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长时间来一直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然而近数十年来,人类突然加大了对自然界的影响。今后,为了维护好自然界,保证人类能够长期持续地利用自然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然界是如何运行的。了解自然界如何运行的关键,在于把握“生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与人类和生物生存发展相互关系的科学。人类和生物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是通过能量与物质的运动来实现的,而生物的生存斗争、人类的生产斗争等又不断加强和改变着这些能量和物质的作用。因此,研究自然界中的能量和分子、原子是环境科学研究中带实质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封杰 《创新科技》2005,(8):20-21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人类的“母亲”,没有淡水、没有空气、没有绿色植物、没有昆虫和微生物,人类根本无法生存。但是长期以来,人类视自己为自然界的主人,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或内在目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以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4.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全部过程和结果。人类为了发展就必须在自然界活动,消耗资源,又向自然界排出废物、废气和废水。如果人类活动超过地球的生命承载力,就必然会导致人类生存条件的恶化甚至丧失。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决不能以过度消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5.
人类不同于自然界,却身处于自然界之中,受自然界必然性的制约,与此同时人类想脱离自然世界的限制,向往理想世界的自由愿景又未实现,但是这注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性矛盾。人类所进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是对自由与必然矛盾关系的解决,哲学活动也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要寻求自由与必然矛盾问题的解决之道,马克思的实践论辩证法哲学从实践方面、认识方面、历史方面都对自由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6.
学科交叉是"跨学科"的研究活动,其结果导致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交叉科学.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之间本来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所形成的科学知识体系也必然具有整体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主流法律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前苏格拉底时代,人类的法律观重点依然在自然界.在苏格拉底时代,人类法律观的重心却在人类自身.在希腊化时代,可以说,它又回归于自然界.在古罗马后期以及中世纪,人类法律观重点则在于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界中,水的存在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但不是理想条件,因为由于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往往造成水、旱等自然灾害,以及用水上的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于是水剩工程和设施的兴修成为十分必要。我们知道一切水利工作都是围绕着人类要战胜和利用自然力而展开的。人类要改造自然,也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反作用,改造自然的规模越大,自然界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如果人类的活动符合自然规律,那么自  相似文献   

9.
能源,是人类利用的自然界能量资源的总称。人类在不断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中,逐步加深、扩大对能源的认识和利用;而对自然界能源的利用越发展,就越增强了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能源发展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阶级社会里,人类对自然力的认识和利用,总是受一定的阶级关系支配的。因此,从  相似文献   

10.
蝴蝶的启示     
人类在向文明之境不屈跋涉的过程中,总是会从自然界中获得某种有益的启示,在自然界固有的许多朴素的事物身上,人类总是会使自己的思维获得飞跃式的拓展,从而产生美妙绝伦的灵感,并因此而取得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比如,当人类看到鸟类展翅飞翔在蓝天上的时候,人类就有了发明飞行器  相似文献   

11.
人类是自然历史演化发展的产物,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但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又受到自然界的制约,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欲和占有欲。由于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利用和改造自然,往往违背客观规律,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负面影响和环境…  相似文献   

12.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征服自然取得辉煌胜利,控制了一个又一个自然力.人类对于自然界日益显示出人的能动性,自然界被当作满足社会多种多样需要财富的源泉,人们通过作用于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来表达对自然界的索取,终于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3.
生命现象在自然界存在发展已有35亿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山河变迁、气候环境变化使得生命在生存发展中经历了物竞天择的演化,形成了今天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样性。漫长岁月的自然选择形成了生命体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巧结构、功能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这些不仅构成了人类生命科学研究的对象,也成为了人类学习、模仿和技术发明创造的宝库与源泉。向自然学习,自人类诞生之时起业已存在。远古人类从蜘蛛结构受到启示到发明渔网,从模仿自然界种子繁殖发展到农耕种植,从鸟类筑巢受到启示到人类以草木泥土为原料构筑原始家居。到了近现代,…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表现为一个过程,科学突破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科学活动离不开人们的认识,科学突破是人类科学认识的长链上的关节点,是科学认识的巨大飞跃。科学突破所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规律,整个自然科学正是以这些基本规律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一、科学突破的意义科学突破的意义是重大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科学突破揭示出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大大深化,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物质世界的结构层次是无限的,运动形式也多种多样,各种相互作用交互影响,这就使人类对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15.
伟大导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江湖骗子杜林的“原则在前”,“对象在后”的唯心论的先验论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学习这个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深刻总结了历代思想家们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思想遗产,把自然界纳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进行考察,在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上提供了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又不同于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上深刻阐述了下列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实践是联结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纽带;社会性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一般性质;异化的扬弃是人与自然界和谐关系重建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的视角看,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拜,人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控制,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制约与和谐共生。在这个过程中,人由于其能动性、创造性、目的性而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必将引导人类克服当下的生存与发展危机,为自身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续的发展时间。  相似文献   

18.
前市场经济下单个的人无独立人格,前市场经济在时间上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大社会形态,人类直接依赖于生产的自然条件、依赖于自然血缘关系的共同体。大工业生产使人类在自然界中首次确立起自己的独立地位,成为与自然界相对立的、能动的存在物,同时也给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子系统,人类既不能被动的受自然支配,也不能任意支配自然,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协同进化,才能使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语录     
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