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海上早期聚合物驱开发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06年渤海L油田开展了早期聚合物驱矿场试验,至今取得了一定的增油效果。目前陆地油田、渤海J油田高含水期聚合物驱的矿场试验中,见效后生产特征出现明显的含水下降漏斗或下降趋势,而在渤海早期注聚L油田见效后并未出现明显的含水下降漏斗或下降趋势,这主要由于L油田开发早期见水后含水处于快速上升阶段,聚合物驱“降水效果”不足以抵消水驱“含水快速上升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渤海L油田早期聚驱注入压力及含水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含水在聚驱与水驱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说明早期聚驱开发特征。为早期开展聚合物驱矿场试验设计及效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渤海湾相继发现40多亿t地质储量的原油,但这些原油多为稠油和重油,难以开发,在陆上油田开发经验不能用于海上,又无国际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基于海上稠油开发历程及现状,深入分析了海上稠油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有针对性地集成、创新了适合于海上稠油开采的先进技术,逐步建立完善了海上稠油高效开发思路和技术体系。该技术有效降低了油田开发成本,并成功地开发了被国际石油公司称为“21世纪挑战”的海上最大稠油油田。成功研发了开发海上边际油田的“三一模式”和“蜜蜂模式”,应用于渤海边际油田开发实践,并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海上油田开发的优快钻完井技术。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渤海油田产量进一步增长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经过长期技术探索与矿场实践,大胆提出了海上稠油高效开发新模式,即模糊一、二、三次采油界限,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技术集成,使油田在投产初期迅速达到高峰产量并高速开采,始终保持旺盛生产能力;采取多枝导流、控制适度出砂、早期注水、注水即注聚、注水注聚相结合等技术;通过以聚合物驱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多枝导流技术、电潜螺杆泵举升技术和地面除砂工艺等技术体系,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出更多的原油,达到最大采收率。基于高效开发新模式思想,成功开发了迄今为止世界海上最稠的渤海南堡35-2油田,并已在多个油田进行应用。这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不仅为我国海上油田开发探索出一条新路,也为世界海上油田,特别是稠油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2002—2010年,经过8年攻关,研究建立了新型耐温、抗盐聚合物室内筛选及评价技术,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开发方案设计和开发指标评价技术,适用于海上平台作业的注聚装备及工艺技术,分段防砂条件下大排量聚合物分段注入技术等10项聚合物驱配套技术,在渤海油田获得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渤海油田聚合物驱矿场试验的成功实践证明:聚合物驱配套技术研究与建立是聚合物驱成功实施的基础,为海上油田高效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汪超  但华  刘宗宾 《天津科技》2009,36(5):55-57
渤海海域部分油田开发生产所需的能源主要依靠本油田生产的天然气发电,针对部分油田开发前期生产的天然气放空,浪费资源且污染海洋环境的问题,进行了合理利用天然气研究,通过室内岩心实验及多种注气方案对比研究,推荐了合理注气方案。  相似文献   

5.
渤海油田部分开采区域为了研究油田水驱效果、水淹规律、小层剩余油分布状况等地层流体最真实情况,通过研究决定在渤海油田部分开发调整井,优选合适的取心钻头、密闭液等进行开发调整井密闭取心作业。近年来该项密闭取心技术在渤海油田开发调整井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对于渤海油田开发调整井开展不同油层水淹程度与剩余油分布情况的研究,优化开采方案,进一步识别区域岩性组合特征,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及原油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渤海油田七年行动计划部署,现阶段勘探开发研究成果数量激增.目前,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成果入库前分类工作主要依靠传统手动方式,效率低下且无法满足成果文档及时共享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Word2vec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的文本特征提取方法并结合K-Means聚类算法对勘探开发阶段的成果文档进行自动分类.该方法在预训练word2vec向量的基础上基于自有开发成果文档标题语料库进行再训练,将低维向量的形式表征及文本的深层语义特征相结合,最后采用聚类算法对成果文档进行聚类.实验结果表明,在搜集的近7万份勘探开发成果文档数据集中,采用该方法使文档分类效率比手工方法提升了91.8%,标签获取准确率达93.6%,效率上和准确率都实现了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7.
聚合物驱油技术作为稠油油田开发稳产或增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内外陆上油田已取得了广泛应用。为了探索聚合物驱油技术在海上稠油油田应用的可行性,渤海油田在3个油田实施聚合物驱开发模式,历经12年,共有44口注聚井,179口受益井,取得了明显的聚合物驱增油降水效果。但是,在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部分受益井产液量下降,大大影响了聚驱油田的开发效果。通过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聚合物在油井近井地带产生堵塞,造成泵效降低,经过相应治理措施后效果明显,为后期聚驱油井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渤海油田进一步开发,不少生产井进入油田开发后期,需进行油田的弃置作业。近期渤海油田首先在20南生产平台进行了弃置作业,该平台主要为气井、生产年限较长,存在管柱腐蚀严重、井口带压、油套管同压等问题,而弃置处理面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弃置设备和工艺技术要求高、费用高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先封闭源头、次选封闭通道,力求两点同时做到"的技术思路,依据国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挤注法压井工艺、镁粉切割配合常规打捞工具起管柱、多层套管一次切割技术进行弃井试验,并在封堵后针对压力异常问题来源进行分析,通过进行上部井段补充下入桥塞弃置,为海上油气井的弃置作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渤海油田的开发、开采中,相继发现了多个边际油田。由于这些油田受开发成本限制,没有油气处理等设备,多依附于其他有油气处理能力的平台进行生产,油井的高井温、高含气和腐蚀等一些特殊井况原因,给电潜泵的生产带来困难。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耐高温和高油气处理能力的电潜泵机组,并研制了罐装电潜泵系统,取得了良好效果,满足了油田的正常生产,并为罐装电潜泵系统的推广应用和复杂管柱工艺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渤海油田部分平台进入开发生产中后期,随着生产工艺及技术的不断改进,井下打捞工具及工艺也得到改善,电潜泵打捞工艺是油田开采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工艺。作为保障油田稳量生产与高质量生产的重要手段,电潜泵打捞工艺在油田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和故障处理成功率直接关系到油田产量与生产水平。根据渤海油田电潜泵生产管柱的特点,对电潜泵落井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电泵落井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海上油田受开发环境、经济、平台寿命等因素的限制,相较于陆上油田,井距大、采油速度高。因此,利用陆上油田采收率经验公式计算海上油田采收率时,往往误差较大,无法准确预测油田的潜力。利用渤海水驱砂岩油田80个典型的独立开发单元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了不同井网密度下渤海油田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表明,通过本文回归的公式计算的采收率与油田标定采收率误差很小,可以用来计算渤海水驱油田的采收率。渤海油田经验公式为科学评估海上油田加密潜力提供了简便的工具,为油田合理规划目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渤海X油田实施二元复合驱后起到了降水增油、抑制聚驱后含水回升的效果。在分析总结中心井X9井见效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海上油田由于井距大、油层非均质性影响,注入段塞体积相对较小,见效时间相对较晚,适当运用措施(卡层、提液、调剖)可改善复合驱开发效果,对下一步X油田二元复合驱扩大方案的编制及动态跟踪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渤海W油田聚驱过程中因油井转注和井网加密引起的水聚干扰问题,首先基于目标油田特征建立了典型聚合物驱井组油藏模型,精细研究了聚合物驱中后期因井网加密引起的水聚干扰情况下的产油、含水率、波及面积指标动态,进而剖析了其对驱油效果影响机理;同时测试了通过适当降低水聚干扰区注水速度,注水/注聚井轮换交替注水/注聚与加密井后期封堵高渗层3种方法改善水聚干扰下驱油效果的方法;最后在目标油田进行了应用评估。研究成果对于渤海油田聚合物驱方案的顺利实施、调整完善以及增油上产效果的保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L油田长期的注聚跟踪分析研究,总结了海上油田早期注聚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动态生产特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剖析了影响油田聚驱效果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油田今后的调整以及早期注聚在海上油田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渤海南堡35–2油田主力储层明化镇组的出砂机理,应用测井资料(纵波时差、横波时差、伽马和密度等)建立了黏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最大水平主应力等岩石力学参数的求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出砂指数法、斯伦贝谢法进行出砂预测以及临界生产压差的计算。根据出砂预测方法和临界生产压差的计算模型绘制了储层出砂指数剖面和临界生产压差剖面。计算结果表明,明化镇组储层开采过程中出砂的可能性极大,开发时应采取防砂措施。研究结果为今后该区块及附近区块油井出砂界定提供了准确的量化依据,可为油井合理工作制度的制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随着渤海油田的逐步开发,不同的生产测井方法在各油田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到油田管理人员的肯定。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实例介绍了近年来几种主要的生产测井方法如产液剖面测井、注水剖面测井、C/O测井、硼中子测井等在渤海各主要油田的应用。肯定了生产测井在堵水、卡气作业、判断疑难层、寻找剩余油等方面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渤海海上窄条状油田含油层系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分支河道型浅水三角洲沉积,具有平面上呈窄条状分布(平均宽度300 m)、纵向叠合程度差、厚度薄、层间矛盾突出、含水上升快等特点,且国内外对该类型油田并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导致开发难度大。近年来渤海针对窄条状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快的特点,开展了该类型油田稳油控水技术攻关研究:推导了窄条状油田注采井网见水时间公式,并利用均衡驱替原理对注采井组进行调整;研究了周期注水在窄条状油田中低含水期的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成功应用到了渤海海上窄条带状油田中,含水上升率明显下降,已实现累增油40万m3,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渤海油田多采用多层合采的开发方式,生产井段长,纵向上非均值性强,且储层疏松,在聚合物驱过程中容易发生窜流现象,为了能够掌握窜流通道的发育情况,从聚驱动态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数值模拟、理论计算的结果,提出了一种实时判识及预测的聚窜预警方法。首先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相互独立的聚窜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的界限及权重,然后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聚窜判识模型,最后通过灰色预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相结合来确定聚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发展趋势,从而对后期聚窜的发生情况进行预警。该方法在渤海J油田进行了验证和应用,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预测精度高达86%。  相似文献   

19.
QK18-1油田作为95年的第一次优快试验项目,三口井平均钻井井深3561米,钻井工期平均为18.82天,实现了钻完井的突破和十大新技术。渤海各油田多年以来的开采开发,作业环境较之前不断变化,井下压力关系更加复杂,防碰问题形势严峻,安全和管理难度增加。解决这些油田开发的问题,单独依靠某一个专业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要依靠油田开发大团队的力量才能解决,面对新的环境条件,弘扬优快大团队精神,将QK18-1油田作为优快二次试点项目,成立了由油藏、作业区、开发部、钻完井部、承包商等多专业、多部门、多公司组成的联合项目组,共同解决渤海油田开发的难题,探索和学习新的钻井技术和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渤海油田稠油主要运用蒸汽吞吐开采,稠油热采过程中存在着较多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对渤海油田的稠油开采增加了难度.结合渤海油田具体工程实例,阐述蒸汽吞吐热采工艺在渤海油田的应用,通过关键工艺技术的提升,提高稠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