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能谱CT碘基图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血供的判断作用.方法:随机抽取65例肝脏肿瘤患者能谱CT成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均病理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且在TACE术后3周进行肝脏能谱CT检查.所有患者均获得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和能谱图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对能谱图像进行碘基图像重建,再对栓塞术后瘤体进行碘浓度测量、比较.结果:在65例肝癌化疗栓塞术后患者中,5例(第1组)患者动脉期瘤体的IC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IC肝脏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的IC病灶与IC肝脏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与门脉期LNR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60例(第2组)患者动脉期瘤体的IC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IC肝脏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的IC病灶与IC肝脏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与门脉期LNR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血管减影检查(DSA)复查证实只有5例(第1组)患者瘤体仍有动脉供血,60例(第2组)患者瘤体没有动脉供血.结论:能谱CT碘基图能判断肝细胞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肿瘤瘤体血供情况,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者优势.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病例患者均进行CTA与DSA影像学检查,比较CTA与DSA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及所测量瘤体大小,并分析CTA与DSA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显示情况,以评估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价值,并比较两者优势.结果:CTA所测量的瘤体直径及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例数与DSA相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CTA诊断显示阴性的颅内动脉患者而经DSA进一步确诊,且DSA影像学检查可见患者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经CTA检查可清晰观察到前交通2.6mm的动脉瘤,但进行DSA检查时并未发现;因蛛网膜下腔内出血患者经CTA检查并未发现穿支动脉,而经过DSA诊断可清晰观察到囊内有穿支动脉;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瘤体经CTA测量显示4.2mm,而DSA测量为4.65mm.结论: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DSA是CTA无法取代的颅内动脉瘤重要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3.
正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行头颅3D-CTA检查,3D-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3D-CTA诊断阴性的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结果:75例患者中3D-CTA检出63例动脉瘤,后经介入栓塞或手术证实63例动脉瘤患者中61例为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讨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材料选择及术后随访观察。回顾性分析武威肿瘤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6例,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材料选择、术后随访分析。26例患者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8例,支架辅助下介入栓塞5例,双微管技术介入栓塞3例。其中出现弹簧圈部分逃逸血管腔内使用支架1例,术中出现过敏性休克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空气栓塞患者住院治疗后痊愈。26例患者3月后复查选择性病变血管造影及3D-DSA,介入治疗后动瘤体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效果显著,减少了开颅夹闭动脉所致颅内感染、夹闭不完全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头部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常规头颅CT平扫加CTA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头颅CT平扫表现为颅内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正常8例.而CTA检查显示动脉瘤16例,动静脉畸形6例,动脉狭窄4例,动脉硬化1例,正常3例.结论:CTA可做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筛选的方法,尤其可做为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分析头颈部CTA检查用于视网膜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探讨这一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意义。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白银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2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头颈部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其检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FFA检查视网膜动脉阻塞性疾病检出率为98.4%(61/62),头颈部CTA相应检出率为95.1%(59/6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A检查能够准确地显示视网膜阻塞性疾病的相关病变,具有与常规FFA检查相当的检出率,且具有操作简单、成像清晰、安全无创等优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6例患者(17瘤)A1段动脉瘤介入治疗结果、临床结局及技术要点.方法应用微弹簧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A1段动脉瘤.结果 16例患者成功介入栓塞,有3例患者出现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其中,包括1例栓塞过程中弹簧圈致使动脉瘤穿孔,但未现出血,2例患者出现血栓.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及颅内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A1段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边雪梅 《今日科技》1999,(12):25-25
脑血管造影术,是以造影剂(碘制剂)注入颈动脉、股动脉、椎动脉后经连续X线摄影技术,记录造影剂随脑血液循环的不同时间所显示的脑动脉、静脉、静脉窦的形态、部位分布和行径,借以诊断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和颅内占位病变的一种显影技术.我院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共进行了32例脑血管造影术,其中出现并发症4例,占总数的12.5%.因此,该项技术有一定的风险,护士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显得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主动脉夹层,全部进行128层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并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阴影表面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处理(VR)等后处理。结果:15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CTA)、门静脉血管成像(CTP)对腹部血管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157例按正常组、肝癌组、肝功能差组及腹主动脉瘤组进行不同时相的CTA、CTP扫描,根据三维容积重建影像质量分为1、2、3级血管影像。结果:CTA 18~22 s,CTP 42~47 s扫描一级影像高达75%~85%,主动脉瘤组在18 s时扫描影像质量最好,正常组与肝功能差组无区别。肌腱韧带重建窗重建影像达一级影像者最多。结论:双排螺旋CT的CTA、CTP腹部血管检查对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科、器官移植科的术前、术后评价及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有重要意义。筛选恰当的扫描延迟时间,选择合适的准直器厚度和螺距,使用相应的三维容积重建技术从而得到了优质影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凹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人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种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狭窄中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冠状动脉狭窄病人70例,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法检查,后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法,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诊断率;比较两组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双源CT成像检查法轻度狭窄35例(87.5%),中度狭窄22例(84.6%),重度狭窄1例(25.0%);MRA轻度狭窄25例(62.5%),中度狭窄15例(57.7%),重度狭窄0例;双源CT成像检查法的阳性情况显著高于MR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成像检查法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显著高于MR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准确性较高、效果确切,可作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3.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为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用开颅夹闭术,观察组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随访1年的远期疗效。(1)血清MMP-9和NSE:治疗后观察组的MMP-9和NSE低于对照组,P0.05。(2)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3)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4)远期疗效随访:观察组的随访1年的偏瘫残疾率和动脉瘤破裂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高原地区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疗效优于开颅夹闭术,能显著改善患者体内的MMP-9和NSE水平,并发症少,可充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发生偏瘫残疾和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小,死亡率低,具有极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变螺距(VHP)技术在320排CT急性胸痛三联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44例采用320排CT行胸痛三联检查的患者,与54例单独行320排CT主动脉成像、52例肺动脉成像及48例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生成的图像分别进行对照,针对患者基本资料、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三联组与对照组中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联组与对照组中降主动脉、右冠状动脉中段、左主干、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左冠状动脉旋支近段及左冠状动脉旋支远段血管强化CT值不同,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所有血管增强CT值均大于300 HU.两组患者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结果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HP技术可以一次扫描完成急性胸痛患者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的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与单纯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CTA成像对比,图像质量无区别,对于急性胸痛病因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应用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对其麻醉效果的影响。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64例,以随机双盲法分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采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麻醉诱导前十分钟对照组予以右美托咪定0.6μg/kg,研究组予以右美托咪定1.0μg/kg,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研究组麻醉诱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RA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5,10.561,19.233,8.035,2.775,10.644,P0.05)。两组T1、T2、T3时的CERO2、SjvO2、CjvO2水平具有显著差异,且拔管后研究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t=16.623,6.369,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129,P0.05)。在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前十分钟,应用1.0μg/kg的右美托咪定可显著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且镇静效果良好,有助于维持患者脑氧代谢和生命体征平稳,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脑囊虫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疑似脑囊虫病患者103例行MRI检查和DWI检查,分析MRI检查、DWI检查及MRI结合DW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总结MRI结合DWI诊断脑囊虫病的相关性.结果 DW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均高于MRI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结合DW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均明显高于MRI检查和DW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DWI检查、MRI结合DWI检查均与脑囊虫病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 MRI结合DWI检查是脑囊虫病的有效诊断手段之一,可显著提高脑囊虫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是各种脑血管疾病的最具诊断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临床。但该方法系一种有创检查,病人有可能出现某些并发症。因此高质量的围检查期护理是保障脑血管造影术的顺利进行及病人安全的重要环节。笔者对本院近年来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自1997年9月至2004年6月间本院共收治病人55例,全部采用在局麻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途径脑血管造影,其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15~72岁,平均36岁。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见脑血管管畸形22例,脑动脉瘤16例,其他病变(颅内肿瘤)6例,未发现异常1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介入组(80例,行腔内血管成形术)和对照组(80例,行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介入组与对照组间ABI指数、患肢皮温、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足背动脉内径、血流峰速、血流量)、疼痛积分、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手术成功率、术后保肢率、通畅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可行,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差异蛋白(TM9SF1,AZU1)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的动脉瘤血管壁组织,术中取同一患者头皮断裂(2 mm)的颞浅动脉(STA)作对照,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分析TM9SF1,AZU1在STA和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的含量和表达差异.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和AZU1含量较STA组织分别增加5.5,7.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STA组织中TM9SF1,AZU1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和AZU1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AZU1染色分级明显高于STA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9SF1,AZU1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发病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0.
张婧 《甘肃科技》2022,(23):127-129
比较磁共振成像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用于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效果。回顾性分析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所有患者于入院后均进行磁共振成像技术及CT检查,金标准为病理结果,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诊断效能。经检查,80例疑似胰腺炎患者中确诊58例,CT检查确诊54例患者,经磁共振成像诊断56例;CT诊断的准确度为65.00%,特异度为45.45%,灵敏度为72.41%,阴性预测值为38.46%,阳性预测值为77.78%;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准确度为87.50%,特异度为81.82%,灵敏度为89.66%,阴性预测值为75.00%,阳性预测值为92.86%。2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检查相比,在诊断急性胰腺炎时,磁共振成像技术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能够为临床确诊提供更多帮助,利于对患者进行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