声,遗民诗人如黄宗羲亦甚重宋诗,皆为对明七子一味“诗必盛唐”风气的反拨。稍后顺康诗坛代表人物“国朝六家”之南施(闰章)北宋(琬)、南朱(彝尊)北王(士)虽以学唐音为主,且亦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2.
唐诗与科举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省试诗中,还体现于另外一种与科举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风气即行卷风气下所产生的行卷诗中。也就是说,唐代“以诗取士”的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省试诗和行卷诗。而对唐人工诗及唐诗繁荣具有不可忽视作用的,正是行卷诗。  相似文献   

13.
古诗今译,近些年呈现一种蓬勃兴旺的势头。唐诗,《唐诗三百首》,杜甫诗,白居易诗,宋诗……都有试译了。译者最多的,是《诗经》。仅在我的手头,就有余冠英的《诗经选》(1979,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袁愈荌的《诗经全译》(1981,贵州人民出版社),蓝菊荪的《诗经国风今译》(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陈子展的《诗经直解》(1983,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国风选译》(1983,上海古籍出版社),金启华的《诗经全译》(1984,  相似文献   

14.
诗性与理性     
诗性与理性在诗中并非一概相斥,关键在于巧妙的化解,即如唐诗以诗情统辖理趣,而力戒如宋诗完全流于说理,艺术品乃浑融完整的统一体,只要理趣服善于诗性且浑化于诗情之中,诗仍然是诗.  相似文献   

15.
金元之际的诗学大家元好问,生当唐宋之后,探索诗歌继续发展之路,力图借鉴唐宋,折中唐宋,超越唐宋,创造沿自唐宋而不同于唐宋的具有新的时代风貌和美学特色的诗风,在唐宋诗之外,开辟诗歌发展的新路.要认识元好问这一诗学思想,需要清理和辨明一些问题,如:<论诗三十首>不代表元好问的诗学思想;元好问论诗宗旨之"诚",其概念源于理学,归趣宋学;元好问论诗所谓的"以唐人为指归",反映的却是宋诗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16.
唐诗与音乐     
马力 《科技信息》2008,(4):135-135
唐代是诗的大国,音乐发展亦呈现空前繁荣局面,唐诗与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本文从音乐入诗,唐诗入乐和唐诗音乐之美三个方面就唐诗与音乐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昌龄是盛唐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灸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中国古代文学是“音乐文学”,这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征。确实,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如不从声乐角度考虑,便难以见其真谛,也无法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与演变。先秦时代何以南北诗歌风格迥异?汉乐府的出现,汉乐府的分类,以及南北朝乐府为什么呈现出鲜明的不同风格?魏晋之后为什么在中国诗坛上出现了新体诗——五七言诗?而唐宋之际又为什么由五七言诗演变成长短句——词?以至后来又因何而化成“曲”?这一切可以说均与时代音乐的不同与演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研究屈原骚赋的产生,也不能不对其与楚地声乐之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此,我想着重阐述的是杜甫近十首论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首《李期八分小篆歌》.因为杜诗中提出了“书贵瘦硬方通神”这一著名的命题.我想援以比较的苏武诗是《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因为东坡居士针对杜诗提出了“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的沦点。但无沦杜诗还是苏诗.千百年来不断得到广泛的注意.其原因决非因为两诗捉出了两种不同的书法审美观这么简单,因此·假若我们的研究仅停滞于就诗论诗、就诗论书这两点上.恐难深窥杜、苏这两位唐宋诗坛巨擘之堂奥、本文试就以上某些问题作一阐论。在…  相似文献   

20.
李建勋乃南唐名相,其生活与创作经历了唐末、杨吴及南唐三个历史阶段.该时期江南地区渐成华夏"文物最盛处",其宽松富庶的政治经济环境既为士大夫群体培养优雅超逸的人格内涵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使南唐诗歌获得了由"唐型诗"向"宋型诗"渐变转型的独特价值.李建勋之人格追求颇具典型意味,其诗歌创作既属唐诗"余响",又可谓"宋调"先声,不失为唐、宋诗艺术转型的过程性例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