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明确云南传统发酵豆豉中细菌的种类,对云南传统发酵的豆豉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菌种分离,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随机选择的130株细菌菌株属于3个属5个种,分别是芽胞杆菌属(Bacillus)3个种、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1个种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1个种。其中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占所分离菌株的79.23%,是云南传统发酵豆豉的优势菌。结论:分离出的枯草芽胞杆菌有望作为实现云南传统发酵豆豉纯种发酵的主要菌种。  相似文献   

2.
咖啡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类、数量的变化及它们的代谢产物如酸等引起的发酵体系变化将直接影响着咖啡的最终品质。本文首次对云南小粒咖啡湿法发酵体系中的pH值和8种有机酸的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并分离和鉴定了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种类。结果发现在整个发酵过程中,pH值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本文所测pH值变化与利用HPLC法检测的有机酸草酸、乙酸、乳酸含量变化规律相吻合,而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和丙酸基本上保持不变,其中丙酸含量最低。在20℃下,结合发酵过程中的pH值,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对整个发酵过程的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发现存在大量的产果胶酶的细菌,包括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冰核活性细菌Erwinia herbicola、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并对分离、鉴定出来的细菌在发酵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对某红茶菌中的微生物菌种进行了分离,共得到70个菌株,其中酵母菌15株,醋酸菌30株,乳酸菌25株,经过初步鉴定得到6个菌种。分别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醋化醋杆菌木质亚种Acetobacter xylinum、液化醋杆菌A.liquefaciens、甲醇醋杆菌Acidomonas mnethanolica、乳杆菌Lacto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4.
对信阳传统发酵腊肉中的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及鉴定研究.共分离出8种细菌,根据其菌落、菌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初步鉴定.鉴定出的6种细菌为:金杆菌属、葡萄球菌属、蜡样芽孢杆菌、微球菌属、短状杆菌属、乳球菌属,另外还有2种细菌,因其含量少未做鉴定.优势菌为葡萄球菌和微球菌.  相似文献   

5.
分离鉴定高效产氢发酵细菌是发酵发生物制氢技术的重要前提,利用Hungater技术与宽体窄颈培养瓶平板技术,以及LM-1和HPB-LR培养基分离鉴定厌氧发酵产氢细菌获得六株产氢细菌,葡萄糖是他们最适宜的底物.他们的产氢代谢为乙醇发酵型.产氢细菌发酵液相末端产物分析表明乙醇和乙酸占其总代谢产物的95?%.生理生化和形态学特征分析表明它们属于一种特殊的微生物类群.16SrDNA碱基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可以划分为新的种属.  相似文献   

6.
自然发酵泡白菜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疆冬季主要蔬菜-白菜为原料制作自然发酵泡菜,从发酵液中分离到十株杆菌和球菌,筛选到两株产酸力强及风味较好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确定为植物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富集培养后从鱼体表分离得到了有活性的蛭弧菌,双层平板培养后能出现明显的透明状噬菌斑;用银染法染色后观察到蛭弧菌呈逗点状,同时观察到蛭弧菌的连续运动状态;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的鱼体表蛭弧菌与大多数典型蛭弧菌的同源性均较高,最高达99%,可以分类到Bdellovibrio属。该实验内容与生活贴近且涉及实验技术广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为今后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综合创新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嗜热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普洱茶发酵全过程的茶样进行了pH检测,发现在渥堆过程中pH在前期有所下降达到4.5,中期基本趋于稳定,后期又有所回升。根据渥堆过程中高温和偏酸性的特征,采用传统培养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对全过程的茶样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结果发 现有大量嗜热细菌的存在,包括凝结芽孢杆菌 Bacillus coagulans,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 Bacillus licheniformis,热嗜淀粉芽孢杆菌 Bacillus thermoamylovorans,Bacillus shackletoni,喜热噬油芽胞杆菌 Geobacillus thermoleovorans,乳酸片球菌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植物乳杆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等。这些嗜热细菌和嗜热真菌一起在普洱茶的发酵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土壤为材料,分离纯化得到了一株产黑色素的微生物(D-1),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并结合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确定这株产黑色素的微生物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并测定了菌株的生长曲线、抗生素抗性、所产黑色素的吸收光谱,为后期优化产黑色素的条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鲟鱼发酵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动态演替规律,为发酵鲟鱼的品质提供理论数据,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采集鲟鱼发酵过程中的7个阶段的样品,对样品中的细菌16S rDNA V4~V5区进行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样品获得序列数平均为46463条,各个发酵阶段的操作分类单元数目分别为新鲜鱼样1064,腌制鱼样952;发酵5d 454,发酵10d 442,发酵20d 327,发酵25d 372和发酵35d 356。7组样品中总体细菌组成较为复杂,含有38个门、196个科,在新鲜鱼样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主要优势;在腌制阶段,蓝藻门(Cyanobacteria)占主要优势;从发酵开始至结束,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绝对优势。在科水平上,新鲜鱼样中的主要优势菌科为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腌制样品中的主要优势菌科为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从发酵开始至结束,主要的优势菌科为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其次是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和链球菌科(Streptococceae)。通过HiSeq测序能够更全面解析鲟鱼发酵过程中的细菌多样性;从测序平台提供的微生物多样性信息中发现,各样品间的菌属丰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说明菌群组成与发酵环境密切相关,这为传统腌鱼发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加快速地获得糯米酒发酵过程中高质量的微生物基因组DNA,本实验通过测定基因组DNA浓度和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利用溶菌酶-SDS-蛋白酶-K(A法),改良CTAB(B法)和改良CTAB-溶菌酶(C法)三种实验方法获得微生物基因组DNA,通过比较三种方法发现,C法提取效率最高,获得的基因组DNA浓度为1 573.97±711.51ng/μL;B法获得的基因组浓度为1 436.03±128.0ng/μL;A法效率最低,获得基因组浓度为411.67±133.29ng/μL.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将扩增产物在0.6%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检验.结果显示C法获得的条带最清楚明亮,表明DNA浓度最高、结构完整.基因组DNA浓度和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条带的亮度表明,提取糯米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最优方法为改良CTAB-溶菌酶法(C法).  相似文献   

12.
豆腐废水俗称黄浆水,含有一定数量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及其他无机元素,若能有效利用,不仅可变废为宝,同时也可防止环境污染。 本试验以黄浆水为主要原料,通过乳酸发酵利用其营养成分,同时以生化反应去除黄浆水的异味。 目前,对黄浆水的利用仅限于回收蛋白质制酵母,本试验属首例。 1 材料和设备 黄浆水:取自长春市二道街豆制品厂; 奶粉、蔗糖、乳酸菌:市售品; 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无菌箱、冰箱、移  相似文献   

13.
以黄浆水与木薯粉混合同步糖化发酵高浓度乙醇,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底物浓度、尿素、糖化酶、液化酶、MgSOa、pH值、CaCl2、KH2PO4,8个因素进行2水平12次试验,研究发酵的最佳条件。结果发现,底物浓度、尿素、糖化酶和KH。PO。的添加量是影响发酵的重要因素,最佳发酵条件是底物浓度38%、尿素0.15%、糖化酶1.45AGU/g、KH2PO4 0.07%。在最佳发酵条件下,乙醇浓度达到17.21%(v/v)。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传统调味品具有上千年的酿造历史,一些传统发酵调味品酿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调味品行业品牌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年增长率均超过10%,说明市场对调味品的需求在逐年增加,但目前传统发酵调味品的品质提升及现代化生产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传统发酵调味品普遍多采用开放式发酵的生产方式,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及其菌群不断变化,完成从原料到目的产物的转化过程.由于相关系统的  相似文献   

15.
浓香型白酒酒糟微生物分离及发酵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弄清浓香型白酒酒糟微生物以及发酵能力,通过平板分离得到酵母8株、细菌3株和霉菌4株.将各菌株通过糖发酵试验测定,发现均有产酒精能力.分别将其制曲后测定糖化酶活力、蛋白酶活力、液化酶活力.然后筛选出10株酶活力高的菌株,接种到按比例配好的5种粮食上混合发酵,以15株混合发酵为对照,混合发酵后测定产酒率.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0株微生物混合发酵的产酒率为10%,较之15株混合发酵的产酒率15%低.就本实验在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菌株在15株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16.
为了丰富菌种资源库资源,探索乳品细菌多样性及菌株生化特性,对摩洛哥阿尤恩地区4份自然发酵驼乳的乳酸菌应用传统纯培养方法和宏基因组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分离、鉴定,同时对细菌宏基因组测序进行多样性研究及单菌株生化特性研究。由纯培养结果可知:4份样品中分离乳酸菌株包含3个属、8个种,共82株乳酸菌,其中58.54%为Lactococcus lactis;根据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可知:4份样品中分离的细菌分属于7个门、78个属和147个种,Proteobacteria(54.64%)和Firmicutes(41.77%)是样品中的优势菌门,Lactococcus(31.87%)及Lactococcus lactis(22.95%)占比较高,是样品中优势菌属及菌种。通过比较不同乳酸菌在相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及产酸速率,从样品中分离得到的48株Lactococcus lactis中筛选得到2株生长快、产酸速率高的菌株IMAU98054和IMAU98084。2株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值为5.5~7.5,且有一定的盐耐受性,NaCl质量分数小于6%时生长不会受到明显抑制。2种菌株在37℃发酵18h后其OD600可达到2.5218和2.5172。研究结果表明:摩洛哥阿尤恩地区自然发酵驼乳中包含多类细菌,Lactococcus lactis是其中的优势菌种,并从其中筛选出2株生长快、产酸速率高的菌株IMAU98054和IMAU98084。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甘油微生物间歇发酵过程的参数辨识问题.针对该问题,首先建立了以斜率误差准则为目标函数的参数辨识优化模型,然后应用B样条法估计实验数据的一阶导数,最后应用遗传算法求解该优化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离安徽阜阳葡天下所产的葡萄中的菌株来获得更适合该地区气候的菌株,为该地葡萄酒的优化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和测定其生长速度与理化性质来筛选出菌株,比较其中的形态特点和分子生物学特点来确定该菌株所属种属.结果表明:分离纯化获得8株菌株,选择其中生长速度较快,且理化性质不同的2种菌株进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纤维素乙醇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利用发酵残余物,木素的分离利用是十分重要的.以玉米芯发酵乙醇残余物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淀的方法分离木素,讨论酸沉淀过程p H、温度对木素得率的影响,并且对木素酸化过程中Zeta电位、粒径大小及分布、聚集体形态进行分析.从木素得率和分离操作性综合考虑,p H为3左右,酸化温度65,℃时,从玉米芯发酵乙醇残余物中分离木素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西藏地区传统的发酵牛乳中乳酸菌的菌属以及其相关性能。方法以西藏拉萨当雄县、那曲比如县、昌都八宿县、山南扎囊县以及日喀则江孜县五个地区采集的传统发酵牛乳为研究对象进行鉴定和性能测试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发现其中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1株,干酪乳杆菌3株,植物乳杆菌1株。通过对分离菌株抑菌性能的测试,发现5株菌都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但s012—2菌株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抑制作用。在对菌株产酸、生长速率的测试中发现只有s007—2产酸及生长速率都较慢,几乎不生长。S017—1在8~10h几乎不生长,10~14h产酸和生长较快,其余3个菌株的生长及产酸都在8~16h最快,在16"~20h处于稳定期。结论通过对西藏不同牧区传统发酵牛乳中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和发酵性能的测试,对以后设定最优发酵工艺或是将优势菌种应用于食品工业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