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震对人类带来的惨重灾难,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主要是由对建筑物的破坏引起。为此,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是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时均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从分析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的原理出发,深入探究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并试图提出提高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推倒分析的桥梁地震损伤评估模型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推倒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结构非线性一地震响应的近似计算方法,以其概念简明、操作简便、桶用图形方式直观地表达结构的抗震能力与需求等特点,正逐渐受到重视和推广A.Ghobarah提出利用两次推倒分析结果来计算多层建筑结构的操作指数,针对普通规则的桥梁结构,提出了推倒损伤模型的改进计算方法,该方法避免了非线性动力分析的繁琐,用简便的手段描述结构非线性特性,评价结构遭受不同地震烈度时的损伤程度,通过一座双柱式桥墩的计算分析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简单、合理、可靠地得出结构的损伤值。  相似文献   

3.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弹塑性分析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5):162-162
阐述了弹塑性分析法的原理、计算步聚模型的建立方法,在上述理论框架下通过本文的综述,得出了弹塑性分析法在一定条件的结构中应用具有足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修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Park-Ang损伤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Park-Ang损伤模型在上下界不收敛的问题提出了修正形式,然后利用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钢筋混凝土柱试验数据库和作者完成的试验,研究了修正后损伤模型组合系数的取值,并根据试件的轴压比、剪跨比和箍筋横向约束指标等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该系数的经验表达式.对比研究表明相对于Park-Ang模型而言,采用修正后的模型计算的试验破坏点的损伤指标均值更接近于1,离散性较小,能更好地反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水平.最后对建筑结构中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给出了组合系数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对建筑物损害巨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原有建筑结构设计安全设置度及抗震设防烈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是我们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是针对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等内容进行阐述,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RC框剪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通过引入基于结构广义刚度的构件重要性指标,提出考虑构件重要程度的地震损伤评估方法.首先,利用Perform-3D对RC框剪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RC框剪结构的耗能分布模式.在此基础上,以地震变形、滞回耗能为基本参数,采用双参数构件损伤模型得到构件的损伤指数,利用基于构件重要性指标的楼层损伤模型得到楼层的损伤指数.最后,结合不同地震峰值加速度下结构的损伤指数、结构损伤程度与损伤指数范围的关系,评估结构在不同地震峰值加速度下的损伤程度.计算结果表明,考虑构件重要程度的地震损伤评估法,可以同时体现构件损伤程度与构件重要程度对楼层损伤的影响,可用于RC框剪结构的损伤评估.  相似文献   

7.
现浇再生混凝土框架模型结构地震损伤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完成的6层现浇再生混凝土(RAC)空间框架结构模型模拟地震试验,提出了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破坏等级7级划分标准,明确了基于结构极限状态的抗震性能水平.采用变形和能量线性组合的双重破坏准则对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抗震能力评估.结果表明:基于变形和能量线性组合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能够很好地评估地震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损伤发展过程,为基于性能的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志飞 《工程与建设》2011,25(3):359-360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一般允许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客观地评价结构地震损伤水平是判定结构抗震性能和预计地震可能造成的损伤的关键环节之一.文章回顾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模型的发展历程,比较了各种损伤模型的优缺点,并对常用的模型提出了一些修正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叶军 《科技资讯》2012,(2):72-72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华北、西北、西南、东南沿海等许多地区正处于地震频发带上,地震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必须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文章在论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建筑结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的常见加固技术,并提出了抗震加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拟静力试验、拟动力试验、振动台试验的特点,对运用抗震试验方法评定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抗震能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利用能力谱法对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简化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推覆(push-over)分析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力-变形曲线计算结构(均件)的损伤指数,并将该法和能力谱方法结合,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的结均损伤评估方法。最后,将算例结果与时程分析法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节点拟静力实验研究结果,对国内外较常用评定结构抗震性能优劣的技术指标-粘滞阻尼系数、延性系数和震害指数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3个评定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首先分析了粘滞阻尼系数和延性系数的优缺点,随后介绍了震害指数在评定结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震害指数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功能的混凝土重力坝地震破坏评价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定量反映混凝土重力坝地震破坏程度,进行基于功能的重力坝抗震设计,建立了一种地震破坏评价模型。基于线弹性模型,分析了混凝土重力坝在地震作用下的需求能力比、超应力累积持时,并在弹塑性损伤力学的基础上分析了损伤区长度、位置及损伤因子,建立了重力坝地震破坏评价模型。通过印度K oyna重力坝典型地震破坏事例分析,模型计算的损伤指标(DM)值均大于0.6,属于严重损伤破坏,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因此,该模型可以定量评估重力坝震后的破坏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直升机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其金属结构的环境损伤等级研究是直升机维修间隔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综合考虑了民用直升机的运营环境和金属结构的材料特性,根据现役民用直升机的使用特点,得到影响其金属结构环境损伤等级(Environmental Damage Rate,EDR)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出一个三层三级的EDR指标评级模型——模型N。同时运用模型N和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的两种模型进行实例计算,发现运用模型N与经过FAHP两种模型处理的专家经验结果相近,验证了模型N的可行性,为民用直升机金属结构维修间隔评估提供工程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一般工程鉴识原则,针对工程项目地震损伤鉴识,提出强调"证据—观点—证据"的地震损伤鉴识分析原则和具体的技术调查方法.为保障鉴识调查结论的有效性及"合法、客观、中立"的工程证据属性,建议了合法的鉴识调查程序和规范的鉴识报告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从概率可靠度的角度出发,提出并发展了基于参数识别和假设检验的斜拉桥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将正则化理论引入参数识别过程,综合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和最优化理论识别结构的主要参数并获得其概率分布特性,进而采用假设检验确定损伤的位置和程度,实现损伤的概率诊断.为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将其应用于斜拉桥的损伤识别问题,提出了斜拉索损伤识别的斜拉索索力指标,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18.
马中军  张磊  任守庆 《河南科学》2004,22(2):206-209
在对结构进行检测测试后,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判断结构单元特性,可以识别出结构损伤的位置和程度。本文依据结构的刚度变化和位移测试数据,介绍了一种基于静力实验结果的损伤状况评价方法,为进一步补强加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杨俊 《工程与建设》2005,19(5):363-364
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逐渐增多。但在经济与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地震预报仍未过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因此,为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抗震减灾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国际上抗震减灾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20.
At the northern Cascadia margin, the Juan de Fuca plate is underthrusting North America at about 45 mm x yr(-1) (ref. 1), resulting in the potential for destructive great earthquakes. The downdip extent of coupling between the two plates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because the most recent such earthquake (thought to have been in 1700) occurred before instrumental recording. Thermal and deformation studies indicate that, off southern Vancouver Island, the interplate interface is presently fully locked for a distance of approximately 60 km downdip from the deformation front. Great thrust earthquakes on this section of the interface (with magnitudes of up to 9) have been estimated to occur at an average interval of about 590 yr (ref. 3). Further downdip there is a transition from fully locked behaviour to aseismic sliding (where high temperatures allow ductile deformation), with the deep aseismic zone exhibiting slow-slip thrust events. Here we show that there is a change in the reflection character on seismic images from a thin sharp reflection where the subduction thrust is inferred to be locked, to a broad reflection band at greater depth where aseismic slip is thought to be occurring. This change in reflection character may provide a new technique to map the landward extent of rupture in great earthquakes and improve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eismic hazards in subduction z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