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留针时间对缺血性中风针刺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为提高针刺治疗中风的效果,开展不同留针时间对缺血性中风针刺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7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3组,留针时间分别为20、40和60min,以《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改良受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MESSS)评分为观察指标。结果:3组的显效率为46%、52%和58%,大部分指标也显示随留针时间延长而改善幅度较大的趋势。结论:针刺治疗缺血 风留针时间与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项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16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项针组和对照组.项针组取风池、完骨穴配合常规针刺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伏兔、足三里、解溪及太冲等.对照组仅常规针刺取穴.每天针刺1次,连续治疗15次为一个疗程.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P<0.05),项针组对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及步行能力的改善比对照组更为明显,项针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79.0%(P>0.05);显效率分别为59.3%和30.9%(P<0.01).结论:项针疗法治疗中风疗效确切,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2000年8月~2006年5月,采用头皮针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或门诊要求针灸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凡在2003年8月之前就诊者采用传统针刺法,之后就诊者采用头皮针配合传统针刺法。分为对照组(传统针刺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年龄35~82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为主,结合常规西药治疗60例痰瘀互阻型缺血性中风患者.方法将120例辨证为痰瘀互阻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中药结合常规西药)60例和对照组(常规西药)60例,治疗30天.观察临床疗效,中医临床症状及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改善.结果临床综合疗效和各项症状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化痰活血祛瘀法能促进痰瘀互阻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并有明显的降血脂的作用,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为主,结合常规西药治疗60例痰瘀互阻型缺血性中风患者.方法将120例辨证为痰瘀互阻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中药结合常规西药)60例和对照组(常规西药)60例,治疗30天.观察临床疗效,中医临床症状及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改善.结果临床综合疗效和各项症状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化痰活血祛瘀法能促进痰瘀互阻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并有明显的降血脂的作用,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进行针刺结合有氧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共12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进行针刺后有氧训练和单纯针刺疗法。治疗周期为4周,每周5次,针刺时间相同,有氧训练时间为30分钟。分别评定其生理耗能指数(physiological cost index,PCI)、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10m MWS)及Barthel指数(BI),并记录实验组结束后所测最大心率和患者耐受时间。结果:治疗前实验组PCI、10m MWS、B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CI、10m MWS、BI指数各评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结束后所测最大心率和患者耐受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结论:针刺结合有氧训练对脑卒中肢体偏瘫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患者心肺功能的提高,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增强生存信心。  相似文献   

7.
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斌 《甘肃科技》2011,(14):143-144
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疗效。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控制血糖加针刺、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控制血糖。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60%。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针刺组、中药膏剂组以及针膏红外组对湿热型慢性湿疹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湿疹入院就诊患者进行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收集湿热型慢性湿疹患者共计96例,随机分为三组,针刺组32例采用传统针刺治疗,中药膏剂组32例运用一系列中药组分的膏剂治疗,针膏红外组32例同时运用针刺、中药膏剂、红外线治疗.结果:治疗后在临床疗效、血清标志物(IFN-γ、IL-4)含量检测、皮损面积指数、心理评分比较等方面,针膏红外组均优于针刺组、中药膏剂组(P均<0.05).结论:针对湿热型慢性湿疹患者,针刺结合中药膏剂、红外线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 1 997年至 2 0 0 0年 6月 ,采用透针治疗周围性面瘫 2 4例 ,现将临床疗效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2 4例全部为本科门诊患者 ,治疗前均已排除脑血管意外及其他因素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其中男性1 1例 ,女性 1 3例 :年龄最小 1 6岁 ,最大 72岁 ;病程最短 2天 ,最长 2月余。2 治疗方法按照病程长短分析阶段辩证施治。( 1 )第一阶段为发病 7天内。取手足三阳经穴 ,针刺以取穴少 ,轻刺激为重点。取穴 :患侧阳白、太阳、风池、颊车、地仓、合谷、太冲。每次取 3- 6穴 ,留针 2 0分钟 ,不行针 ,每日一次。可配服抗病毒口服液 ,每日 3次 ,每次 2…  相似文献   

10.
探讨电针极泉穴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体功能的疗效与常规针刺治疗的差异性。将242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分对照组和治疗组,二组分别进行电针和常规针灸治疗,取穴以体穴和头针同时进行,治疗组每穴用电针综合治疗仪选用连续脉冲波,每穴3~5min,留针30min。治疗组和对照组242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治疗后均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上、下肢体功能,治疗组上肢的功能恢复明显优与对照组。电针极泉穴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上肢体功能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是当今世界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现有治疗方案有限,仅适用于一小部分中风患者。因此,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减少脑损伤至关重要。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A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初始事件,在神经元存活和神经功能改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AS细胞线粒体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为切入点,分析讨论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AS细胞线粒体的生物能量与动力学变化、细胞之间线粒体的转移以及AS细胞线粒体对脑血流的调节作用,提出将AS细胞线粒体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靶点之一,以更好地了解AS细胞线粒体在缺血诱导的神经元死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新型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与脑小血管病患者搏动指数(P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脑小血管病患者180例和同期对照组100例,利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患者血浆tHcy水平;借助颈部血管彩超测定两侧颈动脉血流运动学参数,包括颈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利用公式PI=(Vmax-Vmin)/Vmean,求得PI.结果 脑小血管病组患者血浆tHcy与患者PI呈正相关(r=0.326,P=0.002),同时与Vmax,Vmin,Vmean呈负相关,而对照组无此相关性.脑白质病变(WML)组患者血浆tHcy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LI).结论 血浆tHcy水平与脑小血管病PI有显著的相关性,tHcy是脑小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血管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血液灌注成像(PWI)是诊断早期脑缺血的新技术;表现弥散系数、脑血流、脑血容量及平均时间是预测缺血灶结果的参数,本文综述了DWI及PWI的基本原理、测定技术及它们在诊断早期脑缺血方面的应用,分析了DWI及PWI在诊断早期脑缺血方面的相互关系,认为DWI及PWI能对早期脑缺血出诊确诊断信息,可反映缺血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是临床医学的难题.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对缺血性脑学管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探讨、特效药的筛选、最佳治疗方法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常用的脑缺血动物模型的选择、制备及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傅信东  王丽玲 《江西科学》2009,27(6):902-905,908
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I)对脑梗死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对32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6h内行CT平扫、CTPI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结果为32例患者中8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梗死征象,所有患者CTPI均发现脑灌注异常。脑梗死中心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与对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半暗带区脑血流量、达峰时间与对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而脑血容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TPI能够在脑梗死发病的超早期发现病变,明确梗死灶存在及其范围、位置,预测半暗带区域,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时序试验资料药效综合评价指标--时效曲线下面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对时序试验资料的药效进行综合评价的统计学方法。方法:以给药后时间为横坐标,病变抑制率为纵坐标作时间-药效关系曲线,以曲线下面积作为药效综合评价指标。并结合实例与各时点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用时效曲线下面积综合评价时序试验资料较用各时点的变化率更为合理,它既考虑了药物作用的最大效应,也考虑到药效随时间的变化和作用持续时间,有助于全面分析评价药物的作用强度。结论:该方法可用于时序试验资料的综合评价,尤其是正交设计中的时序试验资料。  相似文献   

17.
脑缺血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死致残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脑损害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在缺血性损伤过程中除缺氧和能量代谢衰竭外,由缺血诱导的一系列瀑布样效应是导致缺血性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机制. 同时脑缺血损伤的研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诸如血糖浓度、脑温、脑血流量、血压、鼠种以及大鼠的性别等. 本文就脑缺血损伤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影响因素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缺血后神经元的死亡机制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45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排除合并中风或中风历史、糖尿病及其他颅内疾病患者。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动脉异常作为反映颅内动脉病变的指标,观察年龄、高血压病程、血脂代谢和血尿酸水平对颅内动脉病变的影响。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总颅内动脉异常率和血速增快率(20 14%,13 50%)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3 34%,7 48%,各P<0 001),而两组间血速减慢率无差别。老年组各单一动脉异常率均较非老年组高,其中大脑中动脉、椎动脉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 05)。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总颅内动脉异常率及颈内动脉系各动脉异常率明显增加(各P<0 01),但椎基底动脉系各动脉异常率增加不明显。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甘油三脂(OR3 398,95%CI:1 211-7 831)、高血压病程(OR1 671,95%CI:1 063-3 327)、年龄(OR1 235,95%CI:1 023-1 640)和高血压病人颅内动脉异常密切相关(各P<0 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程和甘油三脂是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将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用降纤酶和传统方法治疗,对照组用传统方法治疗。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到,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越短,效果越好。结果表明,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