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社会支持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量表法,对荆门地区5所农村小学共计240名留守儿童和244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评测。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交流、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项目得分中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留守儿童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与社会主观支持呈负相关(P0.01);留守儿童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躯体症状与社会客观支持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就业,农村也随之出现了一批特殊庞大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该群体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探讨了我国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和现状、心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期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罗箭华 《科技信息》2009,(28):41-42
亲情,是人的一种天性,是由血缘关系凝聚成的爱,是爱与被爱者之间最特殊的表达方式。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因父母的长期外出务工,导致亲情缺失,最终有可能给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4.
苗茁 《科技信息》2012,(19):340-340,336
留守儿童做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开始备受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亲情教育、性格培养、价值观取向三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单纯是家庭教育问题,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必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营造有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大量父母进城务工,留下孩子在农村交付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管教,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此产生。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学者和社会工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但多数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而学龄前留守儿童这一年纪更小,更需要父母照顾和关怀的群体却鲜有关注。本文将目光投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并对相关解决建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监护者、父母亲和生活环境。为此,本文提出了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保障体系,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近10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采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SPSS20.0软件对从中国知网上所搜集的2005-2017年的854篇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文献进行了关键词共词分析,绘制了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表现及综述4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迫于生计涌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庞大而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情感关怀,留守儿童的问题特别是他们的心理问题日益显现。本文拟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管理的疏忽和社会支持的欠缺等方面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视角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9.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值得关注。回顾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梳理了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成果。证据显示,以往学者围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积累了大量理论及实证工作,但仍留有不少空白。未来研究应尽可能统一对留守儿童的定义、纳入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开展追踪研究、开发与中国农村文化及实际相匹配的干预方案等,并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给攀枝花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针对性参考资料,对攀枝花市盐边县桐子林镇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方法:根据儿童心理健康相关资料,并结合该地区儿童日常生活内容,设计问卷调查表。通过对该地区年龄段在13—18岁的50名留守儿童和50名非留守儿童调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通过调查发现该地区留守儿童在学习适应性、环境安全感缺乏、自责心理等方面存在突出的心理表现;此次调查还涉及该地区留守儿童在恋爱观,性教育接受途径和上网频率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基础不同,地震后所需要的心理关注及辅导方式也有所差异。震后心理辅导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提供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帮助儿童减轻地震造成的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情绪、交往和人格上的心理问题。这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儿童不同时期对玩具的实际色彩需求,探讨儿童对色彩的感情需求,分析色彩对儿童心理的作用,鼓励家长和儿童的互动和参与游戏,从而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14.
周高乐 《科技信息》2013,(3):159-159
近年来,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心理创伤逐渐为我国精神医学界和心理学界所重视,其中以有关地震、洪灾等灾后PTSD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居多。本文就儿童群体灾后PTSD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陈鹤琴关于幼儿心理特点和幼儿智力开发思想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鹤琴认为,科学育儿首先要了解幼儿、研究幼儿;针对幼儿好动的心理特点,游戏、音乐等活动是“发展幼儿智力的钥匙”,感觉训练是幼儿认识环境的基础,是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环节;在教育活动中开发幼儿智力,应注意掌握刺激的原则、联念的原则、动作的原则及开发幼儿智力的具体作法。陈鹤琴先生关于幼儿心理特点和幼儿智力开发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的“活教育”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姚璐璐 《科技信息》2011,(5):I0109-I0110
近年来有关亲子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情绪、气质、行为及社会化等方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结果:根据患儿家长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患儿父母心理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结论:脑瘫患儿家长存在心理障碍,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8.
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单亲高中生的家庭环境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并与双亲家庭高中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高中生的家庭环境在亲密度因子和道德宗教因子上有显著的差异,家庭结构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的相关,而家庭环境尤其是亲密度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为密切。单亲亲子共同面对单亲家庭的现实,淡化家庭结构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儿童交通安全问题是一个极受关注的领域。国外已经开展了大量儿童交通安全心理的研究,此类研究主要集中探讨儿童认知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感知觉、注意和决策等心理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致使儿童成为交通事故高发群体的主要原因。而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还较缺乏。因此,我国急需开展儿童交通安全心理的研究,以更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陕西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复原力和安全感特点,及心理复原力对安全感的影响。方法选取延安市新华中学初一、初二学生857人,使用青少年心理复原力量表(HKRA)和安全感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心理复原力水平低于对照组儿童(P<0.001)以及留守儿童(P=0.003)。且流动儿童的安全感总分低于对照组儿童(P<0.001)和留守儿童(P=0.032)。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心理复原力的自我、家庭和社会维度对留守儿童(自我:β=0.26,p=0.014;家庭:β=0.49,p=0.008;社会:β=0.45,p=0.012)和流动儿童(自我:β=0.23,p=0.012;家庭:β=0.34,p=0.055;社会:β=0.39,p=0.007)的安全感回归效应显著。结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通过改善农民工子女心理复原力的外部保护因子,能够提升其安全感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