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氏粉虱是桂花重要害虫之一,1年发生4代,以蛹和老熟幼虫越冬,以成虫、幼虫刺吸汁液,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以树冠下层虫口数量最大,伐除上层乔木,下层灌木和适当修剪,使其通风透光,可减轻受害,第一代幼虫出现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可收到良好效果,以后由天敌自然增长来抑制其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豆卷叶螟Lamprosema indicata Fabricius是菜用大豆的一种重要食叶性害虫.在福州地区1a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次年越冬幼虫4月中下旬出蛰.5月中下旬是第1代幼虫危害高峰期,第1代成虫高峰期在6月中旬;第2代幼虫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中旬是第2代成虫高峰期;8月中下旬第3代幼虫盛发,9月上旬是第3代成虫的高峰期;第4代幼虫发生期在9月中下旬,9月下旬10月上旬是第4代成虫盛发期;10月中旬是第5代幼虫的高峰期.豆卷叶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长颊茧蜂Dolichogenidea sp.、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punctata,Fabricius、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和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iedemann,其中长颊茧蜂是天敌优势种,其田间寄生率最高可达80%,对豆卷叶螟的种群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松毛虫脊茧蜂是马尾松毛虫幼虫常见的寄生性天敌,国内分布广泛。在苏皖地区对松毛虫幼虫的平均寄生率为1.8~20.1%。该蜂在苏皖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越冬代3~4龄松毛虫幼虫体内越冬。翌年2~3月寄主幼虫虫体缩小,两端微尖,中间隆起呈纺锤形,固定在树皮下或小枝、针叶等部位。越冬代及第1代成虫发生期长,幼虫有滞育现象,因此生活史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蛹期19~24天。成虫在白天羽化、交尾、产卵,平均寿命7.7~24.7天,补充营养可延长寿命。成虫有较强趋光性,脊茧蜂的诱虫量与松毛虫发生数量密切相关。茧蛹期有5种重寄生天敌,全年平均重寄生率18.6%,其中以窄柄姬蜂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变色夜蛾幼虫主要危害观赏树木合欢,其成虫颜色有浅有深,前翅有黑棕色斑点1~5个,同一数量的斑点有斑点分离型、斑点愈合型、斑点镶嵌型和白斑镶嵌型的变化。经研究发现有41种斑点排列,有的成虫左右翅斑点排列也不一样,这在鳞翅目昆虫中实属罕见。该虫在河北冀东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蛹越冬,蛹期269d。翌年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6月~7月产第1代卵,6月中旬~7月下旬幼虫作害。幼虫经7龄,第1代蛹期15~17d,7月下旬出现成虫,7月下旬~9月上旬产卵,7月中旬~8月中旬幼虫作害,9月上旬陆续化蛹越冬。  相似文献   

5.
变色夜蛾幼虫主要危害观赏树木合欢,其成虫颜色有浅有深,前翅有黑棕色斑点1~5个,同一数量的斑点有斑点分离型、斑点愈合型、斑点镶嵌型和白斑镶嵌型的变化.经研究发现有41种斑点排列,有的成虫左右翅斑点排列也不一样,这在鳞翅目昆虫中实属罕见.该虫在河北冀东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蛹越冬,蛹期269 d.翌年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6月~7月产第1代卵,6月中旬~7月下旬幼虫作害.幼虫经7龄,第1代蛹期15~17 d,7月下旬出现成虫,7月下旬~9月上旬产卵,7月中旬~8月中旬幼虫作害,9月上旬陆续化蛹越冬.  相似文献   

6.
<正>通过8代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幼虫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明确了该虫在宁溧山区一年发生2~3代,以2代为主,幼虫一生为害针叶量接近3000cm,折合鲜重13.4g,干重5.04g。不同性别的幼虫取食量和排粪量均有显著差异,末龄幼虫为害量占总为害量的70%以上。幼龄林上的幼虫越冬期大都在梢头针叶丛中。  相似文献   

7.
双带夜昨是水稻常见的害虫之一。在湖北省一年发生5代,以第五代幼虫化蛹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产卵,每年5-9月为发生为害期,有世代重叠现象,幼虫有6个龄期,第1-5代各代历期依次为47.95,28.15,23.10,24.47和41.92一;该虫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30℃,相对湿度为85%-95%。本文还记述了该虫的生活习性,稻田种群数量消第及天敌等情况,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 1年发生3代,以卵和初孵幼虫越冬,越冬幼虫翌年3月开始活动,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8月下旬为第2代幼虫孵化盛期,11月出现第3代幼虫。气温是影响刚竹毒蛾危害的重要因素,在防治上要抓住幼虫3龄期前和成虫期进行防治,使用2.5%溴氰菊酯、80%敌敌畏和柴油按1:0.5:50制成的油烟剂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美国白蛾取食金叶榆及家榆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叶榆、家榆为寄主植物,研究了不同寄主植物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白蛾比较喜欢取食家榆。美国白蛾1代幼虫取食金叶榆叶片的存活率为15.0%,取食家榆叶片的存活率为36.7%,第2代幼虫取食金叶榆叶片的存活率为82.7%,取食家榆叶片的存活率为84.3%;美国白蛾取食金叶榆叶片从初孵第2代幼虫到蛹...  相似文献   

10.
张成安 《甘肃科技》2008,24(4):162-163
甘肃冷杉尺蠖在白龙江、洮河林区2年完成1代,以幼虫和蛹交替越冬。6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雌雄性比为1.2∶1,成虫羽化后2~5d开始产卵,卵历期35~45 d,8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幼虫5龄,历期90~105 d,8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下树进入枯枝落叶层内化蛹,9月中旬为化蛹高峰,蛹期310~330d。幼虫有吐丝迁移的习性。在白龙江、洮河林区主要发生于海拔2900~3300m的高山地带,以郁闭度在0.7以上的幼龄冷杉纯林受害最重。潮湿、凉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该虫的发生,鸟类取食和菌类寄生对其种群数量影响极大。采取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营林措施为主,辅以化学防治的方法,可有效减轻其危害。  相似文献   

11.
<正>黑足凹眼姬蜂是马尾松毛虫幼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在江苏、安徽两省,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平均寄生率为3.4~50%。该蜂在南京一年发生5代,以幼虫在3~4龄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体内越冬。卵~幼虫期28d,蛹期10~20d,成虫在白天交尾、产卵。成虫寿命2.8~13.6d。无趋光性。雌蜂的平均怀卵量67~207。黑足凹眼姬蜂的茧蛹重寄生天敌有8种,平均重寄生率27.9%,最高重寄生率29.5%(越冬代),其中以次生大腿小蜂为主。  相似文献   

12.
王元康 《武夷科学》2008,24(1):65-68
刚竹毒蛾 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 1年发生3代,以卵和初孵幼虫越冬,越冬幼虫翌年3月开始活动,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8月下旬为第2代幼虫孵化盛期,11月出现第3代幼虫。气温是影响刚竹毒蛾危害的重要因素,在防治上要抓住幼虫3龄期前和成虫期进行防治,使用2.5%溴氰菊酯、80%敌敌畏和柴油按1:0.5:50制成的油烟剂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应用20%三唑磷乳油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幼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300~1600倍液防治第一代≤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90.4%,防治≥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89.1%~95.8%;防治第二代≤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71.9~90.7%;防治第三代≤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73.4%~91.7%.在本试验设计浓度范围内,三唑磷乳油的杀虫效果(包括残留药效)均是随浓度的增大而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调查,观察记录食叶害虫绢粉蝶Aporia crataegi(Linnaeus)的生长发育过程和行为习性,明确绢粉蝶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绢粉蝶在宁夏银川地区1 a发生1代,以2~3龄幼虫聚集在叶囊内越冬;3月下旬,越冬代幼虫开始出蛰活动;4月中下旬幼虫进入老熟期,在寄主枝干上或者杂草堆里化蛹,蛹期近14 d; 5月初开始羽化,成虫5月中旬开始产卵,下旬出现第一代幼虫,7月中旬后进入越夏.  相似文献   

15.
稻水蝇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年发生 4代 ,世代重叠 ,发育历期世代间存有极显著的差异 ,虫态间发育历期除幼虫与蛹外亦呈极显著差异 .成虫越冬 .4月下旬越冬成虫大量出现 .4月下旬见一代卵 ,5月 10日为一代幼虫盛发期 ,化蛹在 5月 2 5日始盛 ,一代成虫于 5月下旬可见 .第二代 5月下旬见卵 ,6月上旬至 7月上旬幼虫发生 ,6月中旬至 7月上旬化蛹 ,6月下旬至 7月中旬为二代成虫可见期 .第三、四代幼虫分别发生于 7月上旬及下旬 ,第四代成虫于 8月中旬羽化 ,8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并越冬 .第 2代危害严重 ,发生数量极显著多于其它各代  相似文献   

16.
甲醛对果蝇的伤害及维生素C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果蝇为材料,探讨了甲醛对果蝇的伤害作用以及维生素C的保护作用.分析了在甲醛和维生素C的影响下,果蝇子代的生存率、幼虫体内的几种主要物质(如核酸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动态以及细胞内产生的微核数等.结果发现,随着培养基中甲醛浓度的升高,果蝇子代数量逐渐减少;幼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核酸含量变化不明显,细胞内微核数量增高.而维生素C对甲醛的毒害存在显著的拮抗效应.当培养多代后,这些效应逐渐减轻.  相似文献   

17.
草坪新害虫——稻切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切叶螟是一种草坪上的新害虫,本地每年发生5-6代,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全年以7、8月份的第三、四代幼虫为害最烈.在狠抓草坪苗圃地治虫和点灯诱杀成虫的前提下,主害代用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防治低龄幼虫;用40%毒死蜱乳油加5%氯氰菊酯乳油或5%来福灵乳油防治高龄幼虫,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正>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马尾松林危害最严重、分布最广泛的食叶害虫。为了预测这种害虫的发生数量和进行综合防治,我们采用生命表的方法,在浙江省余杭县长乐林场对湿地松林马尾松毛虫的各种死亡因子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分析了影响数量变动的各个因子的作用。本文报道的是1979年~1982年对越冬代松毛虫的研究结果,其它各代的考查材料将陆续整理成文。 马尾松毛虫在浙江余杭县一年发生2~3代,第一代发生期5月中旬~7月下旬,第二代7月下旬~10月上旬,第三代10月上旬到下一年的5月中旬。发生2代的年份,即第二代发育到下一年的5月中旬结束。马尾松毛虫以四龄幼虫越冬为主。这种害虫除危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外,也取食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和火炬松(Pinus taeda L.)。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朽木夜蛾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效果。朽木夜蛾在河北省秦皇岛和唐山地区 1年发生 3代 ,以蛹越冬。其幼虫第 1代发生于 5月中旬至 6月中旬 ,第 2代发生于 7月上旬至 8月中旬 ,越冬代发生于 9月中旬至 1 0月上旬。幼虫共 6龄。采用除虫菊洗衣粉 (1∶2 ) 2 5 0倍液和苏芸金杆菌 2 0 0倍液喷雾防治 ,杀虫效果达 1 0 0 %。也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相似文献   

20.
豫南板栗林栗皮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南板栗林栗皮夜蛾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地栗蓬刺束间或树皮裂缝中结茧化蛹(化蛹于白色丝茧中)越冬,或以幼虫在被害栗蓬总苞内越冬.第1代幼虫于6月上旬开始为害,6月下旬为第1代成虫盛发期.第2代幼虫在7月初孵化.化蛹场所高度集中在原被害蓬上.第1、第2代为害板栗较重,第3代为害较轻.豫南丘陵板栗产区采用农业和生物方法防治该虫,6年防治实验表明,该方法平均株杀灭效果可达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