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判监督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争议较多的一个程序,它是独立于审级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程序制度,它不是每一案件必经的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又叫再审程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案对民事再审事由作出了重大的修改和完善。其中对程序性再审事由的规定体现了我国立法机关奉行程序公正的立法理念,向构建再审之诉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目的是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有效地解决当事人反映突出的"申请再审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作为对生效裁判错误救济的审判监督程序,在纠正错案、维护司法公正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在我国刑事再审制度中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名称不准确、再审理念冲突、再审理由缺乏操作性、启动主体行政化、再审期限不合理、审查程序不规范、原审法院再审不公正和再审加刑等,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为完善我国刑事再审制度做好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3.
再审制度是中国法治之路的重要基石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再审制度的规定已难以适应当前法制建设的需要,因此,对民事再审制度进行改革已成共识.着重从立法和实务两个层面上分析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不足,并提出改造立法指导思想和完善再审程序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4.
既判力的不确定性,是民事审判不公正的主要表现之一,而审级制度及再审程序的缺陷,则是导致既判力不确定的主要原因。应对审级制度和再审程序进行改革,建立有条件的三审终审制度,从而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确保司法的公正。  相似文献   

5.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1):123-128
我国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确立时间较晚,理论与实践基础较弱,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作为保障案外人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之一,至今仍存在着诸如立法缺乏对案外人法律地位规定及证明责任的合理分配、司法审查内容模糊等问题,导致法庭欠缺对虚假诉讼的识别能力和打击力度,致使案外人维权之路举步维艰。为解决此类问题,立法应尽快明确案外人的法律地位及再审案件当事人的证明责任,在法律范围内最大限度扩大诉讼主体的参与度并增强司法性能动。  相似文献   

6.
现行民事诉讼再审程序经过修改,具体规则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但再审启动次数的规定作为再审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存在广泛争议。我国目前立法虽然规定了特定情形下不予受理当事人的重复再审申请,但并非完整意义上的再审启动次数有限制度。对再审次数不进行限制,对再审效用的发挥、当事人纠纷的解决、实现诉讼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等都有负面影响。因此,为了适应再审制度不断完善的趋势,应当构建以再审不重复为基础,改善后的再审审级制度和补充性原则为配套措施的民事再审次数有限制度。  相似文献   

7.
再审程序是既判力理论的例外.而既判力原则,实质上是确定判决在实体上对于当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强制性通用力,体现着国家司法权威性、统一性.再审制度的存在,必然使得案件的再次审判成为可能.因此,如何处理好再审制度和既判力理论的矛盾,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无论是理论或者实务都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8.
再审程序是既判力理论的例外。而既判力原则.实质上是确定判决在实体上对于当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强制性通用力,体现着国家司法权威性、统一性。再审制度的存在,必然使得案件的再次审判成为可能。因此,如何处理好再审制度和既判力理论的矛盾,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无论是理论或者实务都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9.
占有效力是占有制度的核心内容,对于实现占有制度在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的公正和谐,鼓励交易行为等方面的意义重大。研究占有效力,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物权立法及建立我国的占有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借鉴各国和地区对占有效力的立法规定,探讨了占有的保护效力,占有的推定效力和占有的权制取得效力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再审制度的适用范围、再审主体、再审的理由、时限和次数等方面的问题比较了中外再审制度各自的特点.从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诉讼制度势以促进我国诉讼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中国举证期限制度的立法缺陷,提出了举证期限制度的重构与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措施。认为中国举证期限制度既不能实现程序公正,又会造成实体公正失落,同时也不可能真正提高审判效率。  相似文献   

12.
占有效力是占有制度的核心内容,对于实现占有制度在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的公正和谐,鼓励交易行为等方面的意义重大。研究占有效力,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物权立法及建立我国的占有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借鉴各国和地区对占有效力的立法规定,探讨了占有的保护效力,占有的推定效力和占有的权制取得效力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霞 《科技信息》2010,(1):374-375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完善的理论能更好的指导实践。以英国“公正合理清盘令”为确立标志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确立了此项制度。我国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在学界热议和实践的需求下应时而生,新《公司法》第183条对此进行了规定。本文从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基本理论出发,重点探讨了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0月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再审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此次修改仍限于微观角度的部分条文的补充完善,仅仅从技术层面上明确了再审实务的一些操作.未能从根本上改良再审制度.民事再审制度漠视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公权对私权的恣意介入、违背诉讼的基本原则和法理等一系列问题依旧存在.而透过单纯的法条及操作层面,我国再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我国的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仅仅在诉讼制度或法条上对程序的修改作用必然有限.  相似文献   

15.
再审程序是对当事人权利的非正常的救济程序,其启动应予以合理的限制,再审事由的设立即是以此为目的的,只有通过立法的不断完善使法定再审事由更加明确,才能更好地确定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范围以及检察院抗诉的案件范围。而我国现行法律对于"新的证据"的规定的不确定以及司法解释的相互矛盾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关于新证据的规定进行分析,指出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新证据的范围予以限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明确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职权调查事项,有利于保障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保证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实现诉讼经济,节约司法资源。我国当前民事诉讼理论界对于法院职权调查事项的研究刚刚起步,还鲜见有系统理论成果对其加以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空白相应,立法规定零散、混乱,导致司法程序中适用困难,无法保证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通过对民事诉讼中法院职权调查事项的内涵解读和法理分析,对职权调查事项的范围作出界定,提出了完善职权调查程序的对策,对我国该制度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立法内容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事再审制度作为一种权利的救济制度,在很多国家的民事诉讼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在大陆法系国家更有比较详尽的规定。我国传统概念上将审判监督程序与再审程序相提并论。近年来,这一观点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普遍认为审判监督程序仅是开启再审程序的方式之一。本文试图从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提起再审的条件与大陆法系部分国家的再审条件作比较,通过分析,以期求得再审制度在此方面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着重对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再审程序进行了修订:提高了再审法院级别,细化了再审的法定事由,明确了人民法院接受抗诉裁定再审的时间期限等。但是,修正案也遗留了一些问题,比如启动再审程序的主体过多,未规定再审诉权,未限制再审次数,没有审前和解制度等。希冀在民事诉讼法全面修订时,可以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9.
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切合人权保障、谦抑、宽容的刑法理念,体现了公正报应和功利预防的刑罚目的,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已成为世界刑事立法的潮流和趋势,顺应此种潮流和趋势,有利于我国刑事立法走向国际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当庭宣判作为法院宣告判决形式之一,它体现着民事诉讼公正和效率两个最根本的价值,也是符合世界和我国司法改革的主题,更是反映社会民众对诉讼公正和效率的祈求。我国法院虽然在探索民事诉讼当庭宣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发现其在理论研究、立法技术、司法实践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文章在分析当庭宣判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当庭宣判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