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革命先驱李大钊早年留学日本时期思想的变化经历三个阶段。1914年前后,调和论深深影响着他,并成为他判断是非的工具;1915年后,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他在反日斗争中逐渐认清了袁世凯美国专制的立场,确定了再造中华的思想。到1915年底,在护国战争中他确立了崭新的政治观,从而达到了他青年时代思想发展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出国留学门槛的不断降低,在中国学生中出现了“留学热”的现象,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留学低龄化趋势。分析了当前中国学生留学低龄化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如何树立正确的留学观。  相似文献   

3.
中日文化交流虽始于先秦时代,但直至公元607年,遣隋使小野妹子携带几十名僧侣来学佛法,才首开日本人来华留学的先河。十年后唐朝代隋而兴。亟欲效法大唐的日本于公元630年首次派出了遣唐使,开始了唐日间的官方交往。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统计,日本从公元630年到894年间共向中国派遣了19次遣唐使,实际成行12次,带来日本留学学生26名,僧徒92名(本文将留学学生与留学僧徒统称为留学生)。  相似文献   

4.
《华东科技》2004,(1):112-112
张宏勇,1981年获得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半导体物理及器件硕士学位,1985年留学日本,专攻薄膜晶体管和AMLCD显示技术,1989年获得了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电子物理工学博士学位。之后,他以卓越的能力任职于日本半导体能源研究所,担任首席研究员、副部长,1997年起任日本富士通株式会社LCD事业部新技术部长,先后在日本、美国和中国申请的个人发明  相似文献   

5.
模仿与独立,是东方民族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走向近代化这一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百年前的日本知识分子,中村正直以模仿为己任.留学英国后,积极倡导西方的文明观.隔三十多年后的夏目漱石则以独立为原则,把自己留学英国的感受与国家、民族相连接,提倡“自己本位”、“日本本位”、“内发性的文明开化”.两位思想家的观念,反映了日本近代化过程的重要时期——明治时期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河南》杂志是晚清时期留学于日本的河南籍学生创办的一种综合性期刊,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其上相继发表了六篇作品。鲁迅当时发表文章为何选择了《河南》杂志,鲁迅与《河南》杂志有何渊源,已成为研究者所期待廓清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7.
留学与革命交替进行 褚民谊,曾名明遗,字重行。浙江吴兴人。1884年出身名医世家,后拜美国医师学习英语和西医。1903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随张静江转赴法国求学,途中在新加坡参加中国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在巴黎曾与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等创办中国印书局,发行《新世纪月刊》、《世界画报》等,鼓吹反清宗教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成为同盟会在欧洲活动的一员骁将。  相似文献   

8.
王秀文教授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7(2):i005-i005
王秀,男,1951年10月生,197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国语言学系日语专业,1982年10月日本北海道大学语言化学部留学结业,此后多次赴日本从事学习、研究工作,先后任日本北海道大学客座研究员、国际日本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并接受了日本《朝日新闻》的专访报道。目前任外国语言化系主任、国际语言化研究中心主任,是学院优秀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9.
邵丹博士     
<正>邵丹,男,1971年出生于武汉,吉林省吉林市人。江汉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1998年9月赴日本留学,2001年3月获日本国立茨城大学数理科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3月获茨城大学宇宙地球系统科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赴日本留学期间,其研究工作受到了有关学术界、当地政府的关注、肯定和支持,先后获得了日本  相似文献   

10.
丁文江留学时的传记材料,极为稀缺,以致学界对其留学时期的学习、思想,乃至交游等情形,均知之甚少。秦舜英女士提供的《送嘉定秦君汾东归序》,是丁氏留学时的重要传记资料。序文反映了丁文江的留学观和回国后之志业、抱负。  相似文献   

11.
木雅.曲吉建才教授是藏族传统建筑领域成绩卓著,影响颇大的专家。他于藏历1947年6月4日出生在今康定(古西夏王国)热瓦岗没落土司米祖西家族。四岁被确认为格鲁派木雅古瓦寺的第八世木雅活佛的转世灵童而登上了该寺主持活佛的宝座。1958年在拉萨哲蚌寺学经,之后又在当时新组建的佛学院学习,文革时期被分到军区山南农场基建连从事土建工程,1974在拉萨城关区建筑公司当施工员,1976年参加自治区建筑设计院和城关区建筑公司联合举办的施工员培训班,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自治区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专攻藏族传统建筑。教授的设计作品遍布全区各地,出版专著多部,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建筑、藏学学术研讨会。文章围绕藏族传统建筑艺术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2.
1791年,廓尔喀借与西藏地方的账目未清,索要欠款为由出兵侵藏,占据了聂拉木、济隆、宗喀等地,而后派兵洗劫了扎什伦布寺。1792年,乾隆帝派出以福康安、海兰察为首的大军入藏驱除廓尔喀侵略者,并取得了完胜。这次廓尔喀战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首功当归福康安、海兰察率领的大军在前线的浴血奋战,以及孙士毅、和琳、惠龄为首的后方运输供给系统的奋发努力。同时,西藏地方政府在战争中的积极配合,以及在粮饷、军火等方面的竭力支持,也是这次战争得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利用原始档案,对西藏地方政府在这次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以使人们看到西藏人民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扎什伦布寺格西安钦呼图克图在内地倡办并参与启建时轮金刚法会,前往汉地佛教团体和寺院讲授格鲁派历史与显密经典,后经由汉地僧侣和居士弟子翻译刊行,传承影响至今;与太虚法师共同参与组建佛教同愿会,推进汉藏两地佛学交流研究与文化联系。安钦呼图克图先后两次往返西藏与内地之间商讨九世班禅返藏问题,转告中央政府的涉藏政策及西藏地方政府的意见立场,国民政府封授其“普静禅师”名号。安钦呼图克图以非官方身份弘法讲经沟通汉藏文化,为汉藏双方意见立场的直接表达奔走往返两地之间,成为民国时期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共同依托的僧侣使者。  相似文献   

14.
元朝时期,西藏以萨迦寺为中心的后藏地区,曾出现过一个制作坛城(曼陀罗)壁画的热潮。该艺术热潮的出现大致以萨迦寺、夏鲁寺等为其核心区域,坛城壁画的艺术样式则主要受尼泊尔坛城绘画的影响。纵观西藏美术发展史,卫藏地区(尤其是后藏地区)的坛城壁画的黄金时期显然要比西部古格王国的坛城鼎盛时期晚出,但一经出现持续的时期却长达两个多世纪(13世纪后期~15世纪后期)。文章主要考证元朝绘制坛城壁画的两个重要寺院:萨迦南寺和夏鲁寺的坛城壁画绘制的时期与过程。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祭祀性舞蹈"羌姆"。大约在公元8世纪由莲花生大师在主持修筑桑耶寺的过程及开光仪式中所创。藏族传统寺院法舞"羌姆"从"金刚舞"的传入,在西藏发展了几千年,积极地改革形态,充分吸收苯教仪轨和民间舞蹈形式,使"羌姆"更加民族化,与当地文化接壤,集中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它以绚丽的形象宣扬着佛教教理,扩大佛教的影响力。而这绚丽的形象,无论是古朴的舞蹈、诡异的面具,还是华丽的服饰都是藏族文化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1943年春,为了刺探相关国际援华路线方面的情报,驻在张家口的日本特务机关派遣木村肥佐生、西川一三两名特务潜入西藏,他们在西藏及其边境地区潜伏、活动长达七年之久。本利用不少第一手史料,对二人秘密潜入西藏的经过及其活动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实,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西藏现代史的研究,而且对我们认识历史上日本对我国西藏的渗透活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丹增旺扎院长是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著名的苯教学者、藏医学专家。现任阿里地区政协副主席、佛协名誉会长、藏医院院长。他从黑乎乎的牧民帐篷走到了金光闪闪的佛殿宝座上;他又从佛殿的宝座走到了院长的职位上。谈到他老人家的坎坷经历,令人肃然起敬。“嵄格隆”是当地人献给他的美名,“嵄”意为祖父、长老、长者,“格隆”意为比丘僧。她已取代了院长的真名,传遍了当地的家家户户。笔者一行在阿里地区噶尔县境内考察时,恰逢“嵄格隆”也在鼓如甲木寺里牢颐堑睦匆夂螅?愉快地接受了采访,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生平以及他对苯教文化的认识。文章将采访内容以摘编形式供诸位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8.
王冕是元代的著名画家,他以画梅著称,在继承宋代的释仲仁和扬无咎的基础上,自创了繁花密蕊的墨梅新画风,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冕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开启了传统文人绘画艺术的新途径,将诗、书、画熔于一炉,浑然天成。这种艺术创新,一举奠定了王冕在元代独特的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19.
笔者对西藏拉萨夺底沟-哲蚌寺一带新近发现的壶穴进行了先期考察,测量了壶穴的长、宽、深以及串珠状壶穴的走向、岩体的节理方向等参考系数,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比对,得出该区壶穴明显具有口大肚小的特征。壶穴发育数量多且密集呈串珠状分布,不仅大小差异不是很明显,而且形态差异一致。然而,这些特征不适用于内地壶穴,综观国内外各类壶穴形态特征,结合笔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壶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成因由西藏地质结构复杂多样、高寒气候、环境独特所致。  相似文献   

20.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寺庙众多,僧侣数量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旧西藏就是一个信仰自由的人间乐土。历史上,旧西藏寺院集团、僧俗官员、世袭贵族三大领主集团对下层僧尼、广大农奴实行野蛮的政治统治和残酷的经济剥削。被统治阶层生活动荡命运悲惨,毫无安全、人权可言,宗教信仰自由也就无异于天方夜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历史洪流中,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中央历代领导集体都以“慎重稳进、十分严谨”的态度领导了西藏各项工作,在宗教领域,建立了和谐、和睦的宗教关系,实现了信教群众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