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云南是我国多震省份之一,从有记载的地震记录中云南地区多次发生震级5.0以上的地震,云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内有许多大的断裂带纵横交错,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地震主要沿NE、NW和NS三组地震带分布。该地区的主应力轴方向为NNW,由西藏东部的岩壳向东南的推挤造成。余震的空间分布情况体现了区域自身的特点,同时更应注意的是与震区构造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文章讨论了70-80年云南发生的Ms﹥7.0级强震余震活动序列同震区构造的相关活动性特征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对山西隆起区断陷地震带内各区地震(M≥5)活动性的定量分析和历史地震震中迁移规律的对比,得出了该地震带内下次大震发生在渭河盆地断陷带的可能性较大的结论。并对渭河盆地未来大震的震级作出了估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区域地震时,空,强分布状况为依据,用列表法近似说明:中国大陆北部的两大地震带,天山地震带与阴山-燕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并试图用板块活动理论和上地幔物质的不均匀运动给以解释。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2022年门源Ms6.9地震发生后第一周期内震区断层视向地表形变特征,预测震区地震活动趋势,本文在综合震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D-InSAR技术获得门源Ms6.9地震发生后第一周期内视向地表形变图,确定了第一周期内震区断层视向形变特征。结果表明:门源地震发生后震区第一周期内托莱山断裂东段南侧视向地表形变最大形变量为1.5 cm。冷龙岭断裂南侧整体视向形变为抬升,形变最大值为1.8 cm,并具有沿冷龙岭断裂向东滑动的特征。冷龙岭断裂北侧自西向东地表形变表现为抬升,抬升的形变最大值为3.9 cm,这一抬升状态停止于Ms5.2和Ms4.5余震发生位置,地表形变转变为沉降,沉降的形变最大值为-1.8 cm,认为是由于冷龙岭断裂北侧先发生了视向的沉降变形后对滑动前进方向视向抬升变形区域进行挤压,促使其再次产生视向地表抬升形变。综合第一周期内地表形变特征、长时间余震分布情况和冷龙岭断裂运动方向认为,在冷龙岭断裂北侧、肃南—祁连断裂南侧及冷龙岭断裂东部金强河—毛毛山—老虎山断裂等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6.
为使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结果准确可靠,以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为例,将公里网格作为评价单元,针对无翔实的公里网格建筑分布数据的情况,通过对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建立了南北地震带不同地区城市、县城、乡镇、村庄的房屋建筑面积比例分布模型,集成不同区域各类农居结构易损性矩阵和城市中不同基础烈度设防的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性矩阵研究成果,考虑生命线工程的地震损失,和不同地区各类房屋的造价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震破坏和经济损失快速评估的精细化计算方法.对汶川地震经济损失进行了试算,并与几家风险咨询公司计算的快速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方法的快速评估结果最接近政府部门实际统计得到的经济损失值.建立的方法操作性强,可用于地震破坏和经济损失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地震小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南京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并根据地质、地貌岩土地质、历史地震、潜在震源机制等有关资料、将南京地区的地震小区划分为稳定区、基本稳定区、不够稳定区三种基本类型。为本区的防震抗震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发生Ms6.4特大地震,此次地震为甘肃周边地区继2013年岷县Ms6.6地震以来最大地震,根据国家测震台网地震目录正式报告,主震发生后一个月时间内国家测震台网总共记录了1882次余震目录,本文利用青海测震台网地震目录,分别以最大曲率法与最大似然法分析计算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Ms6.4级地震余震序列最小完整性震级M_C与地震活动性b值,得到青海测震台网在门源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_L0.5,地震活动性b值为0.87左右,继而分析青海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与门源地区未来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汶川Ms8.0地震及其余震的原因进行简要回顾后,根据主震之后至6月2日。时192次Ms4.0以上的余震的统计结果进行时空变化及影响度分析,分别从震型、震源深度、空间位置一震级及影响度、频次一时序和震级一发震时间段四个方面以图表的形式分析阐释余震的发震规律和影响程度。通过本文分析研究,进一步揭示汶川地震整个过程的活动规律,对其后余震的影响进行剖析,进而为在目前全球地质活动活跃期背景下,对中国西部地震灾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震发生后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多次余震,长持时余震是否会对主震受损后的高烈度区渡槽结构造成额外损伤仍需探讨.以滇中引水工程某典型梁式渡槽为工程实例,建立渡槽-水-支座-支撑结构全耦合有限元模型.基于能量持时的定义,以设计反应谱为基础,从PEER强震数据库中选择长持时和短持时地震动记录来构造主、余震地震序列,对渡槽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充分考虑主震作用后渡槽的初始损伤状态,提出了渡槽损伤评价指标,探讨了不同持时的余震对主震受损后渡槽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余震持时特性对主震受损渡槽的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长持时余震对主震受损后渡槽结构造成更严重的累积损伤,在渡槽动力响应分析中不容忽视.因此,在渡槽地震安全评估和抗震设计时,除需考虑余震的频谱特性和幅值外,还应重点考虑持时特性.  相似文献   

11.
贵州东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贵州东部的地质资料和历史地震资料的收集,分析了贵州东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提出在贵州的东部也存在中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忽视贵州东部的地震的活动性研究、地震监测和建筑物的抗震设防。  相似文献   

12.
2009年青海海西地震序列的潜热通量异常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地表潜热通量资料,对2009年8月28日青海海西6.4级地震及其余震前的潜热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① 主震前6d,震中附近开始出现潜热异常,然后异常幅度增强、面积扩大,并向震中迁移;② 余震前也出现了明显的潜热异常,但其时空演化过程不同于主震前的潜热异常;③ 潜热异常位置与震中具有良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其中都兰余震前的潜热异常位置与震中位置重合。本案例分析表明,震前地表潜热异常应是地震孕育尤其是临震过程的一种典型的岩石圈-盖层-大气耦合(LCA)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有望揭示特定地震区震前及余震序列的潜热通量异常规律,有益于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与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13.
OFC模型通过模拟地震能量传递行为来认识地震的活动规律.为更加真实反映地震发生时的能量传递,用199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地震数据抽象成的时空域网络替换传统二维规则网络OFC模型的底层网络.为了解仿真地震序列是否与真实地震数据具有相似性,将仿真地震序列网络化,与真实地震网络对比累积度分布的趋势,由此判断是否改进后的网络更接近真实地震网络.实验结果表明,时空域网络OFC模型产生的仿真地震序列和真实地震数据在宏观网络拓扑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地震分布密度、控制地震发生的构造的差异,将贵州地震平面分布划分为威宁—晴隆区(A区)、遵义—贵阳区(B区)和铜仁—榕江区(C区)3个区;A区和B区以垭都—紫云断层为界,B区和C区以松桃—独山断层为界;A区、B区和C区的地震分布分别为80%、15%和5%。贵州地震震源深度显示都属于浅源地震,总体主要集中在7~11km;B区分布在30km以浅深度内;A区主要在20km以浅深度内,在20~70km也有地震发生。1900年~1975年,4级以上地震活跃期为1906~1919,1928~1941,1948~1955,1963~1974;1975~2011年,3级以上地震活跃期为1978~1989,1993~2000,2003~2011。  相似文献   

15.
1Introduction Chinaisacountrywithhighearthquakedisaster.Thego vernmentalwayskeepsaneyeonseismicresistantbuilding.Thepublishedseismiczonationmapprovidestheruleforcon structionseismicresistantfortification .Fortheconvenientuse ,theseismicresistantfortificationruleofseismiczonationmapandbasiccontentandmeaningisbrieflyintroduced .Forthosekeyprojectsofsuperhighorsuperlongconstruction ,forexample ,largedam ,nuclearpowerplant,largepetrochemi calplantetc .,duetohighinvestmentandhighsocietyinf luence…  相似文献   

16.
2009年3月22日,在贵州省威宁县哈喇河乡与双龙乡一带发生了M4.7级地震,本文从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基本参数、地震序列特征等方面对这次地震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这次地震为前震一主震一余震型,同时威宁地区3级地震持续活动对该区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M9.0 Tohoku earthquake sequence off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in Japan on March 11,2011 and precursive seismic activity near the Japan Trench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has foreshock-main shock-aftershock characteristics.Its foreshock sequence is characterized by a concentrated spatial distribution,low b value and the same focal mechanisms.Half an hour after the main shock,the two greatest aftershocks,with magnitudes of M7.9 and M7.7,occurred,followed by a rapid reduction in the strength of events.The aftershock activity was enhanced roughly two weeks and one month after the main event.This great earthquake ruptured bilaterally.Five hours after the main shock,the aftershock zone extended over a range that was 500 km in length and 300 km in width.A day later,the long axis of the aftershock area had expanded to about 600 km.Nine years prior to the 2011 earthquake,the seismicity in the location of the seismic source for this event enhanced significantly,with the extent of this area of enhanced seismicity being roughly equivalent to the aftershock zone.  相似文献   

18.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和抗震设计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研究,并被认为是将来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根据目前我国桥梁抗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理论和抗震设计思路进行了精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