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通过微观的个案考察 ,结合小说的历史发展规律 ,对六朝志怪的小说质性从内容到形式四个方面加以论证 ,认为六朝志怪中已然出现真正的文学意义上的小说。并认为那种一刀切式、以历史分期为小说硬性分期的做法 ,有突变论之嫌 ,是有欠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志怪小说表面上“张皇鬼神,称道灵异”,其实质是对生死、性爱、安全的关注。而这种内心情感的萌动与渴望,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但它却在神道世界中实现了,神道世界则成为志怪小说潜意识的载体,这才是志怪小说作家认为“神道之不诬”的真实原因。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文人创作志怪小说的一种潜藏心态,这是介于教徒“自神其教”与“有意为小说”者之间的一种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研究六朝志怪小说中屡次出现的精怪作祟截取人发的情节,从时代风气、宗教观念、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心态等几方面探析这种志怪情节出现的原因。通过初步探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修炼”观念影响;二是文化观念与生活习俗的差异所导致的汉人对胡人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4.
肖智才  蒋利 《科技信息》2011,(13):114-114,75
王度《古镜记》是一篇唐朝早期志怪小说,小说从内容到形式有着许多六朝志怪小说的遗迹,因此对作品本身的研究而言有着很大的升华空间。从神秘性,历史性,文学性等三个方面对其加以具体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多重阐释可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六朝志怪作为中国古小说的发轫,其中的幻想因素对后世小说创作有着深远影响。中国当代奇幻小说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式,幻想更是成为了其中的主体部分。以幻想为基础,可以看到当代奇幻小说对六朝志怪小说在幻想方式上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6.
六朝时,受佛教的影响,志怪小说空间观得以扩张,上至天界,中为人间,下达幽冥之地,虚构空间大大增加。它启发了后世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其后的唐传奇、话本及神魔小说影响甚大。六朝前文学作品重现实空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而六朝志怪小说虚构空间增多,则主要受佛教影响,鲁迅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六朝前,宗教虚幻色彩对文学作品虚构空间观影响不大。六朝时,佛教兴盛,其虚构空间观的内容广阔度及逻辑严密性,对志怪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里着重说明佛教入土中国后,其对六朝志怪小说虚构空间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六朝志怪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轫,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关键作用.其中的奇幻理论与审美意识,至今还没有得到深入的综合研究.中国当代奇幻小说作为新时期的新兴文学体式,正处于繁荣创作的鼎盛阶段.以审美作为中介,可以看到当代奇幻小说对六朝志怪小说的文化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六朝时代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初步形成阶段。大量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虽然还只是一种“粗陈梗概”的小说雏形,但毕竟为成熟形态的唐传奇的产生与繁荣奠定了基础。那种刻意搜奇志异的写作旨趣,也对中国小说民族特色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是,此时的小说写作,却还不是一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活动——“非有意作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们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则更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是史书和文学两种品格兼而有之,甚或文学价值要大大超过史学价值的。但在六朝人那里,却主要是以史的传统观念去衡量、评价小说  相似文献   

9.
宋元话本小说的题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怪异题材的明显的偏好。话本小说的创作多取材于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并带有明显的志怪色彩。这一方面沿袭了魏晋以来传奇志怪类小说的风气,另一方面呈现出志怪题材扩大化的趋势。这种志怪扩大化的趋势反映出文学的时代性和文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0.
~~在虚实之间:以《搜神记》为例谈六朝志怪小说的文体特征@周昌梅$孝感学院文学院!湖北孝感432000~~~~[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2]张庆民.论蜕变中的魏晋南北朝小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4). [3]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  相似文献   

11.
人与鬼怪的关系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和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常笔记》为主的清代笔记小说,即见一种由对立走向友善的人怪关系。这与佛教的影响分不开。同时,在由对立走向友善的过程中,也可窥见封建社会由“尚力”到“崇德”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 《聊斋志异》向来归于志怪笔记一流,这是有道理的。首先,让我们从题材看。一部《聊斋》分成大篇和短制两类,短制多承袭六朝志怪的遗风;大篇则用唐人传奇的手法,赋以志怪的内容,即所谓“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故无论大篇和短制,都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把它们列入志怪.其次,从篇章形式看。作者在写作时喜爱采用的笔记的形式,短制固不待说了,就是小说大篇,明明是想象的故事,偶尔也要点出时间、地点和人名(冯镇峦戳穿这内幕,说作者爱作此等摇曳之笔),虚晃一枪,将虚构化作真情,迷惑读者。所以就体裁形式论,更是道地的志怪笔记。志怪若不讲它的涵意,那么志怪本身也就变成了内容,这样,无论怎样铺陈人情,描绘世态,也还是脱离不了志怪。总之,从摄起题材,记叙内容到写作形式,大都无一而非志怪,  相似文献   

13.
魏晋志怪小说中有影射夫妇关系和家庭生活的内容,志人小说中有描写家庭生活的篇章;唐宋以来的文言传奇中有不少作品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某些方面;宋元话本中有较完整的短篇家庭小说;《水浒传》中有众多市井家庭生活的描写,它们共同构成的“家庭小说”传统为长篇家庭小说奠基之作《金瓶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唐代文苑最为繁荣,成就最高无疑是诗歌。可与诗歌并举,在文坛上放出异采的,是被鲁迅称为“成就乃特异”的传奇小说。所谓传奇,即“传”写“奇”事。唐代传奇在某些方面虽沿袭六朝志怪、搜神、轶事琐闻的题材,但由于受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唐代传奇绝大部分是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脱离了六朝志怪、搜神、记轶的幼稚阶段,而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人与鬼怪的关系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和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主的清代笔记小说,即见一种由对立走向友善的人怪关系.这与佛教的影响分不开.同时,在由对立走向友善的过程中,也可窥见封建社会由"尚力"到"崇德"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唐前志怪小说中以人为中心的幻化主题,通过幻化形式的三个层面:肢解型幻化、人的异形化及离魂化生,揭示它们各自产生于神话、方术道教及佛教的文化土壤,跟踪这种文化形式在中国小说志怪一脉的承续  相似文献   

17.
张莉莉 《科技信息》2011,(28):177-177,179
传奇小说在唐朝时达到了鼎盛,由六朝志怪逐渐演变为成熟的唐传奇小说。在唐传奇的发展过程中,史传文学对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唐传奇中既包含有明显的写史倾向,但同时又表现出较强的文学"虚构"色彩。这一点,从它的命名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洛阳伽蓝记》一书很多人关注到他的历史、地理以及佛学价值,然而其中的叙事内容向来少为人所关注,尤其是叙事内容中体现的小说特色.根据书中出现的叙事内容,可以分类为轶闻传说和神怪传说两大类,而轶闻传说又有着历史逸闻、人物品评以及佛教传说;神怪传说又有谶纬异象、佛教志怪、道教志怪之分.  相似文献   

19.
东晋后期至南北朝,随着道教的发展进入高潮,道教志怪小说创作亦发展到新的阶段.继葛洪《神仙传》之后,众多真人传记风行一时;受其影响,一批有成就的道教志怪小说如《汉武帝内传》、《十洲记》、《周子良冥通记》等纷纷问世,由此带来了此时期道教志怪小说创作的大丰收.  相似文献   

20.
《拾遗记》是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作品中所记载的谶纬现象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分别表现在灾异趋向、人物身份、形式变化等三方面。这一特征出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与各时期的政治状况密不可分,同时它还暗合了谶纬的实际发展过程。正是由于这种阶段性的谶纬走向使该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蕴含,它不仅是天命观的统一,也是魏晋文学自觉的表现,同时还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