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陈锐锋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确立了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地位。茅盾比鲁迅小15岁,但也早在50年前,王若飞同志在重庆祝贺他50寿辰时就首次称他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1981年,胡耀邦同志代表党中央又高度评价了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赞誉“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茅盾是鲁迅最接近的一个同伴”(史沫特莱语),他和鲁迅在新文学运动中结成了最亲密的战友。早在1921年他们就开始了书信往来。当时茅盾任制、说月报》主编,为了借外国的进步文… 相似文献
3.
史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4)
一九二六年底,茅盾由上海到当时革命中心的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政治教育,后来参加武汉国民政府的政治宣传工作,主编《汉口民国日报》。当时“文学研究会”的另一会员孙伏园也到了武汉,编辑《中央日报》的副刊。他们为了活跃学术空气,介绍和评论一些专门性的问题,乃联合其他友人,发起组织“上游社”。“上游社”的社员除茅盾和孙伏园外,还有郭绍虞、吴文祺、陈石孚、顾仲起等共十人,其中一部分是原“文学研究会”的会员,一部分是原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职员,也有个别人是当时北伐军中的青年政治工作人员。茅盾说,我们都是从下游(指 相似文献
4.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生在吴越地区,并长期生活在吴越地区,吴越文化对他的文化性格和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马金玲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9,12(2)
1933年7月,由茅盾作为隐形主编的《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它在国民党严密的文化控制下发展成长起来,在血雨腥风中不屈不挠,艰难地走过了五个年头,是新文学史上继《小说月报》之后、抗战之前寿命最长的大型文学刊物。茅盾拥有独特的批评观,他将编辑策略中的"名人效应"与"陌生效应"巧妙地结合起来,团结了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家,成就了一批文坛新秀,使《文学》月刊成为30年代文学史上的"明星"杂志。 相似文献
7.
潘颂德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近年来在查阅现代文学期刊和报纸文艺副刊时,先后读到茅盾三封书简。这些书简,茅盾生前从未将它们编入过任何集子,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出版的《茅盾书简》亦未编入。然而这些书简对于我们研究茅盾的生平和思想无疑是珍贵的,爰特依写作年代辑录如下,并略加说明。 相似文献
8.
9.
李标晶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白水纪子女士在《茅盾研究会会报》1988年第7期上撰文,将茅盾发表于1925年的《论无产阶级艺术》与波格丹诺夫《无产阶级艺术的批评》加以对照,意在说明茅盾的文章是根据波格丹诺夫的文章译作的。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对研究茅盾的《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写作背景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这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茅盾1925年前后的文艺思想与波格丹诺夫有某种联系。本文无意对上述具体文章作微观的校勘,只想从总体上论述茅盾在“五卅”前后的文艺思想和波格丹诺夫的文学观是相去甚远的。 相似文献
10.
考察茅盾的文学实践可以发现,他在内心深处将革命文学奉为圭臬,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并且在小说创作中自觉地向此目标靠拢。茅盾善于选取时代潮流中的女性作为革命理念的载体,其小说创作的脉络又表明作者试图通过女身来表达自己头脑中的革命理性秩序。然而其文本中新女性生存意义却面临被革命消解的处境,各种声音在作家脑海中宣泄自我,女性个体生命逻辑与作家主观愿望、潜意识交锋冲撞,使得其女性书写与革命话语呈现交错渗透、错综复杂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李君怡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Z1)
茅盾先生的笔触不仅涉及到小说、神话、文艺评论等,还涉及到寓言.茅盾先生寓言实践的三个阶段,对中国现代寓言文学的兴起、发展具有开创性的功绩和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茅盾和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由于二人的早期教育和人生经历不同,在文学创作中,虽同为现实主义作家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茅盾的经典作品《蚀》、《子夜》、《虹》、《林家铺子》表现出他“为人生”主张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等;老舍的代表作《二马》、《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则透漏出老舍的“批判”性和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重传统观念剖析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于兴雷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8,(Z1)
社会历史分析是茅盾一贯坚持的理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而把小说研究分为研究对象、溯源、结构、人物环境等方面,并且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更使其文艺理论批评具有启蒙性和领携之功。 相似文献
14.
孙中田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56,(2)
在“五四”以来的文学战线上,茅盾是杰出的作家和坚强的战士。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光辉旗手——鲁迅的战友,在许多年代里,为实践、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道路,为文学服务于民族解放和人民大众革命的方向,坚实的奋斗着。象周扬同志说的:我们杰出的作家茅盾,是三十年来新文艺运动战线上的老战士,他对革命文艺创作是作了很多贡献的。 相似文献
15.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1992,(Z1)
文学之成为商品,既成定论,然而这也冒凟不了谁,商品有好有坏,有奢侈品(化装品),也有生活必需品,然而不管什么品,一切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也即所谓社会根据在。就是“毒药”也如是!因为事实上也仍有一些人,需要自杀或被杀的缘故。那些插着使人一见“飘飘然”的图画的软性刊物之所以不死,也决不是偶然的。西禾先生希望这些人“改行”,做个皮鞋匠或屠户,这自然 相似文献
16.
李标晶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作为文学巨匠的茅盾,是以他反映时代的广阔与深刻显示其作品的独特性而蹻入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列的。他在检讨自己的创作时说:“未尝为要创作而创作——换言之,未尝敢忘记了文学的社会意义”。他认为“站在时代的阵头,吹起前进的号角”,这样才能使文艺“克尽了它的使命”。 茅盾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是和时代共着脉搏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如果我们认真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茅盾的散文在表现时代性上是有自己的特色的。这就是:表现时代的多样性;揭示历史生活的连贯性;反映特定时期历史面貌的完整性。下面,就这几方面,分别加以论列。 相似文献
17.
翟同泰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1988,(2)
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回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说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不能肯定我是否用过‘石萌’、‘石崩’的笔名.原因是我从来不写日记,也不把自己的杂文存留底稿,出版家把他们在公开刊物上为我发表的杂文辑为一编出版,故今天还有这些东西可以确定乃我所有,至于秘密刊物 相似文献
18.
何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85,(1)
茅盾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之一,我国第一个新文学评论家,还是最早的党员文学家,但在对他青年时代的历史评价中,至今还笼罩着某些迷雾。比如他早年究竟有什么开创性业绩和重大贡献?对他世界观与文艺观转变的论述也分歧较大,尚待逐步统一。我们现在有可能也很需要进一步认识矛盾,排除“左”或“右”的思潮的影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在这里,就茅盾早期的开拓精神和贡献,兼及他世界观与文艺观的转变,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李标晶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4)
中国是个具有悠久的散文传统的国家。在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是十分活跃并取得重大收获的门类。而对散文理论的研究、总结比起丰富浩瀚的散文创作的实践,却显得十分薄弱。这大概是因为散文包括着各有突出特点的多种多样的样式,所以在总体上概括它的特征有较大的困难的缘故罢。茅盾在一生中写下了众多的散文,为现代散文百花园增添了异彩,而他对自己散文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也不很充分。尽管如此,在他出版的一些作品集的前言后记中,在他所写的一些文学评论中,仍然可以寻见他的散文的基本理论主张。这些主张是现代散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