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西峰黄土高原1984~2016年冬季平均气温和1984~2016年苹果树发育期资料,分析了冬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苹果树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999年为-0.5℃,比常年偏高2.3℃,最低值出现在1985年为-4.9℃,比常年偏低2.1℃。冬季平均气温80年代后期偏低,90年代偏高,2001~2016年偏高,33年来线性上升趋势为0.051℃/a。冬季平均气温与苹果树各发育期均为反相关,反相关最显著的是开花始期,相关系数为-0.44,其次是展叶始期,相关系数为-0.43,再是叶芽开放期,相关系数为-0.43。西峰冬季平均气温最高年与最低年苹果树各平均发育期差异最显著的是开花始期和开花盛期,偏高年比偏低年提前了12 d,其次是开花末期,提前了11 d,再是展叶始期和展叶盛期,提前了7 d,最后是叶芽开放期,提前了6 d。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小叶杨物候在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利用小叶杨物候数据和逐日气温数据,分析各自然区小叶杨物候的年际变化规律,再根据气温模拟展叶和落叶物候,计算植物物候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最后分析植物物候对气候响应敏感性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展叶始期最早的自然区一般对应落叶末期最晚和生长季节长度最长的自然区;1981—2009年间小叶杨展叶始期、落叶末期和生长季节长度分别呈现提前(-0.17 d/a)、推迟(0.28 d/a)和延长(0.44 d/a)的趋势;小叶杨物候期随纬度变化的地带性规律较显著(P 0.001). 92%站点小叶杨的展叶始期与2—4月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呈显著负相关,方差解释量平均为58%,均方根误差平均为4.31 d;59%站点小叶杨的落叶末期与9—11月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呈显著负相关,方差解释量平均为30%,均方根误差平均为6.68 d.在高温及升温趋势快的地区,植物展叶始期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较大,在低温及升温趋势慢的地区,植物展叶始期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偏小.  相似文献   

3.
张红妮 《甘肃科技》2021,37(20):55-57
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2010-2019年共10年自然物候观测资料,对草本植物车前全物候期与对应年代的冬季、春季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冬季、春季平均气温对车前全物候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峰黄土高原冬季平均气温偏高年与偏低年车前各平均物候发育期差异最显著的是萌芽期,偏高年比偏低年提前了 7 d,其次是展叶期提前了 6d,其余各物候发育期均偏迟2~7d;春季平均气温偏高年与偏低年车前各平均物候发育期除黄枯期偏迟了 6d外,其余各物候发育期均提前了 5~8d,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依然是萌芽、展叶期,偏高年比偏低年提前了 8d,其次是开花和种子散落期,提前了 6d,再是种子成熟期,提前了 5d.由此可见,春季平均气温比冬季平均气温对车前各物候期的影响更显著,冬、春季平均气温偏高年植物均萌芽早,而器官黄枯衰退却迟,车前全物候发育期延长.  相似文献   

4.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对红河州初夏降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省红河州各台站建站以来的5 月降水资料与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厄尔尼诺年出现在前一年秋冬季且持续到该年初夏红河洲5 月降水趋向偏少,雨季开始期趋向偏晚;而拉尼娜年5 月降水趋于正常到偏多,雨季开始趋于正常到偏早.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1979-2010年间呼和浩特地区山桃、紫丁香物候期的变化规律及物候期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1)呼和浩特市近30年的气温呈现了升高的趋势,而降水和日照时数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山桃(Prunus persica)和紫丁香(Syringa oblate)的春季物候期呈现提前趋势.两种植物在秋季的落叶末期呈现推迟趋势.(2)山桃和紫丁香的叶期随时间呈现延长的趋势.山桃的叶期在2000年后其平均值为208.38天,比多年的平均值延长了10.28天;紫丁香的叶期在2000年后平均为200.75天,比30年的平均延长了1.3天;而花期随时间没有明显延长的特征.(3)春季物候期与气温特别是当年3、4月的月平均气温呈现极显著相关性.当春季的3、4月份的平均温度每提高1℃,该地区的山桃的开始展叶期、开花始期、开花末期将提前约2.72天、2.58天和2.45天;紫丁香的开始展叶期、开花始期、开花末期将提前约2.81天、3.26天和0.28天.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1979-2010年间呼和浩特地区山桃、紫丁香物候期的变化规律及物候期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1)呼和浩特市近30年的气温呈现了升高的趋势,而降水和日照时数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山桃(Prunus persica)和紫丁香(Syringa oblate)的春季物候期呈现提前趋势.两种植物在秋季的落叶末期呈现推迟趋势.(2)山桃和紫丁香的叶期随时间呈现延长的趋势.山桃的叶期在2000年后其平均值为208.38天,比多年的平均值延长了10.28天;紫丁香的叶期在2000年后平均为200.75天,比30年的平均延长了1.3天;而花期随时间没有明显延长的特征.(3)春季物候期与气温特别是当年3、4月的月平均气温呈现极显著相关性.当春季的3、4月份的平均温度每提高1℃,该地区的山桃的开始展叶期、开花始期、开花末期将提前约2.72天、2.58天和2.45天;紫丁香的开始展叶期、开花始期、开花末期将提前约2.81天、3.26天和0.28天.  相似文献   

7.
利用驻马店市和新乡市1971年—2007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1年以来的冬小麦观测资料,运用农业气象统计学和气象统计学原理,分析驻马店市小麦生长季内自然生态条件特点和作物生育需求,通过与新乡比较,寻找出驻马店市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生态限制因子:①冬前、越冬期和春季温度偏高,对小麦安全越冬和小麦多成穗、成大穗十分不利.②播种期强降水偏多,影响小麦顺利播种;苗期降水相对偏少,对小麦分蘖和生根不利;越冬期和返青到抽穗期降水偏多,十分有利于小麦生长;但开花到成熟期降水偏多,对小麦开花授粉和灌浆鼓粒都会产生不利影响.③小麦全生育期日照时数偏少,对于长日照作物的小麦来说极为不利.尤其是从小麦开花到成熟期,日照严重偏少,直接影响小麦的结实粒数和千粒重.④以上不利气象因素导致驻马店市小麦穗数和穗粒数较少,不孕小穗数较多,单穗籽粒重和千粒重均较低.  相似文献   

8.
胡莉  左艳萍  李黎  肖飞 《科技信息》2010,(20):I0349-I0352
本文从农业气候的角度出发,利用重庆长寿区1959~2008年50年的气象资料以及沙田柚各发育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得出了长寿沙田柚主要发育期的相关气象要素、总降水量、总日照时数.通过资料分析得出长寿沙田柚在低产差质年的气象条件是:在生长发育前期,温度偏假、日照不足或阴雨天气偏多;在果实发育期遇多降水、多阴雨天气或遇高温伏旱.并利用温度作为农业气候区划的主要因子将长寿区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四区.利用湖区、库区、河流沿岸等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可建立长寿沙田柚种植基地.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长寿区种植沙田柚及重庆其他沿长江地区发展种植长寿沙田柚提供农业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具有喜光、耐寒、耐旱、不耐涝等特性,在中国天然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是造林绿化、防风固沙、退耕还林的首选树种。研究不同分布区多种环境因子对文冠果物候期的综合影响,分析其物候期变异规律,为文冠果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6个主要分布区(内蒙古坤都、内蒙古天山、内蒙古乌丹、河北省承德、河北省蔚县、河南省陕县)实生群体的文冠果植株为对象,于2016年在各样地内选择长势相对一致的样株30株,采取定株定枝方法,对文冠果的初花期、叶芽萌动期、盛花期、末花期、展叶期、果速生期、果熟期、落果期和落叶期等共9个物候期进行系统观测。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影响文冠果各物候期的主导环境因子及其作用规律。【结果】不同分布区文冠果物候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盛花期差异最大(42 d),果速生期差异最小(29 d)。河南陕县群体的文冠果大部分物候期出现最早,但落叶期最晚,总生长期最长(221 d);内蒙古坤都群体的文冠果落叶期最早,其他物候期出现最晚,总生长期最短(146 d)。大部分物候期与经纬度、年日照时间正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负相关。年均气温是影响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展叶期、果速生期、落叶期和总生长期的主要因子;影响叶芽萌发期和落果期的主要因子是无霜期;影响果熟期的主要因子是年日照时间;影响总花期的主要因子是绝对最高温。【结论】文冠果物候期呈现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环境因子对其物候变化影响显著。随着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春季达到生长临界温度越晚,文冠果开花、展叶、结实越晚,并且秋季植株停止生长和落叶越早,因此其总生长期变短。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15年宁夏16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酿酒葡萄霜冻气候指标统计终霜日、霜冻时间,用统计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宁夏酿酒葡萄的晚霜冻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5a宁夏酿酒葡萄的平均终霜日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按90%保证率计算,各站终霜日的界限期在4月底至5月中旬;全区酿酒葡萄晚霜冻平均时间为92d.宁夏酿酒葡萄全区平均终霜日呈提早趋势,2个区域终霜日的年际变化趋势均与全区一致;全区酿酒葡萄霜冻时间呈减少趋势,引黄灌区霜冻时间的线性倾向率与全区接近.20世纪60~80年代,全区平均终霜日偏迟,90年代及以后终霜日偏早,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5a,偏早趋势较为明显;全区轻、中、重霜冻时间与55a平均值相比,在20世纪70年代偏多,60和80年代基本持平,90年代及以后偏少.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5a,偏少较为明显.近55a全区终霜日的突变年在1984年,引黄灌区在1986年,中部干旱带在1983年;霜冻时间的突变在1984年.  相似文献   

11.
利用山东省3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路面蒸散发经验公式和水量平衡关系计算得到山东可利用降水量,分析了山东可利用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48年来,山东年及四季可利用降水量总体上均呈减少的趋势,特别地,年可利用降水量减少显著.2)山东可利用降水量除冬季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年际变化明显外,其余季节和年可利用降水量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3)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年及四季平均可利用降水量基本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分布趋势;全省大部地区年及四季可利用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特别地,鲁西北和半岛部分地区年和夏季可利用降水量减少显著.4)在全球气候偏冷期,山东四季及年可利用降水量均偏多;在全球气候偏暖期,除冬季略偏多外,其他季节和年可利用降水量均偏少.  相似文献   

12.
三化螟是海南岛水稻三大害虫之一。该虫每年发生6代,间歇年份大发生,造成稻谷严重损失。常年螟害率2—6%,大发生年局部地区高达50%以上。螟害率与发生量正相关;发生量与降水量负相关;发生期与气温负相关;上代与下代发生期正相关。根据冬季气温与降水量,可预测全年各代发生期与螟害率,掌握上述发生规律,做好测报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利用冕宁县2002-2011年大麦播种、出苗、三叶、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成熟10个发育期的实际观测资料,统计出各发育期间的间隔日数、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活动积温、气温日较差以及每年的实际产量.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方法分离出气象产量,并将其与各发育期间的气象因子分别进行点聚图和相关性统计分析,得到不同时段影响冕宁县大麦产量波动的重要气象因子:拔节到孕穗期的间隔日数、平均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孕穗到抽穗期的气温日较差,开花到乳熟期的平均气温,三叶到分蘖期的日照时数和孕穗到抽穗期>0℃积温;再用积分回归求偏回归系数,分析不同发育期气象因子对气象产量的影响程度,得到影响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是播种到出苗期的平均气温a(t)值为236.16kg/hm2·℃,孕穗到抽穗期的气温日较差a(t)值为64.73kg/hm2·℃,其次是播种到出苗期的>0℃积温a(t)值为34.79kg/hm2·℃.  相似文献   

14.
平潭是我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的国际旅游岛,为满足开放开发需求,选取潭城、苏澳、东澳、北厝、海洋站5个代表站点,利用2010~2016年气象资料,从剔除台风影响的大风日数、年平均风速、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以及旅游气候舒适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随着平潭城市建设及防护林、景观林等不断完善,年大风日数呈逐年递减趋势;各区域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近7年降水量偏多的年份较多,季节分布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各区域之间年平均湿度差异不大。从逐年的变化上看,年平均相对湿度有略增的趋势;从表征旅游气候舒适度的两个指数来看,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均较为舒适,不存在不舒适和极不舒适的月份;从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年际变化看,温湿指数年际变化不大,体感风寒指数年际变化从感觉"凉"逐渐变为感觉"舒适"。  相似文献   

15.
该文主要利用凉城县气象局1989—2018年的气温、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的观测资料,对近30年凉城县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凉城县的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185℃/10a,历年平均值为6.1℃;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凉城县主要为偏冷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以来主要为偏暖期,特别是近几年气温增暖趋势明显;春季、夏季、秋季三季平均温度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均呈上升趋势,但是线性倾向率有所差异,分别为0.584℃/10a、0.374℃/10a、0.003℃/10a,春季平均温度的上升幅度最为显著,夏季次之,秋季增温幅度并不明显。凉城县冬季平均温度呈下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22℃/10a;凉城县的降水量大致呈现出略微减少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8.489mm/10a;凉城县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降水量最为集中,占年降水量的61.7%,秋季和春季次之,分别占年降水量的21.0%与15.3%,降水量最少的为冬季,仅占2.0%;日照时数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40.754h/10a,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检验。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9-2015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发布的再分析资料和由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提供的El Ni?o/La Ni?a Modoki距平指数(EMI)资料,对比研究了近36 a冬季两类El Ni?o-南方涛动(ENSO)事件对欧亚关键区阻塞高压(阻高)的影响及其环流成因.结果表明,当发生El Ni?o(EN)事件时,欧亚3个关键区瞬时阻塞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尤其是乌拉尔山地区瞬时阻塞减少32%,阻塞事件的平均持续天数降低了14.7%;La Ni?a(LN)事件导致乌拉尔山地区瞬时阻塞偏多53%,阻塞事件的平均持续天数增多27.9%,但导致了鄂霍次克海地区阻塞事件的平均持续天数减少24%;新型海温异常模态ENSO Modoki对于欧亚阻高的影响与传统的ENSO事件不同.发生EN Modoki时,与正常年份相比,欧亚3个关键区瞬时阻塞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鄂霍次克海地区的瞬时阻塞偏多最多,达到55%,阻塞事件的平均持续天数增多18.2%;发生LN Modoki事件时,乌拉尔山地区瞬时阻塞偏多15%,阻塞事件平均持续天数偏多25%,但鄂霍次克海地区瞬时阻塞偏少29%,阻塞事件的平均持续天数偏少10.6%,两类ENSO事件对于贝加尔湖地区的阻高影响均较小.两类ENSO事件对阻高影响不同的直接原因是其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不同.从500 hPa位势高度场及风场的配置可见,当发生EN事件时,乌拉尔山及鄂霍次克海地区风场有气旋性环流异常,配合位势高度场负异常,导致阻高偏少;发生LN事件时,乌拉尔山及贝加尔湖西部偏北的地区有大范围反气旋性环流异常,500 hPa位势高度偏强,阻高偏多;而在EN Modoki事件发生时,欧亚3个关键区的500 hPa位势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异常,有利于3个地区阻高的偏多;在LN Modoki事件下,乌拉尔山及贝加尔湖北侧地区位势高度偏高,有利于这两个地区阻高的偏多,而不利于鄂霍次克海地区阻高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48-2016年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选取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二维指数(UBI)、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I)和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EAWMII),定量化的验证了乌拉尔山阻塞高压(UB)和西伯利亚高压(SH)发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了该变化对东亚冬季风(EAWM)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UBI、SHI和EAWMII两两之间呈显著相关.其中UBI与SHI之间30 a滑动相关除1988年以后UB和SH两者联系增强外,UBI、SHI和EAWMII的Mann-Kendall突变检验也表明,3者均出现了两次气候突变,第1次突变分别发生在1950-1960年、1960-1970年、1970-1980年;第2次突变发生在2000-2010年,但第2次突变可能不真.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UB与EAWM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发现在UBI强的年份各要素场距平值对UBI的回归比UBI弱的年份更加明显;在UBI强的两个时段(1948-1985年,2001-2016年)各要素场距平回归值有所差异,后者呈现更加显著的变化,说明2000年以后UBI和EAWMII的相关性增加导致UB对EAWM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利用合成分析验证了UB和SH协同作用与EAWM之间的联系.UBI高与SH强的年份,当东亚冬季表面温度呈现负异常时,在位势高度降低的同时,东亚大槽加深增强,中纬度300 hPa高空西风急流增强,有利于形成寒潮天气.在UBI低与SH弱的年份,各要素异常分布情况与上述基本相反.单一的UB和SH变化对东亚冬季各要素场虽然都有一定影响,两者的共同作用对东亚冬季表面温度、500 hP位势高度和300 hPa高空风场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研究湖北雷暴气候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利用1961年~2012年近52年湖北省68个气象台站雷暴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和EOF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地区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2年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在波动中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东亚夏季风强弱与夏季雷暴日数多少相关性显著,初步认为东亚夏季风减弱是夏季和年雷暴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0~53 d,平均为36 d.平均初雷日期在2月28日,并在波动中有弱的推迟趋势;平均终雷日期在10月6日或7日,在波动中没有提前或推迟趋势.月平均雷暴日数变化呈双峰型,主峰在7月,次峰在4月,7~8月雷暴日数较多,占全年雷暴日数的47.2%.5~9月各月平均雷暴日数减少趋势显著,8月平均雷暴日数减少最显著.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雷暴日数分别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9.2%、59.2%、8.2%和3.4%,春夏季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8.4%.鄂西北和江汉平原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少,鄂西南、鄂东南和鄂东北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多.地形对终雷日期、夏季和年平均雷暴日数影响明显,同纬度地区,山区雷暴日数比平原多.经M-K法检验,1984年是年平均雷暴日数明显减少的气候突变年份,通过小波分析,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主要存在着11 a、18 a左右长周期和3-5a小周期振荡,目前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正处于偏少期的中后期阶段.根据EOF分析,将湖北年平均雷暴日空间分布划分为一致型、反相型和局地型3种类型.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将湖北地区划分为多雷区、中雷区和少雷区三个雷暴等级.  相似文献   

19.
张艳玲 《河南科学》2014,(8):1446-1450
利用商丘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3年冬小麦物候期观测资料、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一次线性函数分析法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间气象因素和生育期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在越冬至返青期、拔节至乳熟期呈增多趋势,其他阶段呈减少趋势,全生育期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在返青至乳熟期呈增多趋势,其他生育期呈减少趋势,全生育期呈减少趋势.2从起身到开花期、成熟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播种至返青期、乳熟期呈微弱的推迟趋势.3开花到乳熟期、抽穗到开花期间隔天数的增加趋势达到极显著水平.4影响冬小麦物候期变化最显著的气象因子是平均气温,且物候期与平均气温绝大多数时段呈负相关.5冬小麦返青到起身期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起身到拔节期、抽穗到开花期和乳熟到成熟期.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55-2016年连续性订正的气温数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等趋势分析方法,Mann-Kendall、累积距平突变检验方法,Morlet小波分析及R/S分析对酉阳县近60年的气温指标进行了研究,揭示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并进行预测及原因探析.研究显示:酉阳县气温在过去近60年里呈微弱上升趋势,升温率高于IPCC第五次报告中的近130年变暖率,为每10年上升0.13℃,并且在21世纪初期发生了增温突变;四季气温中,冬季各气温要素升高对年均温上升贡献最大,最低值为每10年上升0.171℃;酉阳县年均温演变过程中存在3类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各气温要素基本都存在6~9年的较强震荡周期,平均气温短期预测处于偏暖期;R/S分析表明年均气温Hurst指数为0.88,预示着酉阳县未来气温走势会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