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金宏涛 《科学》1999,(11):56-57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皆处于永恒的运动与变化之中,这是因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与否定两方面的因素。肯定方面决定了一事物存在的连续性,否定方面则决定了一事物存在的暂时性和相对性。在唯物辩证法中,事物有质和量两种规定性,这两种规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基础在于事物的运动本质,也就是说这种转化依赖于事物中肯定与否定方面的数量。在自然科学中有两类量。一类是有量纲量;一类是无量纲量即纯数。对有量纲量来说,当肯定方面多于否定方面时,事物的“质”存在,事物处于量变阶段:当肯定方面等于否定方面时,量变停止;  相似文献   

2.
吉祥的猴与“侯”猴为灵长目动物,善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把猴子录进了象形字。古人将猿猴并称,有猨、犹、猱、獶、禺、为等名,《说文》中说:“为,母猴也。”“猴”本作“侯”,东汉班固(32—92)所撰《白虎通义》中说:“猴,侯也,见人设食伏击,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由于它是动物,所以加了个反犬旁“犭”,故名猴。自古以来,猴子在人们心目中是吉祥物,“猴”、“侯”同音,是对猴的称赞,引申为一种美。《诗经》中有“羔裘如濡,洵直且侯”。《韩诗》解释说:“侯,美也。”拜相封侯,是古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古代有公、侯、伯、子…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1966,11(10):447-447
<正> 四月十六日,《前线》和《北京日报》发表了题名为《关于“三家村”和<燕山夜话>的批判》的材料,并且加了一个编者按。这个“编者按”说:“本刊、本报过去发表了这些文章又沒有及时地批判,这是错误的。其原因是我们沒有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头脑中又有着资产阶级、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以致在这一场严重的斗爭中丧失立场或者丧失警惕。”这是一篇大谎话。《燕山夜话》的作者是邓拓,《三家村札记》则是邓拓、廖沫沙、吳晗合股开办的一个黑  相似文献   

4.
更正     
《大自然探索》2004,(6):1-1
无论是想当宇航员的杨文虎,还是把英语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生物课”的朱青梅,这些读者都是《大自然探索》最坚定的支持者。当然,他们只是广大热爱《大自然探索》读者中的极少数几位。难怪我们的编审在审阅完这期“编读交友”后,说了一句话:“遮期的‘情人’比较多!”是的,我们相信做《大自然探索》的“有情人”,将会是人生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相似文献   

5.
编读交友     
无论是想当宇航员的杨文虎,还是把英语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生物课”的朱青梅,这些读者都是《大自然探索》最坚定的支持者。当然,他们只是广大热爱《大自然探索》读者中的极少数几位。难怪我们的编审在审阅完这期“编读交友”后,说了一句话:“遮期的‘情人’比较多!”是的,我们相信做《大自然探索》的“有情人”,将会是人生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相似文献   

6.
消失物种再发现意义深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只要你在google的搜索框中轻轻地键入“woodpeeker”(象牙喙啄木鸟)这个单词,你立即就会得到30多万条相关搜索结果。美国《纽约时报》为此专门发表了社论,而全球600多万观鸟爱好者则挤爆了许多鸟类网站。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只鸟嘛,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虽然只是一只鸟, 但物种的再次发现却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薛丕友 《科学通报》1974,19(10):463-463
最近,唐孝威同志在《基本粒子演化假设和河外星系红移解释》一文中提出了包含这样一个意思的唯象假设:宇宙中基本粒子的静止质量不断地、缓慢地增大,且有确定的“静质量相对增长率”,如果取相对于现在地球上观察时间向过去推回的时间间隔为(-t)(这里和该文稍有不同,他把这个时间间隔定义为(t)),则他的假设可以写成:  相似文献   

8.
春日话清明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相似文献   

9.
“穴居”是中国最古老的民居。《易经》记载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旧石器时代以前为天然洞穴,进入农耕则是人工构筑的穴居、半穴居。天然洞穴的穴居遗迹考古多有发现,如陕西蓝田锡水洞、云南中部哀牢山地区等。湿热、密林地区则为“巢居”,先民们“构木为巢”,起初在树上,进而在地面筑楼。晋代《博物志》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早期农耕,生产力发展促使母系家族解体,民居中出现分灶、分窑的现象;父系家族的集团民居围合成院落、广场。中原汉民族普遍发展、演变成院落式民居;汉画象砖有院落式民居较完整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对JF1033-2008《计量标准规范》、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以及JF 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等技术规范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C.4在计量标准考核中与不确定度有关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现与广大计量工作者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有一处写到丫头香菱学诗,“细心揣摩透熟了”大家诗作,领悟了其中的意趣、境界、韵味、风神,写出了品位高、有寄托的咏月诗。写诗要悟,读书也要悟。悟,就是要找到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根源或原态(佛家观点)。参禅、学禅,就是要悟。读书中的悟就是对事物或道理的感受和理解。悟却因人而异,鲁迅先生曾说:“对《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艺学上也有个相同的观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悟性的高低,是和其阅历、学识、修养、知识结构、思维…  相似文献   

12.
四、中医学对人体病因学的认识—正邪论“正”,就是正气,亦即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邪”,就是邪气,亦即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气候的反常变化,《内经》中叫做“胜气”。《素问·五运行大论》谓:“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这就是说,在自然气候偏胜的情况下,自然界就会出现反常而成为灾害。由于“人与天地相应”,既然人体的疾病部位及疾病性质与气候的反常变化密切相关,那么人体的发病原因当然也同样可以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真是绚丽多彩、扑朔迷离的。1990年美国《博荟》杂志中有则《卵生人》的报道,文章写道:德国人类学家劳·沃费兹博士和10名探险队员在印尼婆罗洲原始森林里,发现一群高4英尺、全身赤裸的、像鸟般说话的、只有一颗大牙从口中凸出来的“鸟人”。他们很友善,  相似文献   

14.
量子力学大概是本世纪洞察自然所取得的最富革新精神和极有成效的科学成果。C.P.斯诺曾经用“无疑是人类思想的最大智力成就”一语来表征它。对于C.P斯诺的话,我有两点异议:第一,他应该说“人们的思想”;第二,很难说它是最大的智力成就。牛顿的《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该怎么说呢?还有,在科学领域之外莫札特的《唐璜》又该怎么样呢?不过,量子力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并且,我认为,对不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15.
Bahm  AJ  王毅 《世界科学》1989,11(4):52-55
方法我关于科学方法本性的看法必须被看作是有待进一步检验的假设。科学方法的本性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使一种研究成为科学的那种东西,不是这种研究所涉及的事物的本性,而是这种研究用以处理这些事物的方法”。“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方法”。“科  相似文献   

16.
浙江的比蛇     
“比蛇”的“比”字,倒颇有“斗鸡”的“斗”的味道,令人害怕。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在其笔下就介绍了这一怪蛇。在《郑板桥集》中的《比蛇》诗云:“好向人间较短长,截罔要路出林塘;纵然身死犹遗直,不是偷从背后量。”其诗有序,进一步勾勒出比蛇的形象:粤中有蛇,好与人比较长短,胜则啮人,不胜则自死,然必面令人见,不暗比也。山行见者,以伞具上冲,蛇不胜而死。诗中明言比蛇产广东,但事情也怪,我因从事蛇的科研工作,于1980年调来广州暨南大学至今,留心访查和查阅有关资料仍无所获。莫非郑说有误,静思之,终于找出了原…  相似文献   

17.
说到测量,我们首先会想到“度量衡”这个词,其中“度”指米、厘米等长短尺寸:“量”指升、毫升等容积的大小:“衡”指克、千克等物质的轻重,我们身边的物体都可以通过这些测量做量化比较。你知道吗除了这些实物之外,很多抽象事物也可以科学地进行测量,比如,对某些感觉、情绪等做测量,而且有些测量还配备有专用仪器,如同用尺子量长短一样做量化记录,用于促进人际交往,改善生活质量,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探寻大西洲     
在西方提起“亚特兰蒂斯”就如同在中国说到“桃花源”一样家喻户晓。千百年来西方以“亚特兰蒂斯”为背景的神话、传说经久不衰。无数的学者、探险家不断地探求“大西洲”的遗址。各种推测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便是从“亚特兰蒂斯古国”出发的;有的学者认为埃及韵金字塔、复活节岛上的巨大石像、印加帝国的“海底金字塔”等遗迹便是“亚特兰蒂斯”古人留给后世的遗迹;另有学者认为,“亚特兰蒂斯”人有别于我们人类、是天外来客的后裔。关于“大西洲”的遗址,学者们更是莫衷一是:大多学者认为遗址在直布罗陀外的大西洋中的某处海底;有的学者认为小亚细亚西岸的“特洛伊”就是大西洲;在大航海时代后,又有学者提由“大西洲”在太平洋中:还有学者认为在美洲大陆。《Discovery》与《国家地理》也制作了不少有关“大西洲”的专题节目。而编者接触最早、印象最深的便是少年时代看的以“亚特兰蒂斯”为背景的著名卡通片《蓝宝石之谜》和《大白鲸》。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玉器中,璧和琮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器物。其中,人们对璧较为熟悉,这可能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京剧《将相和》的故事家喻户晓有关系。完璧归赵的故事已收录为成语.秦国要用15座城来交换赵国的那块“和氏璧”,但赵国却不愿意。于是,人们将“和氏璧”于一切贵重的东西用“价值连城”来形容。另外,人们比喻人才或美好的是事物凑在一起的时候为“珠联璧合”……可见,璧,这一词在人们心中成了美好高贵的化身。  相似文献   

20.
早在物理学家研究声音之前,甚至早在物理学问世之前,中国古人对“声学”已有相当的认识,例如战国时代的《墨经》即记载着如何将“共鸣原理”应用于守城工事。而从“隔墙有耳”的这句成语中,则可推断古人也了解声波必定是向四处扩散的。然而基于种种原因,人类却又一直渴望驾驭声波的走向,于是在武侠小说这类有时涉及幻想的文学中,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传音入密”这样的玄妙想象。在现实世界中,想让声音具有方向是极困难的一件事。即使是科学发达的20世纪末,声学科技仍致力于诸如声音品质的改良,至于声音方向则始终是非主流的题目。如今迈入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