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分析X线摄影(DR)、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50例患者均进行DR、CT和MRI检查,并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查的诊断结果。经病理活检证实,50例患者中,原发性良性骨肿瘤有29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有21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方面,DR的检出率为66.67%,CT检出率为80.95%,MRI检出率为85.71%,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良性骨肿瘤方面,DR的检出率为34.48%,CT检出率为72.41%,MRI检出率为82.76%,CT与MRI明显高于DR(P0.05),而CT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CT和MRI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诊断中具有着良好的效果,但CT和MRI诊断原发性良性骨肿瘤的效果优于DR。  相似文献   

2.
探讨低张口服等渗甘露醇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的MSCT诊断价值。随机选取近2年来在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28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64例行低张口服等渗甘露醇小肠造影MSCT(小肠造影MSCT),64例行常规腹部CT检查,对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评价小肠造影MSCT及常规腹部CT检查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研究组的检出率为68.75%,对照组的检出率为3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张口服等渗甘露醇小肠造影MSCT为临床小肠疾病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MSCT对42例拟诊冠心病,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索.结果 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3.3%(35/42).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较可靠的冠状动脉评价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比分析超声、CT、腹部X线诊断肠梗阻临床价值。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10月甘肃省陇西县巩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248例经手术证实且术前行超声、CT、腹部X线的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对比3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符合率。CT检查肠梗阻病因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P0.05),在梗阻疾病诊断、梗阻部位、肠绞窄诊断符合率与超声检查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超声检查与CT检查在肠梗阻诊断、梗阻部位、梗阻病因、肠绞窄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腹部X线检查(P0.05)。超声与CT联合检查是诊断肠梗阻的有效手段,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探讨B超及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兰州连铝总医院从2013年2月到2015年8月入院治疗的163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上述患者入院后B超、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临床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对照,评估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准确性及应用价值。MRCP检测技术较腹部CT与B超检测阳性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肝外胆管直径低于8mm患者,MRCP检测技术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腹部CT与B超检测,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B超、腹部CT及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测技术应用在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作为无创非侵入性检测方法,诊断价值显著优于B超与腹部CT,特别是肝外胆管未见扩张患者的检出率远高于B超与腹部CT技术。  相似文献   

6.
观察急性阑尾炎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的效果。将医院接诊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依次接受超声、MSCT检查,对比两组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MSCT对单纯急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不同类型阑尾炎的诊断率分别为92.59%、94.87%、100.00%、91.67%,超声分别为59.26%、79.49%、100.00%、75.00%,MSCT检查对单纯急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检查(P0.05),而对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准确率与超声检查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SCT检查的诊断准确性与可靠性优于超声检查,尤其是对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MSCT对42例拟诊冠心病,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3.3%(35/42)。结论MSE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较可靠的冠状动脉评价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CT、腹部X线与超声三种不同方法用于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研究对象为2016年6月~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就诊、接受有关治疗的248例肠梗阻患者,分别采用CT、腹部X线与超声三种不同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如实记录诊断结果。统计肠梗阻患者患病情况,并对比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结果。(1)248例肠梗阻患者中肠绞窄共有41.13%(102/248);小肠梗阻共有80.65%(200/248),结肠梗阻共有19.35%(48/248);病因:肠粘连36.29%(90/248),肠肿瘤16.35%(41/248),肠套叠10.89%(27/248),疝13.31%(33/248),粪石7.26%(18/248),肠扭转3.63%(9/248),蛔虫引发3.63%(9/248),肠系膜血管栓塞2.82%(7/248),结核5.65%(14/248)。(2)对比三组在梗阻诊断、梗阻部位、梗阻原因、肠绞窄方面的诊断结果,CT组在上述方面诊断结果均高于腹部X线组、超声组(P0.05),超声组在上述方面诊断结果均高于腹部X线组(P0.05)。肠梗阻诊断选择CT方法,可获得更好诊断结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与超声方式相结合,对提升肠梗阻诊断符合率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9.
雷炜  成娜 《甘肃科技》2023,(3):92-94
探讨螺旋CT联合X线腹部平片在肠梗阻中诊断价值。选取庆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以肠梗阻疾病就诊治疗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70),对照组所有的患者实施的诊断方法为X线腹部平片,观察组所有的患者实施的诊断方法为螺旋CT联合X线腹部平片,对2组患者各项诊断指标符合率以及诊断效果评价情况进行对比。以患者的病理检查及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对照组患者的肠梗阻诊断、梗阻部位以及梗阻原因的诊断符合率均低于观察组患者,2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诊断图像清晰度均低于观察组,2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联合X线腹部平片诊断方式对于肠梗阻的诊断有比较高的临床价值,有利于患者及时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当中采用MRI与CT影像检查的作用。研究样本选自庆阳市中医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采用MRI检查诊断的60例患者,将其分为对比组与观察组,其中将采用MRI检查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用CT诊断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比组,将两组患者检出率、检查病灶数量作为对比依据。观察组患者与对比组患者检出率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比组者检查病灶数量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为优异(P0.05)。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当中采用MRI检查,为有效检查方法,检出率较高,可作为临床首选诊断方式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核磁共振成像(MRI)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DG PET/CT)对海马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术后病理证实为海马硬化的71例癫痫患者并行手术治疗,术前均行MRI及18F-FDGPET/CT检查。比较这两种方法检出海马硬化的阳性率和准确定位率。结果:18F-FDG PET/CT对海马硬化阳性表现61例(61/71,85.92%),准确定位24例(24/61,39.34%),MRI对海马硬化阳性表现43例(43/71,60.56%),准确定位28例(28/43,65.12%)。18F-FDG PET/CT对海马硬化的阳性检出率较MRI高,但准确定位率较MRI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MRI,18F-FDG PET/CT对海马硬化诊断有较高敏感性,但病变范围较广,特异性偏低。若联合两种检查手段,将更有助于癫痫灶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2.
探讨研究CT与MRI技术在临床鼻咽癌患者诊断中应用的效果。选取6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CT技术进行诊断,实验组患者采用MRI进行诊断。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鼻咽部影像学诊断结果以及颅底部位影像学诊断结果。实验组患者鼻咽部位的检出率7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颅底部位的检出率6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技术相比,MRI在鼻咽部和颅底部位的影像学检查效果更加突出,利于鼻咽癌的诊断,能够更加明确的了解到鼻咽癌的病症原发灶,便于对鼻咽癌患者的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值得进一步推广其运用。  相似文献   

13.
梁涛 《甘肃科技》2022,(23):130-132+136
分析磁共振成像及多层螺旋CT在细微和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均抽选于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细微和隐匿性骨折患者,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9年5月—2020年8月。分别为上述患者开展多层螺旋CT检查和磁共成像检查,比较2种检查措施的疾病检出率。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细微和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检查,P<0.05。磁共振成像应用于细微和隐匿性骨折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临床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中采取CT与MRI联合诊断的价值分析。选取本院收治的108例疑似妇科盆腔肿瘤患者,依据临床诊断方法的不同随机分组,CT组36例患者行单纯CT检查,MRI组36例患者行单纯MRI检查,CT联合MRI组36例采取CT联合MRI检查,统计3组影像学检查结果,统计完成后将上述结果与实际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联合MRI组子宫肌瘤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P0.05),CT联合MRI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MRI组(P0.05)。联合CT与MRI进行妇科盆腔肿瘤诊断,对获得更加确切的诊断结果方面产生十分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探讨CR(计算机X线摄影)、CT(计算机断层成像)、MRI(磁共振成像)、在脊柱结核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水平。回顾性调查我院经病理学确诊的56例脊柱结核患者,分析比较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的价值。56例脊柱结核患者中,有56例患者行了计算机X线摄影(CR)检查,26例患者行了计算机断层成像(CT)检查,38例患者行了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行CR检查的56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的CR片能将患者的椎间隙消失或狭窄、骨质改变等清晰的显示,有30例患者的CR片能看到软组织阴影。行CT检查的26例患者其CT均显示了清晰的钙化、椎体骨质改变,CT检查下患者的附件均未见明显的异常,有23例患者的CT能看到软组织阴影。行MRI检查的38例患者,其MRI均能看到软组织受累,附件均未见明显的异常,38例患者的椎间隙消失或狭窄均能清晰的显示。病变T2WI以高信号为主,T1WI以低信号为主。CR仍是脊柱结核诊断的一种常用方法,能从大体上观察脊柱结核患者的结核发生部位、侧突畸形、脊柱有无后突、椎间隙变化等;CT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患者病灶中的钙化灶及死骨情况;MRI可以清晰显示患者的椎管受累、椎旁脓肿形成、椎间盘受累、椎体破坏等病理改变情况,三者结合有助于临床上脊柱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前,医学上对尘肺病尚无根治的有效方法,医生主要参照职业病史和依靠X线胸片进行诊断。然而,尘肺X线图像具有动态范围宽、细节丰富和对比度差的特点且尘肺早期病变特征并不十分明显,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尘肺病的早期诊断。文中主要研究了多通道自适应同态增强法在尘肺X线图像中的应用。借助于数字图像增强法,对尘肺X线图像进行对比度增强处理,突出尘肺病灶,从而有助于降低尘肺病早期诊断漏诊率。  相似文献   

17.
研究多层螺旋CT在脊柱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随机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定西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59例,59例脊柱骨折患者均接受X线平片、多层螺旋CT检查,记录每位患者检查结果,并将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分析不同诊断方式诊断准确率。结果:多层螺旋CT骨折椎节诊断率、骨折部位诊断率、稳定性骨折诊断率、爆裂骨折诊断率、合并椎管狭窄诊断率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诊断结果(P0.05)。结论:脊柱骨折临床诊断过程中运用多层螺旋CT,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分析头颈部CTA检查用于视网膜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探讨这一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意义。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白银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2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头颈部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其检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FFA检查视网膜动脉阻塞性疾病检出率为98.4%(61/62),头颈部CTA相应检出率为95.1%(59/6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A检查能够准确地显示视网膜阻塞性疾病的相关病变,具有与常规FFA检查相当的检出率,且具有操作简单、成像清晰、安全无创等优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肺癌诊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X线胸片、CT及纤支镜,在区县级医院中如何选择三项检查,以达到快速诊断又经济实用,目前仍值得研究。现将我院2000年以来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肺癌病例,且同时具备有X线胸片、CT及纤支镜三项检查结果的。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48例中男81例,女67例,平均年龄62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狭窄中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冠状动脉狭窄病人70例,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法检查,后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法,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诊断率;比较两组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双源CT成像检查法轻度狭窄35例(87.5%),中度狭窄22例(84.6%),重度狭窄1例(25.0%);MRA轻度狭窄25例(62.5%),中度狭窄15例(57.7%),重度狭窄0例;双源CT成像检查法的阳性情况显著高于MR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成像检查法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显著高于MR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准确性较高、效果确切,可作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