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某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选取2016年3月某院出院病历638份进行分析,调查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本研究638份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有507例,使用率为79.47%;外科系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5.89%;内科系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6.15%;预防用药有69例,构成比为13.61%,治疗用药有438例,构成比为86.39%;单一用药有400例,构成比为78.90%,二联用药有74例,构成比为14.60,二联用药有33例,构成比为6.51%;用于抗感染治疗的438例患者中,有6例送细菌培养,送检率为1.37%。507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中,有51例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不合理使用率为10.06%,其中用药方法不合理有8例,构成比为15.69%,选择适应症不合理有28例,构成比为54.90%,用药时间不合理有15例,构成比为29.41%。某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存在使用率过高、送检率低、使用不合理等现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分析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临床不良反应,并探究对策。回顾性分析民勤县中医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民勤县中医院口服中药汤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73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不良反应累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其中消化系统发生率高于其他系统,全身性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为42.47%;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因素、配伍不当、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炮制方法不当、服用不当、个体差异、误服误用等8个方面,其中药物因素占比最大,其次为疗程过长与炮制方法不当;动物类中药所致不良反应有21例,占比为28.77%。植物类中药所致不良反应有52例,占比为71.23%,不良反应平均转归时间为(2.05±0.66)d。口服中药汤剂所致不良反应应得到临床医师重视,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应从医师、患者、监管等多方面进行干预以预防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探究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1月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儿童3625例(103494剂次),观察不良反应并探讨护理措施。103494剂次接种儿童中,基础免疫77103例,加强免疫26391剂次,不良反应出现11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1%,均为一般反应,发热108例,局部红肿49例,局部硬结31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与护理是预防接种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规范接种技术与操作流程,做好不良反应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探究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并对合理用药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10月庆阳市中医医院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84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对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进行总结,探究如何提高用药安全性。84例患者共分离出137株致病菌,革兰阴性菌构成比为48.17%,革兰阳性菌构成比为29.20%,真菌构成比为22.63%;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构成比最高(34.52%),其次为青霉素类、(17.86%)、大环内酯(14.29%);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反应(30.95%)、消化系统反应(20.24%)居多;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适应症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时间过长偏多;不良反应多于给药后30min内发生,静脉给药的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种类较多,临床医师应掌握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对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予以有效分析,同时提出合理用药举措。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依据临床资料,了解发生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人群分布,统计症状、累及系统情况,分析原因,记录转归治愈时间。①不同性别人群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5岁年龄≤60岁。②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累及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44/136,占比32.35%)、皮肤黏膜系统(29/136,占比21.32%)。③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为药物因素(38/136,占比27.94%)、剂量不当(35/136,占比25.74%)、配伍不当(29/136,占比21.32%)。④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转归治愈时间较短,80.15%患者转归治愈时间不超过5d。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5岁年龄≤60岁,会引起消化系统、皮肤黏膜系统等出现损害,主要由于药物因素、剂量不当、配伍不当等造成,可通过把控质量、加大宣传等多个方面促进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探讨基层部队疫苗接种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选取460例基层官兵进行皮下注射接种疫苗,针对性的解决问题:(1)环境问题;(2)防疫队伍力量薄弱;(3)心理因素;(4)疫苗冷链环节不够完善;(5)人员不齐;(6)接种不良反应,不断改进,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监管和注重培训,提高基层官兵的疫苗接种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锐芳 《甘肃科技》2020,(14):145-147
分析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应对方法。选取金昌市永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55例,起止时间是2017年1月~2019年6月。回顾患者的资料,对不良反应的症状表现、出现时间、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合理用药措施。55例患者中,60岁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41.8%,其次依次为41~60岁(32.7%)、18~40岁(16.4%)、18岁以下(9.1%)。不良反应累及皮肤(36.4%)、肝肾(21.8%)、消化系统(18.2%)、血液循环系统(14.5%)、其他(9.1%);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24h以内(92.7%);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溶媒选择不当(38.2%)、给药途径不当(27.3%)、输注速度快(18.2%)、个人体质问题(16.4%)。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时,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和年龄、溶媒、给药途径、滴速、个人体质等有关。提示医生制定合理用药措施,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陈红伟 《科技信息》2010,(8):340-341
研究方法:按照两阶段抽样法,在嘉兴市三区一县抽取8个行政村l~59岁常住人口2038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研究目的:了解健康人群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乙肝预防效果,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乙肝疫苗调查接种率为50.54%,城市高于农村,低年龄组(98.14%)到高年龄组(0.95%)逐渐降低,男性高于女性。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接种率最高(96.58%和98.77%),学生次之(87.17%),农民最低(4.26%)。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从低年龄组到高年龄组逐渐增高(0%~10.48%),抗-HBs阳性率为14.58%~50.18%,15-岁组最低(14.58%)。1992-2009年间乙肝报告发病率以2001年最高,为67.0660/10万,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2009年平均乙肝报告发病率在≤14岁的人群中低于4.6731/10万,在≥15岁的人群中高于32.0789/10万。乙肝血源疫苗接种后HBsAg和抗-HBs阳性率分别为0.98%和39.54%,与基因工程疫苗接种后阳性率(0.49%和43.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7,P=0.744;x2=1.004,P=0.316)。研究结论:应继续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推广成年人接种,并将乙肝预防向农村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统计数据显示,2017~2018年,由于疫苗接种不足,全球的麻疹病例急剧增加了30%。麻疹病毒本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原体,有时还会引起肺炎或脑炎等致命的并发症。一项于2019年11月1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发现,麻疹病毒能在感染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内继续损害免疫系统,使身体"忘记"过去对其他病原体产生过免疫。研究团队分析了77名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在麻疹暴发前后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两个月之后,72名感染麻疹的儿童体内,常见抗体含量平均减少了20%,  相似文献   

10.
探究影响社区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常见因素及应对措施。对红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化内科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给予诊疗的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统计整理不合理处方及用药情况,并总结出相应的应对措施。210例研究对象中存在不合理用药处方共18例,不合理用药占比为8.57%。具体原因为:重复用药5例,占比2.38%,抑酸药物使用过量3例,占比为1.43%,抗生素使用不合理4例,占比1.91%,联合用药不当4例,占比1.90%,药物与病情不符2例,占比为0.95%。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现象时有发生。事关患者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应引起临床医生和院方高度重视,医务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经过努力,我服务中心这种现象已在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1.
探析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选择甘肃省高台县人民医院接收的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中选取76例,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76例患者中发生病态反应情况占比69.74%(53/76),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情况占比11.84%(9/76),引起畏寒或发热情况占比6.58%(5/76),发生过敏性休克占比5.26%(4/76),出现明显头痛症状占比3.95%(3/76),引起静脉炎情况占比2.63%(2/76);采用口服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情况(3例)明显低于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情况(18例);第1代、第2代、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后分别有7例、31例、27例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可见头孢菌素类药物第1代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第2代、第3代。临床在选择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应合理、规范用药,并针对潜在的不良反应情况做好相应的预防、应对策略,将不良反应程度最小化,用药安全性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不良反应,利用皮下注射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动员,统计动员的不良反应种类和轻重程度;采用连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干细胞动员采集,统计枸橼酸钠中毒症状的比例、干细胞采集效果;统计分析动员的不良反应程度与干细胞采集效果的相关性.从78例外周血干细胞被采集者中(患者43例,亲属供者共35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39岁中,外周血干细胞动员90%以上会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为骨骼酸疼,不良反应一般较轻、易耐受.出现枸橼酸钠中毒症状的占64%,其中最常见为口周麻木,中毒症状的表现较轻,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10 mL后均缓解.收集单个核细胞(MNC)均大于2×108/kg,CD34 细胞大于2×106/kg,集落刺激因子引起的不良反应程度与采集成品中的CD34 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P> 0.05).结果说明,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大多数会出现不良反应,反应一般较轻、易耐受,不良反应程度对采集效果无影响;采集过程中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枸橼酸钠中毒症状,一般较轻、易缓解.  相似文献   

13.
公安大学新生军训期间伤病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公安院校本科新生在入学军训期间出现的伤病种类和病因。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军训现场与门诊救治的新生伤病的资料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结果:军训期间出现伤病的新生就诊人次与参加军训的新生总人数构成比为49.77%,最常见的伤病为上呼吸道感染和软组织损伤,构成比分别为20.13%和7.8%。结论:公安院校校医应针对本科新生入学军训期间可能出现的伤病情况提前制订相应的综合卫生与运动保健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分析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常见不良反应。分析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93例患者临床资料,193例患者因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而出现不良反应,归纳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类型,统计每位患者中药制剂具体的给药方式以及具体不良反应情况等。在本次调查的常见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茵栀黄最多;静脉滴注为常见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最为常见的给药方式,且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占比最高;因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而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出现明显损害为主。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合理使用茵栀黄,给药方式尽可能减少选择静脉滴注方式,强化用药监测,针对患者出现的皮肤及其附件明显损害在内的诸多不良反应,应针对性、及时干预,以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正>我市自1992年元月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已年余.为了解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效果,作者于1993年11月,对全市各计划免疫门诊接种对象按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1名儿童进行表面抗体(抗~-HBs)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检测对象 51例儿童出生后24小时在医院产房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二、三针在市区内各指定计划免疫门诊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全部采用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规格每支10ug,接种方法按卫生部规定0、1、6月接种。51例全部完成基础免疫后的婴儿,男性30例,女性21例,汉族50例,维吾尔族1例。  相似文献   

16.
总结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易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提出针对性更强的改善措施。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9年期间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78例因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分布情况与相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归纳引发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以及具体不良反应类型。178例患者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合计8类,其中头孢替唑钠所引发不良反应占比最高;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以下述三种最为突出:过敏体质(43例,占比24.16%)、饮食不规律(26例,占比14.61%)、服药后出现饮酒行为(22例,占比12.36%);具体不良反应类型涵盖下述5种类别:严重过敏反应(59例,占比33.15%)、消化系统不良反应(45例,占比25.28%)、神经系统不良反应(31例,占比17.42%)、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9例,占比16.29%)、其它(14例,占比7.87%)。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通过提高专业化业务水平、有效规避危险因素、确切的应对方案等建立全方位不良反应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7.
岳燕 《甘肃科技》2011,27(23):158-159
百白破疫苗作为我国免费提供接种的疫苗之一,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疾病的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疫苗和所有药物一样,对人体而言毕竟是一种异物。虽然绝大多数健康人接种后不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只有极少数因个体差异在接种后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处置这些不良反应,对于医护人员及儿童家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了解抗结核药物常见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影响因素作进一步调查分析。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安宁分院收治的65例结核病确诊患者,监测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抗结核药物常见临床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对可能影响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在65例患者中,其中41例发生了不良反应,占比63.08%。以泌尿系统异常、肝胆系统异常、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发生抗结核药物常见临床不良反应的41例患者中,轻度不良反应、中度不良反应、重度不良反应患者所占比例依次为85.37%、12.20%、2.44%。抗结核药物常见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是否患有糖尿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结核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以泌尿系统异常、肝胆系统异常、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合并糖尿病可在一定程度增加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给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及全球医疗和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研发安全有效的特异性疫苗至关重要。目前,基于腺病毒载体和mRNA等技术开发的多款疫苗已在人群中广泛接种,然而疫苗接种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除了在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接种后疲劳、发烧和肌痛等常见不良反应外,疫苗相关性心肌炎正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多例COVID-19疫苗相关性心肌炎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对接种人群的健康危害较大。因此,本文对COVID-19疫苗相关性心肌炎的发生概况以及其潜在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认为COVID-19疫苗相关性心肌炎的发生与疫苗的类型、接种剂次以及接种人群特征等因素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不同类型疫苗引起心肌炎的机制各不相同。未来仍需结合临床数据开展更多的基础研究,以明确疫苗相关性心肌炎发生的具体机制,从而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COVID-19疫苗,降低疫苗相关性心肌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我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指出:为了加强对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政府向公民免费提供部分疫苗,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接种疫苗. 孩子是民族的希望,疫苗预防接种可谓儿童健康的“防火墙”.根据上海的情况,儿童0~6岁需要接种9种疫苗,总接种次数16次,家长对于何时该接种何种疫苗、接种前后应注意的事项等均比较关心.但身处繁忙都市生活中的年轻父母,常常因复杂的疫苗接种计划而困惑;跨度不均的服务间隔时间也令家长们常常忘记预约日期,错过为宝宝就诊接种的时间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