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小说<灵旗>体现了较高的美学水准,对当前抗战小说的创作依然具有借鉴价值.从思想主题上看,该部小说的写作超越了社会结构视野以及战争本身,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来反思人的命运、战争的残酷以及历史理性的荒谬,其内蕴着一种可贵的哲理精神.从形式上来看,这部小说运用了意识流、心理刻画以及"超现实"等多种艺术手法,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足性和启示性.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不同声音中,我们能够解读出大众对早已从万人瞩目的中心走向无人喝彩的边缘的小说文类的一种在意。这为我们重新认识小说艺术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价值,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事实表明,问题的关键在于"媒介时代"的"信息人"的去人性化。而迄今在小说学领域仍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叙述学,对此起到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为了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我们需要借助叙事哲学的力量,从关于故事的小说诗学中寻找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何朝辉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6):95-97,153
元小说指的是"关于怎样写小说的小说"。在《人性的污秽》中,菲利普·罗思灵活地运用了元小说的叙事技巧,将小说创作的痕迹即小说写作的缘起、进展与结局等有意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积极地邀请读者参与到对小说意义的建构之中,凸显了罗思书写《人性的污秽》的"自我意识"、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与协商性,使小说成为具有开放性质的后现代文本,体现了后现代派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出现了先锋小说,并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带来了小说阅读的新体验,但是也受到了极大的质疑,这正是中国文学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存在与发展同样有其艺术价值,文章旨在探讨先锋小说通过叙事表达"真实"以及对人性探讨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战后小说重要主题之一。小说作者从狂欢理论、人格理论、偏执妄想狂病理特征、异化等角度多样性地描述"疯狂"的形象和本质,表述了理想主义者反对战争、反对权力和人格异化、追求人性的愿望,以及试图改造现实和理想破灭带来的绝望。精神疾病已超越病理学、美学和道德范畴,进入政治和种族领域,被符号化、功能化、政治化,成为政治斗争最顺手的修辞学工具。小说中疯狂成为隐喻意象,表现为嗜血狂、双重人格、偏执妄想狂以及人格异化,各种疯狂形态都隐含着尼采的非理性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侠义公案小说是清代颇为流行的一种小说体裁,这类小说的创作深受佛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词曰"、"有诗为证"之类的外在形式上,而且在主题思想、情节设计及人物塑造中亦有所反映。具体表现在,如"劝善"和"因果报应"的主题思想设计,"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建构以及具有佛教色彩的清官、侠客、僧尼等的人物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初期,对于小说的功能,论者往往定之以"可补经史之阙"。因此在古代小说的发展之初,小说常在作者的写作态度以及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史性"特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虽然成书于"始有意为小说"[1](P39)的唐朝,但是从其创作态度、写作方法、内容题材等来看,仍具有突出的"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莫言和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具有多方面的可比较之处。福克纳通过对他的邮票大的故乡小镇杰弗生镇的描写,获得通向世界的通道,福克纳虚构了一个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人们称福克纳的这些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个"世系",这个小说王国并不仅仅是当地历史文化、现实的忠实写照,并不仅仅是一般的乡土文学、美国南方文学,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和人类命运的表现。莫言创建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是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致敬,他也描写了故乡从开创到今天的历史变迁,高密东北乡人民多个历史时期的生活都得到了艺术的表现。福克纳的历史时间观是向过去看,向历史深处看。他的作品中,"往昔"经常是压倒一切的因素,莫言同样有着向后看的历史时间意识。他的历史时间意识与其创作的原始生命力主题是相辅相成的,而莫言小说的生命力主题又包含着一个深刻的文明批判主题,他将文明置于生命力的对立面,把它看作是一个压抑性的机制,并由此发现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困境。从福克纳返观过去的历史时间意识中走出来的人物往往被英雄化或恶魔化,他们怀着单一的信念生活着,遵循着古老的道德观念:勇敢、荣誉、骄傲,他们成为古老的南方的象征,战争与重建的象征。在莫言小说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和福克纳小说中一样,大多是爷爷奶奶一辈人,相形之下,父母一辈的大多数形象则显得毫无生气,他们几乎是为了最基本的物质生存而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彩,子孙辈则背负着父辈沉重的人生,带着与生俱来的早熟的忧郁症,宿命地纠缠于上述两种生存状态的内在冲突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和痛苦。莫言的文学世界呈现出一种隐形的民间集体无意识心理原型和民族民间神话世界。而这种神话模式、神话原型在福克纳小说中无疑表现得更加突出。福克纳在小说形式上的探索和艺术试验主要表现在多角度叙述手法、内心独白、意识流、时空交错、象征等表现技巧的运用上。莫言的小说同样大量运用了多角度叙述、内心独白、意识流手法。福克纳小说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一种繁复、复杂的长句式,但又有一种切实、生动活泼的口语文体;莫言的叙述语言同样是丰富、繁复、芜杂的,他的长句式舒缓、厚重,密集调动各种感觉,对读者进行语言轰炸;而他小说中的口语化短句多出现在人物对话和人物独白中,简练、生动、形象、质朴,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气息,是生活化的乡村习语。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小说生命叙事的基本内涵,论述了小说生命叙事的伦理功能、精神特征和哲学艺术.指出生命叙事应该成为"人学"小说最基本最重要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风行于明清的小说选本《今古奇观》为例,从故事内容之奇、艺术结构之奇、哲学观点之奇几方面探究了在古人眼中,何人何事何文谓之"奇"。  相似文献   

11.
用"灵幻现实主义"来概括莫言的小说,一方面突出幻觉、幻想、幻象的意蕴,一方面又与"魔幻现实主义"相区别。从《生死疲劳》的思想内容上看,讲的是灵魂转世生命轮回,由亡灵一次次投胎成动物和人的故事,"灵"一词令人联想到灵魂、幽灵、鬼魂、生灵、神灵、亡灵、灵灭、显灵等,说"灵幻现实主义",既与这部小说故事情节相契合,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二是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灵魂的六道轮回这一灵巧的艺术形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五十年时间跨度的中国社会风云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灵幻"让我们想到灵感、精灵、机灵、空灵、灵怪、灵异、灵光、灵活、灵机、灵敏、灵气、灵巧、灵通、通灵、灵犀、灵性等等。而这些词汇、概念的综合恰恰是莫言小说的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质。作家莫言有着一颗敏感、灵敏、机灵的赤子之心,他一进入写作状态就像充满灵性的精灵,灵感泉涌,灵气四溢,灵异万端,达到空灵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希腊小说"与史诗和悲剧具有共同的叙事元矛盾:"个体—命运",但其叙事却不具有后两者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因果形式;小说中个体、主人公"静止/完美"的时间和道德形式,亦与史诗、悲剧中的个体存在形式迥异。从神话、史诗、悲剧至小说,命运的存在形式,由具象的变为了完全抽象的。"希腊小说"非因果的叙事形式,根自于命运存在形式的彻底抽象化;尽善、且非时间性的小说主人公,是抽象的命运的拟人形式。  相似文献   

13.
屠格涅夫和鲁迅是两位自觉"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以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勾勒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鲁迅则以几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也存在着异同。  相似文献   

14.
四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以战争为底色,以"乡土"、"家园"为中心概念,在生命意识和生存方式的追寻中,暗合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民族精神。丁玲、周立波等小说中的英雄,以"忘我和无我"为生存方式;吴组缃、姚雪垠等小说中的村民,以"大公有私"为生命形态;师陀的小说,既写出陈世德们对生命的"挥霍",也写出了葛天民们对家园的"凝望";萧红笔下过份"麻木"的生命背后,更凸现了作者对故园的眷恋;"自然"的生存状态,是沈从文小说所追寻的理想极地,那不过是表达了作者"洞察人性洞府"的企盼;沙汀刻画的是乡土的"奇丑",批判的是"有乡土而无家园,有生命而无人生"的"内地文化"。  相似文献   

15.
金美花 《世界知识》2010,(24):38-40
从"天安"号事件到延坪岛炮击,朝鲜半岛上战争的硝烟似已遮天蔽日。战争真的会打起来吗?  相似文献   

16.
李渔白话短篇小说巧妙的结构设置是其小说情节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为探究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从巧合、误会、悬念、埋伏照应、"结构核"等结构手法入手,分析了李渔曲折离奇故事情节的构建方法,进而使读者更好地探讨和把握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7.
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本体特征,虚构性、叙事性和真实的生命创造正逐渐成为现代优秀小说的基本特征。从两类右派叙事作品的艺术比较中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它们对小说本体倾向上的不同导致了审美效应上的差异。所以,只有从小说艺术自身要求出发,才有可能创作出艺术性较高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8.
<永别了,武器> 是海明威的一篇带有浓厚自传特色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反战思想.作品以主人公亨利在战争中的切身经历及感受,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战争对人性摧残和对幸福生活的毁坏,从而走上远离战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黄丽霏 《科技信息》2012,(12):169-170
本文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名作《地狱变》的叙事者入手,分析了叙事者叙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叙事者角色的设定和作品主题表现的关系。笔者分析得出《地狱变》的叙事有主观性、叙事角度二重性和作者观点隐而不显三个特点,作者选取这样的叙事法目的在于在刻画人物时"虚"、"实"结合,弱化配角形象,强化主角个性,从而达到突出"艺术至上主义"的悲剧性这一小说主题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形成潮流的现代反战小说,主要呈现两种形态:一是极力渲染战争残酷性的悲剧形态;二是揶揄战争的喜剧形态.前者以张天翼、周文等为代表,后者以黑炎、孙席珍为代表.这两类小说看似风格迥异,但都从总体上对战争进行了否定,使现代反战文学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