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市举办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展示会为进一步推动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配合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会议召开,由南京市政府和江苏省科委主办,南京市科委、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办公室和南京市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办公室承办的“南京...  相似文献   

2.
《科技与经济》1997,(1):1-7
南京市1996年科技工作情况和1997年科技工作思路□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一、1996年全市科技工作的基本情况(一)以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个新兴产业为重点、加速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是市委、市政府发挥科技优势...  相似文献   

3.
省市领导视察南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展示会“南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展示会”引起省市领导的极大关注。8月12日下午,郑斯林省林、张怀西副省长在市长王宏民、副市长黄孟复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预展,并仔细地听取了同创、熊猫、紫金、医药股...  相似文献   

4.
南京市召开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会议1997年5月12日,南京市政府隆重召开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去年以来全市两大产业发展的成绩,对“九五”期间两大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进行了部署。会议表彰了同创信息产业集...  相似文献   

5.
《科技与经济》1996,(1):18-24
1.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初南京的支柱产业。2.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科技综合实力位于全国第三位,但产业产值仅占全国百分之一。3.全市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生产企业分属十个主管部门管理。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集成、突出重点、十分重要。4.美国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位居第三大支柱产业、投资额仅次于国防费用。5.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效益、高产出、高风险的“四高”产业。根据南京市2000年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发展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使之逐步成为21世纪支柱产业。最近,由南京市科委牵头、有医药总公司、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南京生化制药研究所、南京市政府研究室等单位组成题组,对南京市生物工程及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由科委牵头抓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两个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格局引起了兄弟省市科委的关注。在最近南京召开加快发展南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动员大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南京市科委主任汤鹤龄。 “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当记者请汤主任谈谈对南京市委、市政府推出由科委牵头抓两大产业有何感受时,汤主任开门见山如是认为。  相似文献   

7.
《科技与经济》1996,(2):5-8
南京市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九五”发展纲要南京市科委生物工程医药产业的水平高低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科技水平。随着人类进步、科学发达,人类对战胜疾病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追求高效、安全药物的需求逐步上升。作为集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来说...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2004,(3)
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始终以发展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为己任,密切与政府有关部门、科研机构、知名学府、制药企业及相关组织和学术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大力促进产业界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下设:项目培育与投资管理部、战略研究部、行政与信息环境部、财务部。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  相似文献   

9.
信息荟萃     
《科技潮》2004,(2):60-60
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启动日前, 首都四大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的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CBP)开始向海内外全面征集大型投资项目合作伙伴。2002年12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在大兴区建设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经过一年的努力,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概念性总体规划、标志性建筑群设计方案、标准厂房设计方案等陆续确定。现在CBP的基础建设和招商工作已全面展开,一期工程8.88平方公里,其中3.5平方公里已做到“八通一平”,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双鹤制药、同仁堂、中国兽药微生物鉴定中心、中德合作的欧迈亚健康康复中心…  相似文献   

10.
湖北宜昌开发区于1988年9月成立,1992年5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12月破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区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生物工程、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及装备制造业,目前已初步培育了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电子信息三大特色产业,形成了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工业园、新材料工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轻工食品工业园及创业园等五个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1.
提出改变山西省经济贸易落后现状的最佳选择是重点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机,电,煤一体化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同时还指出,实现该目标的是,以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切入点,通过循序渐进地重点发展4大新兴产业,带动山西省原有传统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荣之原籍徐州,军工科研出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现是同创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创集团)总裁。可谓是“时势造英雄”,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的决策,造就了王荣之成为南京计算机行业一个晓有名气的科研型企业家。 王荣之所在的同创集团前身是南京创新计算机公司,1991年改制时资本仅有300多万元,现已发展成为资产近8000万元的科、工、贸一体化新型集团。  相似文献   

13.
《科技潮》2002,(8)
一、简介为振兴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我国医药经济,探讨21世纪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受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及美中药学会(SAPA)等海外优秀留学生组织的委托,主办第六届北京生物医曲产业发展论坛(下简称论坛)。  相似文献   

14.
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及精密机械、生物工程及医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为五大支柱产业的高科技园区。本文通过对无锡新区发展现状及特点,特别是无锡新区与苏州新区的比较研究,探讨了无锡新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2002,(7):56-57
在世纪之交的2000和2001年,全球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伴随着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在全球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财富》杂志2002年公布的本年度财富美国500强中已有9家制药企业和1家生物技术企业。近年来,我国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继续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2000年我国医药生产、销售、出口和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据《医药工业年报》统  相似文献   

16.
为了发挥上海的科技优势,推动我国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团区内,合作建立“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这是推动我国生物医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上海乃至我国生物医书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基地是为了利用上海生物与医书研究、开发、生产、市场及其专有人才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根据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的系列化要求,按照技术创新的模式,全面托高上海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促进以民族医药产业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北京市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基本表现为“四、三、二”的格局,即四个产业环节:创新、制造、流通和服务;三个核心领域:中药与天然药物、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18.
《科技与经济》1999,12(3):11-14
近年来,南京市集聚各路力量,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达18%以上,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为重点的两个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已连续两年以50%的速度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  相似文献   

19.
近日,落户在北京大兴区的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的中融百鸣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生产基地开始破土动工,研发生产基地一期工程投资5000万元。中融百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物技术为立足点,研究、开发、生产香精和香料的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是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进入实质性开发的第一年,数家国内科研单位和企业与基地的投资谈判正在紧张地进行,国外跨国公司也将陆续来基地考察,洽谈合作事宜,首批入区企业有双鹤制药、同仁堂、中国兽药微生物鉴定中心、中德合作的欧迈亚健康康复中心等知名企业,总投资30亿元。北京生物…  相似文献   

20.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决策由科委带头,积极强化组织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两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实施力度,上半年,两个产业的产值分别达到18.5亿元和8.6亿元。并且电子信息产品与系统集成以及生物工程制药等生产已初具规模。全市30个重点产品和100项重点产业化发展项目全面启动。香菇多糖、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等一批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创集团、熊猫集团、734厂、518厂等企业的奔腾计算机、彩显、打印机、通信设备等产品出现了良好的生产势头,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发展。一批新技术和成果已正在向产业化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