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它的编撰者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按常规来说,无论古今中外书名都是由作者自己定的,或在腹稿构想时,或在写作过程中,最迟在定稿后刊印前已敲定。然而,《史记》的定名并非司马迂自己所定,而是在他逝世400年之后,由公众定下书名。  相似文献   

2.
迁父司马谈临死前感到自己终身遗憾的是:没有尽到太史职责,写出一部史书。他把未竟事业托咐给司马迁,要他“无忘吾所欲论著”,并以周公、孔子著书立说的精神勉励儿子。特别是孔子,司马谈说他“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谈死后,司马迁“紬史记金匮石宝之书”,着手准备,并表示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的话虽委婉,意思却很明确。他认为孔子卒后五百年尚后继无人。自己恪守遗训,以孔子论著精神为准则,继《春秋》写出一部史书,正是先人的意愿,符合时代要求,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出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刻洞察与领悟。本文拟从《史记》中所折射出的政治观、历史观、道德观和义利观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对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影响,从而拓宽对《史记》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对于其所征引的前人的著述一般会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或叙其书目篇卷,或录其作品全文,或具体,或概括,而对于淮南王刘安的著作却只字未提。司马迁《史记》是否征引过《淮南子》,《史记》并没有做具体交代。近代有学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史料征引之一就是《淮南子》,然而,通过考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史记》中无史料征引自《淮南子》。  相似文献   

5.
《史记》的五体结构,不仅是一种历史编纂方法,而且是司马迁民族思想的形象反映。它记事起于黄帝,表现了司马迁各民族皆为黄帝子孙的民族大一统思想。《史记》的体制结构象征着历史的大一统方向。《史记》结构上的尊汉倾向厦其等列天子臣民的体例安排,是司马迁民族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充满悱恻的史诗,充满了浓郁的悲剧风格。《史记》悲剧风格的形成与司马迁的悲剧性格是分不开的。同时,司马迁也受屈原的悲剧精神影响,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史记》的悲剧风格表现在对悲剧人物、悲剧英雄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在民族史的撰述上有杰出的成就。《史记》在体例上有开创  性贡献 ,为我们研究这些民族的史事留下了最早最有权威性的历史资料 ;《史记》反映了司马迁进步的民族  史观。《汉书》继承《史记》对民族史的重视 ,也为各民族立传。班固在史观、史识方面比不上《史记》 ,但仍  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整齐体例、扩充材料等方面 ,大大丰富了民族史传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史记》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作品,也是一部保留了大量上古原始珍贵文献的图书。司马迁写作《史记》对当时的文献书目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做了大量的文献学工作。研究《史记》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固然重要,但研究《史记》的文献学价值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命运”一词充满了神秘色彩,是人类最为棘手复杂的问题之一。《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著作,其中渗透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命运的诸多思考。从自然命定论、天命论、因果论,历史决定论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司马迁复杂多样的命运观。通观《史记》全书,司马迁对命运的思考是复杂多样的,由多种命运观念综合形成。  相似文献   

10.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夜郎的历史最早见于《史记》。近二十年来学者发表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夜郎的政治中心、族属等问题上,还未有人就《史记》中有关夜郎史料进行整理。通过对《史记》中夜郎史料的梳理分析,可知司马迁写了一段夜郎当代史。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新增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的《信陵君列传》(亦称《魏公子列传》)。列传全文共22个自然段,从概括地介绍信陵君的出身为人,一直写到信陵君之死,叙述了信陵君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守信重义,急人之难,勇于改过,在门客的帮助下,获得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的经过。本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前12自然段,主要是突出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难,窃符救赵的品格和事件。因为在这一段节选中,就情节说,窃符救赵是主干,所以课文的题目标为《信陵君窃符救赵》。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5年)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病逝,三年后,司马迁继承父职,作了太史令。42岁(前104年)时,开始了《史记》的著述工作。但到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年),因为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史记》是情、理、史的结合体 ,他把对历史人物的爱憎 ,都凝注在作品里 ,使读者常被司马迁的情感所感染 ,处处感到作者的存在 ,这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史书的最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完成《史记》以后,一再自称"述往事,思来者"。这既是其说明著史目的之言,更是对毕生治史反思之语,简洁的语言中寓含深刻的思想。根据《史记》的内容,可以从历史认识、以史为鉴的思想、考察历史的方法及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体察司马迁对前人的继承与超越,理解其"述往事,思来者"之义,把握《史记》的思想价值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邱蔚华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1):28-29,35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迂的《史记》是一部光耀千古的伟大著作,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史记》中记载的不少故事,历史事件被人们概括和提炼成成语,作品原句中不少的精采词语也往往被人们引用成成语,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沿用不衰。源于《史记》的成语倒底有多少,还没有人作过确切的统计。但笔者  相似文献   

17.
略论司马迁《史记》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悲剧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时代熏染及对楚文化继承方面阐述了《史记》悲剧色彩产生的原因,并着重分析悲剧中各种人物的命运,从而剖析了《史记》悲剧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项羽本纪》是《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最上乘之作,它代表了《史记》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从《项羽本纪》塑造项羽英雄形象的层面展开,分析、概括出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叙述的三方面特色:据实而叙;详略有致;方法多变。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博览》2008,(10):86-87
王立群之项羽:一个英雄的失败史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声名显赫、自毁前程的失意者和失败者。和《史记》五帝至汉孝武的历史长度相比,项羽最辉煌的人生,按照司马迁说,"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也就短短的八年光阴。八年,从灭秦的人生巅峰一直走到无颜回江东的末路。项羽未曾建立一个王朝,司马迁却私许他位立十二篇帝王本纪之间。我们可以想见在一个"成王败寇"历史逻辑几成惯例的述史思维下,司马迁写项羽,对这样一个失败的英雄充满了怎样的爱与痛惜的人生情怀。毫不夸张地说是司马迁成就了项羽。还不仅仅是司马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可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作为传记文学名著,《史记》“记录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有一百多人,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往往代表了社会上的某一类人,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有的达到了一定的典型化的程度”②“。《史记》之所以成功地描写出众多的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司马迁善于观察人、研究人、揣摩人的内心情感,而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精微细致地刻镂出来。关于《史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