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尤其是探索诸如俄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关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列宁后期思想的发展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建设这条主线。早在1918年春天,列宁就意识到他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论述的巴黎公社分配原则在俄国这样“最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是行不通的,多次提出“我们应该研究走向社会主义这极端困难的新道路的特点”,以便帮助工人阶级找到通往社会主义的最可靠的途径。重温列宁论述,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实践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小农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经过了从共耕制到合作制理论的根本转变,最后形成了经过合作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本文试图对列宁的共耕制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以便了解当时列宁是怎样设想改造小农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问题的,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列宁合作制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了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等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这一理论的依据和渊源在于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 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在制定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战略和策略时提出的。列宁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是在较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取得胜利的,在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俄国,不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需要一个过渡时期。他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就在于:在资产阶级革命时,现成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形式已经具备了;面苏维埃政权,即无产阶级政权,却没有这种现成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必须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为前提。这样,从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开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为止的时期,就叫作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4.
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动力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结合等方面,比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阐述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1923年列宁病重期间口授了《论合作制》一文。文章阐述了通过合作社引导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重读《论合作制》,结合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思考,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一马克思主义者在历史和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对待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这方面,列宁的合作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极力主张将租让制、租赁制、合作制、股份制、代购供销制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作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邓小平对私营经济形式判断标准、适用范围、规模及应处地位的阐释,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列宁从俄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进行了实践诠释;新经济政策是在列宁"迂回过渡"建设理念的集中体现;总的来说,"新经济政策"在列宁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过程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与社会主义现实之间的差距。指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文章客观地指出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过早地推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偏离。建国后,我国基本上照搬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从而迟滞了生产力的发展。文章重点论述了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上竖起的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刘莉,何才全,奕德泉1921年,在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过程中,列宁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进行过探索,主张“采取市场的经济形式”实现国家经济计划。今天,重温这段历史,不但能进一步坚定我们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相似文献   

10.
执政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既是对其执政能力的考验,又是对其执政智慧的发挥。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俄共(布)在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灵活运用了妥协思想,这可以从其对农民群众、资本家、资产阶级专家、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及少数民族的态度和政策等方面体现出来。学习列宁关于执政党要善于妥协的策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继承了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利用弦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思路和举措,毛泽东先后提出了重视利用资本主义、和平赎买、“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思想,在工商业方面创造出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实现资本主义因素向社会主义因素的顺利过渡。  相似文献   

12.
论苏联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指导,新经济政策失去了相应的理论支撑。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形成有赖于宽松民主的政治环境,列宁去世后苏联缺乏民主和法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失去发展和创新的政治土壤,最终窒息了新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集中地体现在租让制和对外贸易上。列宁在《租让制》这篇著作中阐明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条件,目的、内容和意义。遗憾的是由于列宁的过早逝世,使这一政策和思想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和发挥。但是列宁对外开放政策的光辉思想仍然在照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列  相似文献   

14.
何玲  程红 《科技信息》2010,(10):I0078-I0079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非常时期经过艰苦的实践探索而提出的,是列宁主义的理论制高点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然后综述了中国理论界对列宁在这一时期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学凤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00-103,107
只有深刻、正确地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才能科学地揭示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本文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战略意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两者是互动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规定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认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措施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展合作化,进行文化革命等等。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对战略目标作了量化处理和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对战略措施则力求全面性、具体性和战略意义,发展了列宁有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张复 《世界博览》2014,(2):22-25
正列宁晚年在僻静的高尔克村,深入地思考在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民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他最后的"政治遗嘱"凝聚着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心血。1918年秋天,也就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第2年,列宁遇刺。遵照医生的嘱咐,列宁到莫斯科近郊的高尔克村养伤。由于繁重的国家事务,列宁一直无法好好休息。从1921年开始,列宁每年到高尔克村休养一段时间,列宁中风后,从1923年5月直到逝世,列宁晚年一直住在高尔克村。高尔克村位于莫斯科东南郊40多公里处的一座小山上,列宁故居已建成纪念馆,人们称之为"列宁山庄"。去列宁故居参观是我们的一大心愿,清晨,我们乘上"大巴车"行驶了近一个小时,来到列宁山庄。我们呼吸着清新芳香的田野空气,从停车处沿着白桦树林边上的一条小路走了几百米,来到列宁故居。这是由2栋旧别墅和一个小花园组成的院落,周边环绕着茂盛的几十米高的白桦树林。进入房间后,接待我们的讲解员是一位俄罗斯女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在有关著作中正确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必要性和性质的思想、关于苏维埃是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的思想以及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党和工会关系的思想,但忽视了列宁关于加强法制的思想和改革国家机关的思想。在列宁工农联盟的理论上,他忽视了列宁关于必须实行小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和不能违背大多数人意志的思想,忽视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关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重要思想。在列宁民族理论上,他正确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民族问题上“两个历史趋向”的思想,但忽视了列宁关于在无产阶级国家大民族对小民族进行让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十月革命,列宁在思想上还一直认为向社会主义的过度要动用国家的权力干予经济生活,要用国家资本主义没收中小资本,实行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列宁还把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论述: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单一的公有制;有计划的生产劳动;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商品货币关系;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等,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和优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列宁在1918年春,就采取了强硬措施,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6月,把三千多个大工业和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在企业中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农民要将全部余粮按国家价格交给国家。否则,要没收全部财产,甚至逮捕法办;在流通领域,禁止私人买卖,由国家统一控制,同时,还实行部分供给制,强制居民义务劳动,实行  相似文献   

20.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所指引的道路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苏俄本应顺着新经济政策所指引的方向,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但由于理论的分歧,加之城乡关系的错综复杂、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新经济政策推行不久就被废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