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比格犬组织器官的自发疾病,为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提供背景资料,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对8~12月龄的36只比格犬主要脏器进行了观察,发现,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等组织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自发病变。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在人工感染小鼠体内的分布规律,本研究采用粪肠球菌人工培养物腹腔注射小鼠,无菌采集死亡或濒临死亡小鼠脏器,利用已建立的PCR技术对人工感染肠球菌小鼠主要脏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受检的6种组织中,即肝、脾、心、脑、肾均能扩增出与预计大小112bp一致的粪肠球菌的DNA阳性条带。与细菌分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究犬细小病毒免疫球蛋白注射液的有效性。 方法 将实验犬分为模型对照组、对症治疗组与球蛋白治疗组,所有犬同时进行人工感染犬细小病毒,在实验犬发病后根据每日的状态,对症治疗组与球蛋白治疗组进行相应的治疗,球蛋白治疗组除进行与对症治疗组相同的治疗外,加入犬细小病毒免疫球蛋白的注射治疗。每日观察临床症状并进行评分,采集肛拭子用胶体金抗原检测试纸判断粪便排毒情况;每日采血,进行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测,对检测结果及实验犬死亡后解剖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模型对照组对另外 2 个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实验犬发病率 100% ,模型对照组的好转率为 20% ,对症治疗组的好转率为 40% ,球蛋白治疗组的好转率为 80% 。 结论 通过人工感染模型与治疗组间的治疗效果对比,证实了犬细小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具有治疗犬细小病毒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利用建立的 Taq 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方法研究鸭肝炎病毒( DHV-1) 强毒株在感染雏鸭体内早期的动态分布规律。方法 本研究采用鸭肝炎病毒强毒株人工感染 3 日龄雏鸭,利用已建立的 Taq 荧光定量 RT-PCR方法,对接种 24 h 内 DHV-1 强毒株感染雏鸭的组织脏器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 接种后 4 h 即可在雏鸭心、肝、脑、肺、胰腺、回肠、盲肠、直肠、法氏囊和脾脏组织中检测到一定水平的病毒 RNA,随着病程发展,RNA 拷贝数持续升高,接种 24 h 后,肝脏中的病毒 RNA 拷贝数为最高,达到 108. 81 copies/g,心、肺、肾、脾次之,约 107copies /g。结论DHV-1 强毒在雏鸭的早期感染雏鸭的实质器官、免疫器官和消化系统等均具有广泛的嗜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本实验采用舒泰、速眠新Ⅱ 全身麻醉并配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方法,研究其在比格犬开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 麻醉前 15 min 皮下注射阿托品(0. 1 mg / kg) ,麻醉采用静脉注射舒泰( 2 mg / kg) ,同时肌肉注射速眠新Ⅱ (0. 02 mL / kg) ,术部皮下注射 0. 5%利多卡因溶液( 0. 1 mL / kg) 。 检测指标包括麻醉镇痛评分,麻醉前后动物心率、呼吸和体温变化。 结果 1. 利多卡因可以显著增加麻醉镇痛效果;2. 阿托品使犬心率显著增加;3. 复合麻醉方法对犬呼吸和体温有一定影响,但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 此复合麻醉方法安全性较高及麻醉镇痛效果好,可以满足犬开颅手术对于麻醉效果的要求,但对犬的心率影响较大,因此对心率要求较高的实验需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6.
评估近红外荧光染料MHI-148在肿瘤活体成像研究中的应用。近红外染料MHI-148(0.1 mmol/kg)腹腔注射SD大鼠,观察其体内的安全性;将MHI-148按照1μmol/kg剂量腹腔注射人胃癌原位荷瘤裸鼠,48 h后通过活体成像仪进行肿瘤特异性荧光成像;将MHI-148与放射性核素68Ga标记后,前肢静脉注射自发性睾丸肿瘤的犬,1h后进行PET/CT成像。MHI-148腹腔注射SD大鼠14 d,脏器未见任何病理变化;MHI-148腹腔注射荷瘤裸鼠,48 h后活体成像,在肿瘤部位能检测到特异性荧光;将标记成功的2.6 mCi的68Ga-MHI-148化合物注入实验犬体内,1 h后通过PET/CT成像,在犬的右侧睾丸部位检测到特异性的高量核素的摄取(SUV均值为1.43),是正常组织(SUV均值为0.44)的3.25倍,通过HE染色确认该部位为肿瘤发生区域。结论近红外荧光染料MHI-148毒性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标记核素68Ga后通过PET/CT能够特异性地检测犬肿瘤部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阿留申病病毒PCR检测方法,以用于实验动物雪貂阿留申病病毒的检测。方法 参考Genebank中阿留申病病毒核酸VP2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建立PCR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测试,并对实验雪貂粪便样品进行筛查。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使用设计的引物可特异性地扩增获得阿留申病病毒的VP2中531 bp基因片段;在常见实验动物DNA病毒,小鼠多瘤病毒、小鼠细小病毒、犬细小病毒、疱疹病毒、鼠痘病毒、仙台病毒、小鼠腺病毒中均未扩增出目的条带;以目的片段核酸为模板测试该方法敏感性,检测下限达到90. 6 copy/μL。应用该方法对39份雪貂粪便样品进行检测,未检测出阿留申病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实验动物雪貂中阿留申病病毒感染病原筛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甘蔗SPS基因选择性剪接保留的内含子6,7,8片段为靶序列,利用PCR扩增技术分别制备出3种地高辛标记的SPS内含子探针:SPS-intron 6探针167 bp,SPS-intron 7探针93 bp和SPS-intron8探针175 bp,并通过斑点杂交实验表明这3种探针灵敏度高,都能检测到pg级的靶核酸,且特异性好,阴性对照实验显示无杂交信号.  相似文献   

9.
研究碳酸二甲酯腹腔注射染毒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小鼠腹腔注射给予3 707.40、4 521.22、5 513.68、6 724.00、8 200.00 mg/kg碳酸二甲酯,给药后记录小鼠进食量、体重、心电图,计算半数致死量(LD_(50)).实验结束后,检测血液学、血液cTnI和生化指标,计算脑、心、肝、脾、肺、肾、卵巢、睾丸、附睾脏器系数,观察其病理组织学改变.研究发现小鼠LD_(50)为3 968.50 mg/kg,其进食量和体质量较同时间点的正常组均明显降低,P-R间期和QRS波延长,J点上移,心率加快;脑、心、肝、脾、肺、肾、睾丸、卵巢脏器系数明显升高,血液学、血生化指标出现异常变化,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心、肝、胃、小肠、肾和卵巢、睾丸、附睾组织出现了严重受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二甲酯腹腔注射染毒具有较强的毒性,可引起小鼠ECG异常、血液中cTnI水平、血液学和血生化指标异常改变,可导致心、肝、胃、小肠、肾和卵巢、睾丸、附睾出现病变.本实验为乙二醇合成过程中产生碳酸二甲酯副产物的职业危害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丝毛飞廉总黄酮对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小鼠为实验对象,腹腔注射0.1% CCl4造模,丝毛飞廉总黄酮为实验药物,最后测定小鼠脏器指数、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以及小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模型组脏器指数明显高于空白组,且血清ALT与AST均明显增高,表明CCl4造成的小鼠化学性肝损伤实验模型建立成功;丝毛飞廉总黄酮给药组与造模组比较,小鼠脏器指数、血清中AST、ALT含量以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丝毛飞廉总黄酮对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研究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致病机制,培养浓度为9×109 cfu/mL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采用Karber法测得该菌对小鼠的LD50为2.85×108 cfu/mL。由此建立小鼠模型,然后人工腹腔感染小鼠30只,分别在感染后2h、4h、6h、8h、10h、12h、24h、48h和72h定期剖杀感染小鼠,取其脏器,采用PCR方法、分离培养及病理组织学方法,对感染模型小鼠体内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动态分布及各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感染2h,脾、肝、心血组织中均可检测到单核增多性李氏杆菌DNA,同时从上述脏器也可分离到单核增多性李氏杆菌;感染6h,大脑中可检测到单核增多性李氏杆菌DNA,并在感染后72h可分离到该细菌;感染4~6h,脾、心血、肝脑即开始出现病理变化和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对暴发类麻疹综合症的恒河猴病料组织进行了电镜观察,发现有副粘病毒粒子,然后分别合成了麻疹病毒及犬瘟热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病料进行RT-PCR扩增,从发病死亡的恒河猴脏器中扩增到犬瘟热病毒核蛋白基因287bp的特异片断,而麻疹病毒的检测为阴性.扩增到的犬瘟热病毒核酸片段经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的犬瘟热病毒毒株进行了比较,发现死亡恒河猴脏器中扩增到的片段序列与犬瘟热病毒疫苗株Onderstepoort、标准野毒株A75-17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恒河猴发病的病原体为麻疹病毒属的犬瘟热病毒.  相似文献   

13.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犬瘟热病毒(CDV)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犬瘟热病毒疫苗中提取的RNA为阳性模板建立了快速检测CDV的RT-PCR方法,结果显示,所建立的CDV RT-PCR扩增得到与理论设计值大小一致的456 bp的特异性片段,对犬细小病毒(PPV)、猪伪狂犬病毒(PRV)、牛轮状病毒(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大肠杆菌(E.coli)和新城疫病毒(NDV)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最低可检出约1.53×10~2拷贝/μL的核酸;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重复性好.此方法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37份眼观正常的大熊猫粪便样品检测,未检测出犬瘟热病毒,与胶体金试纸卡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草苁蓉环烯醚萜对D-半乳糖胺(GalN)及内毒素(LPS)联合诱发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利素组(阳性对照组)及草苁蓉环烯醚萜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草苁蓉环烯醚萜7d,实验末期,腹腔注射给予GalN和LPS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并以比色法检测小鼠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以及肝组织Caspase-3和8活化情况,以DNAladder法检测小鼠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草苁蓉环烯醚萜可明显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降低肝组织Caspase-3和Caspase-8活化水平,并减少肝细胞DNA断裂。[结论]草苁蓉环烯醚萜对GalN和LPS联合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肝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种高质量实验猪的批量生产技术,实现其批量供应,以满足市场需求。方法 本研究分两个对比实验进行,实验一:来源于2头二花脸母猪和2头大白母猪的仔猪,每窝仔猪分成2组,分别采用人工乳(实验组)和商品化婴儿奶粉(对照组)进行人工饲喂;实验二:来源于5头大白母猪的仔猪,每窝选择5头仔猪作为实验组,剩余仔猪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人工乳和母乳饲喂。结果 实验一:(1)实验组出现一过性腹泻,21日龄存活率达到100%,而对照组因腹泻批量死亡,存活率仅为10%;(2)所有仔猪断奶时抗体检测PRRSV、CSFV、PRVgE、PCV2、FMD和Mhp均为阴性,抗原检测PRRSV、PCV2、CSFV、PRV、Mhp、APP、T+Pm、PEDV和TGEV均为阴性。实验二:(1)实验组和对照组存活率均为100%,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日增重分别为0.16和0.28 k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断奶时PRRSV、CSFV、PRVgE、PCV2、FMD和Mh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6%、84.8%、100%、100%、100%以及90.9%,而实验组全为阴性;(3)上述9种病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改进和比较国内、外常用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明确简便有效的NEC建模方法。方法 采用出生2 h内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10只,实验组每组20只。A组与代母鼠同笼鼠乳喂养,且未行任何干预;B 组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脂多糖)LPS灌胃(5 mg/kg体质量);C组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LPS灌胃(10 mg/kg);D组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LPS腹腔注射(2 mg/kg);E组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LPS腹腔注射(5 mg/kg)。每日观察新生鼠的活动状况和体质量变化。实验结束后取小肠组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价小肠病理损伤程度;检测小肠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实验组新生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减少,腹胀腹泻,黑便,体质量减轻。病理评分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新生鼠病理损伤评分显著增高(P<0.05)。LPS腹腔注射组(D、E)较经口给药组(B、C)NEC发病率更高(P<0.05),但LPS大剂量(5 mg/kg)腹腔注射组较其他组,非NEC相关性致死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在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的基础上结合小剂量LPS(2 mg/kg)腹腔注射建立NEC的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腹腔注射建立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低、中、高剂量预防组于造模的同时分别给以山莨菪碱0.5、1、2mg(kg·d)腹腔注射,直至造模结束(4周)。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以2、4、8mg(kg·d)的剂量腹腔注射,持续8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和层粘连蛋白(LN),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不同剂量预防组和治疗组LN和HA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1),且各预防组LN和HA水平均显著低于相应的治疗组(P〈0.05,P〈0.01)。肝组织HE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和治疗组肝组织汇管区面积明显减小,炎症程度减轻,纤维组织减少,肝细胞排列相对整齐。结论:山莨菪碱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有抑制作用,可用于肝纤维化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探讨当归多糖对麻黄素小鼠肝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小鼠连续腹腔注射4.0g·L-1麻黄素溶液,同时用当归多糖溶液(12.5,25.0g·L-1)进行灌胃,分别在5,10,15d时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T-AOC、GSH-PX活性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NF-κB和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实验对照组小鼠肝组织T-AOC、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NF-κB和TNF-α表达量显著增强(P0.05或P0.01),而当归多糖组T-AOC、GSH-PX活性与实验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NF-κB和TNF-α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果表明,麻黄素影响小鼠肝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NF-κB、TNF-α的表达,当归多糖能够提高小鼠肝组织抗氧化酶活性,抑制NF-κB和TNF-α的表达,对麻黄素致小鼠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四氯化碳诱导近交系C57BL/6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效果,以建立稳定的肝纤维化模型。方法 选择5周龄的C57BL/6近交系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给予高、中、低剂量的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实验结束后取血及肝脏组织,检测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近交系C57BL/6小鼠药物诱导后,各剂量组动物均能存活到8周,高剂量组存活率仅为20%远低于中、低组;血清转氨酶含量升高程度、肝组织病理改变存在剂量时间效应关系。病理分析表明,各剂量组均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中央静脉周围/汇管区混合细胞浸润及肝脏纤维化。结论 10%四氯化碳给药8周后能诱导近交系C57BL/6小鼠形成较稳定的肝纤维小鼠模型,为后续肝纤维化机制研究及药物筛选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2014—2016年北京地区实验动物微生物、遗传质量抽检结果的回顾总结,为实验动物的生产、管理和检测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国家和地方现行实验动物检测标准,由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组织对北京地区具备资质的实验动物生产单位进行抽样,委托检测机构质检并发布报告。依据检测数据,对3年中不同级别大小鼠、豚鼠、地鼠、兔、犬、猴、小型猪8个品种的实验动物的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3年分别抽检动物120、133、130批次,检出不合格批次为16、17、23批。不合格主要因素为兔、犬、猪免疫不达标(49批),小鼠遗传变异3批,嗜肺巴斯德杆菌阳性1批,豚鼠沙门菌和呼肠孤病毒III型抗体阳性各1批,犬沙门菌阳性1批。结论 实验动物质量监测是其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为动物生产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