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分析鞍山发展"玉文化之旅"心理、历史、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鞍山玉文化旅游的必要举措及保障措施,如整合玉、佛文化,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创办旅游节、会等.  相似文献   

2.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资源数量非常丰富。在当前"符号经济"时代,河南文化的符号价值怎样,如何开发利用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旅游产业集群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和形成的基础,提出了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半径的旅游产业集群圈和大武汉旅游产业集群、东翼旅游产业集群和西翼旅游产业集群三个副圈的思路,最后阐述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鞍山发展“玉文化之旅”心理、历史、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鞍山玉文化旅游的必要举措及保障措施,如整合玉、佛文化,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创办旅游节、会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文化节事旅游活动和当地文化的融合机制。以武汉市节事旅游为研究对象,提炼分析了武汉市的文化特色,结合节事旅游的开发主题,指出了武汉市节事旅游活动的文化发展方向。提出了武汉市在发展文化旅游节事活动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分析旅游圈构建与城市圈建设的互动关系,重点探讨城市圈发展对旅游圈的影响.研究表明其积极影响在于会带来资金、市场、交通、服务的便利,消极影响包括引起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区域旅游同质性加剧、旅游整合策略不和谐等问题.以武汉城市圈与旅游圈发展问题为例,探讨利用城市圈这一机遇促进旅游圈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3个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城市圈旅游生态文明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产业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否取得成效,其关键在于坚持产业创新为根本,构建两型产业.试图讨论产业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并针对武汉城市圈的优势产业提出了构建两型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城县麦市镇,是武汉城市圈唯一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本文介绍该镇概况及主要旅游资源,分析麦市镇的旅游名镇打造对策,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两型社会"建设是其根本指导思想,"两型"的具体内容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本文将从法制角度论述如何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湖北及武汉城市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意义,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来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从2009年起咸宁已经成功的举办了三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本文主要概括了温泉文化旅游节对咸宁旅游业的影响,以及对今后举办温泉文化旅游节提出了几点个人的观点,希望咸宁的温泉文化旅游节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同举办的旅游节事活动很多,已经初步形成了代表性节事,但节庆效应的有限性与城市品牌建设的持续性还存在很大的矛盾.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在研究发展旅游节事对城市品牌建设的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同云冈文化艺术节发展态势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了大同旅游节事活动的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14.
桑霞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0):205-207
咸宁位于华中腹地,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大改革试验区的结合地带。武广高铁开通营运扩展了旅游目的地市场、"快旅慢游"的出行旅游方式变成现实、旅游产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模式转变、推动了温泉房地产业的发展、资金"洼地效应"凸显。咸宁旅游业以高速时代为发展契机,扩大旅游营销半径,实现咸宁与珠江三角洲"一家亲";完善交通体系,产生新的旅游方式和旅游产品;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广西百色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为个案分析对象,从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的审美文化创意、审美文化特色、审美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审美文化分析,以期从中探寻出布洛陀文化旅游节文化产业的特色及举办成功的原因、价值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16.
着眼于旅游节事影响,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感知理论和旅游影响学说为指导,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研究方法,建立了旅游节事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节事活动的旅游公共服务——以政府的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节事活动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显示出对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内重大节事活动成功的旅游公共服务案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启示。为促进旅游节事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切实做好节事活动的旅游公共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大量高质量旅游资源点位数据,利用最邻近距离、核密度估计、可达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14类共计1 538处高质量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格局,揭示该区域旅游资源的集聚程度和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优化资源配置、明确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的旅游资源属"凝聚型"分布类型,具有"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京津冀区域的旅游资源目前已形成"f型"核密度分布结构,且核密度聚集区呈现出由行政驻地中心城区向外围城郊地区扩散的多中心等级圈层体系特征;旅游资源布局与交通线路关系密切,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整体可达性较好,85.7%的旅游资源均在1h可达性范围内;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均在3h城市圈以内,成为交通网络密集且旅游资源点分布呈现聚合性的区位;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布局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分别成为其内在动力与外部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白杨 《科技信息》2010,(13):143-143,162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有效地开发利用中原文化资源,是提升旅游经济的上层次的重要措施。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在利用的过程中创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观念的转变,清心自然环境和丰富科学文化氛围的旅游产品逐渐成为旅客心理诉求,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程的启动,为传统旅游产业提升科学文化品位和硬件建设的升级换代,提供了平台.以河南省旅游资源研究为基础,提出河南生态旅游品牌的三大主题元素,即中原文化——黄河文明发祥地文化标志、中原地理——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景观生态标志、中国中央山系——大陆造山带地质景观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