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100-104
关于生物物种的本体论地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传统观点认为物种是拥有本质的自然类,另一种替代观点认为物种是没有本质的个体。传统观点的困难是本质主义与进化论不相容,但这并不能成为物种个体论的理由。混杂实在论和自我平衡属性簇理论主张自然类的一种非本质主义解释,物种仍然可以看做典型的自然类,但是这种进路同样面临不少困难。本文试图提出生物物种的一种动力学系统理论进路,也即把物种视作动力学系统状态空间中的吸引子,进而将这种进路扩展为自然类的一种新本质主义解释。  相似文献   

2.
物种是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分类学的核心概念,但是有关物种的本性和本体论地位问题引起巨大争议。按照传统的本质论,物种是拥有本质的自然类,但本质论的困难是它与进化论不相容。根据物种个体论,物种不是自然类而是个体,但个体论的困难是难以解释生物有机体与物种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多元实在论主张物种可以是非本质论意义上的自然类,其问题是物种多元论与物种实在论不能结合。新本质主义(包括HPC和关系本质主义)认为物种可看成拥有新本质的自然类,其问题在于这些"新"本质缺乏传统本质的说明功能,因而不能算作真正的本质主义。本文建议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动力学系统理论来解释物种和自然类,由此物种作为自然类的传统地位可以得到保留。  相似文献   

3.
自然类本质主义与HPC理论都假定某种"基础"在自然类的认知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基础即"本质"和"因果自我平衡机制",但无论是"本质"还是"机制"都存在各自的问题。最近兴起的稳定属性簇理论(SPC)主张在定义自然类以及解释自然类的认知价值过程中放弃"本质"或"机制"等基础的作用,仅仅关注属性簇的稳定性,进而试图提供自然类的一种更具统一性的因果解释。然而,自然类的SPC理论并不能真正避免某种"基础",还会面临其他困难。通过对传统本质的倾向性解读,自然类本质主义至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与进化论相容,由此可以规避形形色色的自然类非本质主义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4.
埃吕尔与温纳的技术本质观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埃吕尔给技术下了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温纳对技术采取了非本质主义的描述;埃吕尔认为技术已成为一种环境,温纳则认为技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所讨论的技术都是广义的技术。埃吕尔和温纳的技术本质观的意义就在于他们指明了现代技术这种无所不包的性质,揭示了整个社会的技术化和人的技术化生存的现状与趋势,彰显了技术对人的形塑。  相似文献   

5.
生成语法研究人类语言知识的本质、来源和使用问题。根据理性主义和心智主义的认识观念,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知识的本质体现为人类大脑中的语言机能所呈现的心智状态;语言知识的获得是生物遗传而来的语言机能在经验的引发下生长成熟的结果;语言知识的使用涉及语言机能与其他认知系统的关系。生成语法是对语言机能极其状态所做的内在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研究,其最终目的在于清楚认识心智与大脑的关系,将有关二者的科学研究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1.人享有自由,动物没有自由。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自在地存在着,并以其内在的相互作用变化着。人类作为是自然界本身的各种因素长期发生相互作用的产物,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就不是一种从自然界之外强加给自然界的外来的关系,是内生的。人作为一种生命体,其“类”的本质在于其生命运动的性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p.53)正是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活活动直接分别开  相似文献   

7.
外在主义者认为心理内容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它依赖于意向心理状态持有者所处的环境。在当代,普特南以孪生地球思想试验表达了意义不在头脑之中的外在主义理念,而柏奇的社会外在主义则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心理内容或意义中所渗透的社会因素。然而,面对因果相关性、自知以及空概念的难题,外在主义者却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回应。  相似文献   

8.
指称是科学哲学的核心议题。考察了黄金、食盐、水等常见自然种类名的指称,“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在此存在重要差异。“历史-因果”理论是本质主义的:“科学共识”所确定的自然种类“内在结构”具有逻辑必然性,“内在结构”决定了自然种类的本质。然而“内在结构”会随着科学进步被不断“重新发现”,新发现表明水、食盐都不符合“严格指示词”的预设,这动摇了其理论基础。指称取决于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与运作规律:“社会建构”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信息的有效编码、高效传递是人类语言的终极目标。自然种类名是一种可以汇聚旧识、容纳新知的“约定”,而无需“一种永恒不变的结构或本质”之承诺。  相似文献   

9.
当代科学哲学不再将科学规律具有的必然性视为理所当然,而两种传统的解释形式,规则论解释和普遍必然解释,各自都存在难题,前者不能解决范·弗拉森所提出的确证问题,后者不能解决推论性问题。20世纪末出现了新本质主义运动,对自然律采取了倾向本质解释,从实在论的角度由自然类的倾向本质对自然律予以解释,认为自然规律的必然性根植于自然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中。一经由事物的倾向本质决定,那些形成自然类的事物便已被有秩序地安排,从而形成具有必然性的自然律。  相似文献   

10.
诉诸自然齐一性反驳休谟关于归纳问题的怀疑论立场,需要自然类理论研究的支持。蒯因提出一种关于自然类的"消去主义",他潜在地接受一个无需诉诸自然齐一性回应归纳问题的立场。然而,蒯因的立场依赖投射性概念,不可能避开自然齐一性;类本质主义可以反驳"消去主义",为自然齐一性提供一定的辩护。康布里特基于"自我平衡性质说"回应归纳问题,他接受一种弱的自然齐一性,但是他的方案难以摆脱关于归纳的解释循环。类本质主义和"自我平衡性质簇说"都采用描述自然对象性质的方法解释自然类,而从关于性质的形而上学研究来看,它们都存在解释划分或使用自然类的实际的问题。关注关于自然类的新解释,有可能为研究归纳问题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费耶阿本德的观点与多元主义方法论密切相关,这在国内外科学哲学界似乎已成定论。但是,若透过费氏建造的哲学迷宫洞察他深层的思想底蕴,则会看到在其多元主义表象背后藏匿的一元主义本质,会发现其因形式多样性与内容一元性的貌似分离而掩饰的人类历史实践的实在性。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试从费氏被误认为是一条方法论准则的“怎么都行”出发,进而剖析他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两个论辩链条,最终捕捉他对一元基础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客观主义是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典型特征。客观主义导致了心理学中的价值中立论、方法中心论、普适主义和本质主义的观点。社会建构论的兴起挑战了心理学中的客观主义传统,主张实在是建构出来的,不存在超越文化的普遍真理。作者认为,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并非非此即彼,应该在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经验主义和相对主义三个方面超越心理学中的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根植于启蒙人文主义,但又在人类增强与技术想象的不同层面实现了对它的超越。从理论生成与发展的角度看,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包含着批判与建构两个主要的维度。这意味着超人类主义的“未来学”思想首先是在对生物保守主义有关思想、观点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误解的批判基础上得以澄清和呈现的;其次,超人类主义在建构其“未来学”思想的过程中,有着它自身独特的底层运作逻辑,而这种具有哲学未来学意义的逻辑被我们恰当地总结为对人类自由可能性条件的反思。最后,这一逻辑也是深刻把握和洞悉超人类主义“未来学”思想其当代价值的内在依据和标准。事实上,超人类主义的这种未来学反思是一种行动性反思,或者从权力诉求的意义上而言的一种政治性反思。  相似文献   

14.
"感受质"是当代心智哲学分析中有关意识问题争论的焦点,围绕其是否是一种不可还原的主观特质,引发了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两大阵营的激烈争论.丹尼特否认有主观感受质的存在,认为它只是属性二元论者和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种错误幻想.他认为,各种意识现象,包括知觉、记忆、感受等,可能是在实现其相关表达时才得以确立的.异现象学方法作为丹...  相似文献   

15.
塞尔等人认为,符号的语义派生于使用者的赋予和解释,而非内在于事物本身,没有任何对象凭借自身就是符号;这一批评带来了人工智能哲学的"符号接地问题"。计算主义认为外显符号的语义派生性并不意味着一切符号都是语义外在的。那么,非派生、固有语义的符号或者说内在表征何以可能?通过分析皮尔士等人的表征元理论可以发现,表征本质上呈现为目的论的多元功能系统。我们尝试藉以表征系统的多元结构对内在表征与外在表征的机制给以分析,得出内在表征在机制上依赖于自组织的内在目的,而外在表征则依赖于外在目的;人工智能若要将内在表征内置其中,需建构出基于内在目的性的自组织计算系统。  相似文献   

16.
张东荪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自己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注重知识所受的社会文化影响.他认为,知识是一种解释,知识之真是一种文化满足,真理是在某种境况决定下不得不信的理论.这是中国学界引入与运用知识社会学的最早理论尝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真理问题的理路.  相似文献   

17.
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重要概念。达尔文之后,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形成了两种互相对立的学说:适应主义和反适应主义。适应主义者认为,自然选择是万能的,生物的进化都是通过自然选择而获得适应性进化的结果;反适应者主义者则认为,自然选择的作用不是万能的,生物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化。鉴于适应主义的广泛影响及其在理解进化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拟澄清适应主义的含义及其形式,阐明适应主义与反适应主义在生物学和哲学两个层面的争论,并指出适应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及多元主义视角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解释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它的直接作用在于揭露所研究的对象的本质、内在本性。解释是揭露本质的。但是,正如В.И.列宁所曾指出的,本质是对象的本质特性的复杂多级的(更确切地说,无穷级的)体系。因此,对于对象作解释,就是揭露它的本质特性的体系。事物的任何特性只有在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才表现出来。对于本质特性来说,它们则是在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根本的、必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而这种关系,按照列宁的定义,就是规律。“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传统意义上的真之符合论把"真"理解为思想与世界的关系,强调"真"的属性与作用;真之紧缩论则以真的透明性为直觉,涵盖了包括弗雷格紧缩思想、冗余论、代语句理论和极小主义理论在内的几种理论,这些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真谓词仅仅起着逻辑句法作用,它的出现不能给语句增添任何实体属性。于是,"真是否有本质"成为符合论与紧缩论争论的焦点,这一争论也成为区分不同真之理论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20.
人性观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及最根本的问题.人之为人就在于他所具有的与动物不同的"类"本质.本文通过对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的分析,指出前者的基本特征是对人的类本质的失落,而后者与之相区别的主要方面则在于对人的类本质的追求与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