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80年代我国思想界关于人道主义的探讨和论争中主要观点进行评析,对当时文艺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潮流及其代表作品进行分析,认为这场探讨和论争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评述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关于“朦胧诗”的一场论争。既对论争中的一系列理论争端诸如懂与不懂、现实依据、诗与传统、整体评价,也对一些具体诗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场气氛远非正常的论争,又一次证明了“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文艺界毫不例外。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试图以“言志”与“载道”建构一部中国文学史,钱钟书则认为“言志”与“载道”分别对应两种文体,即诗歌与散文。经过几番论争,两人各有坚持和妥协。在论争的背后,则隐含着两人不同的思想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介绍了当代中国民主论争的情况,指出论争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究竟建立什么样的民主以及如何建设这种民主,接着分析了当代中国民主论争的五个特点,最后谈到如何把握特点,防止民主论争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5.
三、“两个口号”论争的主要内容 以上介绍仅只“两个口号”论争的时代背景及其过程,我们当然需要知道“两个口号”论争的具体内容。针对徐行2月号《礼拜六》和《新东方》发表《评“国防文学”》等文认为“国防文学”属于“全民族的文学”而非“真正彻底反帝的社会层”并“骂国防文学的主张者陷入‘爱国主义的污池’”等观点,周扬紧接着就在这年4月《文学界》第一号发表和周立波同名的《关于国防文学》。  相似文献   

6.
赵旻 《凉山大学学报》2002,4(2):136-137,140
本文认为,目前从纯文本的角度去研究王朔巳失去意义,而对曾经由王朔引起的论争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论争的焦点集中在本体论问题上。实践美学本体论固有其缺陷,但其功绩亦难以全盘否定;生命美学抓住实践美学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后,试图作一次美学理论的全面革新。但将立论基点从实践移到生命这一更具宽泛性和不确定性的范畴上,却只能视其为一次迂回。本认为,这次论争应尽快从对抗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的思想学术界曾有一场关于“人道主义”的论争。如今,若是站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这一历史位置来重新回看历史上的这场思潮论争,可以发现其在以青年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为理论武器批判文革历史错误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现代性的诉求与市场经济之间完成一种“无意识的共谋关系”。因而,对这场思想论争进行重新梳理和反思在重提现代性批判的今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博客论争因其自由、公开而影响广泛。为了使发生在博客上有意义的文学论争能够深入持续进行,也为了使博客文学论争朝着文明健康的道路发展,使文学艺术得以吐故纳新,涤旧催新,从博客论争双方的大语境、中语境和小语境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不同代人不同的生存背景、文化教育、价值观、信仰,阐明了导致博客激烈论争的种种原因,对论争双方都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回顾《新青年》同人与复古派进行的激烈论战,我们发现中国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文学的外部、内部请问题都被提上了论争的议程。随着论争的展开和深人,中国新文学的理论观念得到了全方位的建构与确认。这场论争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发生在30年代的那场左翼激进派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战,虽然表面上仍然轰轰烈烈、咄咄逼人,但在文学的大旗之下却是文学本身问题的回避与政治参预热情的膨胀。作为社会政治进步在意识形态中的表现,这场论争的价值自不待言,但作为文学历史发展之环节,其价值却是令人怀疑的。这就需要对论战中的人的观…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在论争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就有关现代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这次论争拓宽了中国知识界的研究领域,开阔了中国知识分子视野,为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理论及实践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这场论争仍未能对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展开,没有超出知识分子的狭隘范围,缺乏足够的广泛性和实践基础,看不到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2.
肖朗 《孝感学院学报》2004,24(2):30-32,46
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论争,成为当今美学界的热点,论争的目的是确立中国新世纪美学的发展方向。因此,仅围绕“实践”等范畴作理论的论争是不够的,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美学。事实上,从实践美学到生命美学,既是一种超越,亦是一种回归。这将有助于澄清当下很多理论误区,也是摆脱西方语境,发展中国美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文章全面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开展民主论争的经验教训,并提出能否正确处理好主动和被动、批评与团结、批判与继承以及破和立的关系是当代中国民主论争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在市场经济得到发展、世俗化浪潮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文学理论批评界掀起的一次人文主义文艺思潮的冲击波.这场论争始于对文学“危机“的探讨,很快波及并扩展到人文学术领域.“论争“尽管存在着种种缺陷和局限,但却显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所面临的问题.展望当下的人文精神建设,应从传统文化语境、全球化语境、世俗化语境中来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5.
人类起源是当代的一大科学难题,本文阐述了人类起源和现代人类起源的论争,描述了人类起源、进化的时空变化,提出了人类起源地的新认识,本文认为,人类起源地既不能说是某一个地区,也不能说是某几个地区,人类起源地是一个热带和副热带的纬向辐合带,这一观点,可称之为人类起源地带说。  相似文献   

16.
人们在文学史这个问题上的纷争的实质在于人们文学观的不同和历史观的不同。本文在对当前文学史的理论论争和实践操作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观和历史观 ,并进而认为文学史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而不是僵死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本质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理论家总是从不同角度来探索文学的本质,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学本质现.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从现实的需要出发来探讨文学的本质,认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具有审美的特征.这种文学本质观和方法论在当下文学本质的论争中仍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师陀的杂评《"京派"与"海派"》从"名""实"之辨的角度审视30年代京海派论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陀客观记录了京海派论争的缘起、论争焦点和论争的偏颇所在;二是师陀表达了个人对于京海派论争的独到之见。师陀的《"京派"与"海派"》值得研读。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安阳发现并确认曹操墓,引起了社会不同层面的持久而广泛的关注,引起了文学、史学、法学、考古学界激烈的论争,成为公共话题。近日,“反曹派”提出通过司法程序解决这场持久的论争,平息风波,也给相关方面一些反省。  相似文献   

20.
评孔孟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是教育家们常论常新的课题。我国对人与教育的第一次论争是战国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从理论的高度对人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全面阐述。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理论,而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与“充善端”的理论。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微有歧异,但最终都认为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的发展方面起决定作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