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完成了外型的设计和小样铸造,公众看到目前最贴近史料又能工作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小样。  相似文献   

2.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对候风地动仪的描述。教科书里的木质地动仪外观模型,王振铎于1951年制作完成。围绕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而展开的争辩成为网络焦点。这个被很多人误认为"古董"的模型,竟是上世纪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专家根据不到  相似文献   

3.
打破只能看的纯概念神话成功还原科学仪器“复原模型”课题取得重大进展。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目前,这项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2005年4月16日,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首次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验收:复原模型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科学仪器2005年4…  相似文献   

4.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工作遵循“原理正确,结构合理,造型有据,逼近历史”的原则开展。介绍了科学复原模型应满足的6个条件,以及在史料研究、地震学研究、试验研究三方面取得的新结果。新模型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内部结构有五部分,形似汉代温酒尊,蟾蜍为器足,更加符合史料和汉代的历史特征。原大框架结构已经具有良好的验震和抗干扰功能,陇西地震现象得到重现,实现了从概念模型到科学仪器复原的历史跨越。目前,1/3原大的外型与结构小样已在河南博物院和北京海淀公共安全馆正式展出。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在复原研究地动仪时,袁宏的《后汉纪》中的相关内容应作为首选文献,而《后汉纪》提供的信息表明,张衡的地动仪很可能原理正确,但反应失灵。通过对历史上“京师地震”和“陇西地震”文献记载的分析,进一步否定了用公元143年陇西地震来测试地动仪的可能性。在科学史模拟试验和复原研究中,文献与模拟试验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奈的张力关系,其可靠性与所研究问题的学科属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造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动仪复原模型的造型设计是科学复原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是实现仪器功能的需要,也是展现汉代文化和艺术的一种方式,涉及到结构造型和艺术造型两方面的研究。文章回顾了史料和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筒状、钟状和卵状三类现有的造型。基于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所完成的新复原模型,分析了结构基形、悬挂点位置、调整结构和仪器稳定性等结构问题,对新模型的造型设计和研究思路做了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7.
张衡候风地动仪功能测试和感震原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前半部探讨了张衡地动仪功能测试的背景,并分析了历来主要各家对张衡地动仪的评述。后半部分,对张衡地动仪的感震原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地面层P、S、R三类地震波循序演变的新认识。此外,还评述了我国近60年某些复原张衡地动仪的论文。从而肯定了张衡作为世界地震仪的最早发明者的崇高地位。又指出:某些人不吃透张衡地动仪设计思路,贸然提出任意增添部件的设想,却以“复原张衡地动仪”为名,发表论文,有损张衡声誉。  相似文献   

8.
冯锐及其课题组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设计目前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梳理冯锐复原张衡地动仪的主要创见的基础上,就李志超、王鹏飞、李强等对冯锐地动仪的质疑做了陈述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就冯锐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疑问:1.冯锐的设计没有体现出盖子的用处,其对仪器维修和调整的设计不尽合理;2.冯锐复原设计的关键之处与原始文献记载不能密合。  相似文献   

9.
张衡地动仪是我国古代科技的光辉典范,因早已失传,一百多年来国内外争相复原,已达40多种版本,但尚未达到原有水平。为此,探讨了它的工作原理,明确了它的性能要求,提出了倒立摆方案,开展了模拟陇西地震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案已能实现对东汉陇西地震的敏感,并产生触发吐丸等系列动作。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历史上的张衡地动仪是真实存在的,怀疑甚至否定中国古代科技光辉的论断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0.
朱载Yu不仅从理论上发明了十二平均律,还给出了符合这一律制的异径管律的详细方案和草图。朱载Yu的异径管律是否符合十二平均律?近百年来复原测音实验不乏其人,但结论却各不相同。本在分析学术界对朱载Yu律复原测音结论分歧的原因基础上,探讨了正确的复原测音方案和复原结果,并由此确认;朱载Yu异径管律是中国古代声学的一大成就。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在物理学新进展中的关于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两次否定;关于绝对静止参考系的两次否定;关于场论中量子化方案的两次否定;关于宇宙论中的两次否定;充分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动自觉地应用这一规律,把物理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进程中。  相似文献   

12.
张衡地动仪文献蠡读--对地动仪功能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地动仪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证明<后汉书·张衡传>中有关地动仪的记载(结构方面的内容除外)与其他同期的文献不能很好地衔接.考察地动仪及其设计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流传情况,可以看出古人对地动仪的质疑早已有之,而且越来越明显与强烈.关于地动仪的所有文献信息不出范晔所记,亦使之成为一条孤证.研究表明,张衡研制地动仪的史实勿容质疑,但限于东汉的科技发展水平,该地动仪并未达到设计初衷,因此渐被世人所遗忘.然而张衡的设计思想有其科学与合理的一面,是人类历史上系统研究测震仪器的第一人,其在科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即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13.
新闻缘起:一条微博引发的争论:国宝地动仪原来是“赝品”2010年11月28日,网友闫涛发微博称,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古董”——中国博物馆学家、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  相似文献   

14.
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业,是以生命、健康为产品,稍有不慎则可能造成患者身心痛苦、生命消逝,甚至是家庭的破灭和社会的不稳定。然而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决定了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医疗服务中,难免会出现服务失误。课题组在进行广泛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医疗服务失误的严重性、失误归因、结果公平和过程公平对患者满意度、信任度及忠诚度的影响,并引入危机管理理论,从补救前、补救中和补救后的全过程系统研究服务失误产生的影响因素和补救策略。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表征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和辨证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却从历史观、实践观和整体观上否定了客观辩证法,立足“实践一元论”发展了马克思的主客体相互使用的自然概念。在物质的精神,思维和存在的对立中,突出实践中介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的历史意识、语言结构和符合系统的最终参照物。宇宙中不存在纯客观规律,只存在辩证的否定。  相似文献   

16.
论可能世界集合的封闭性与否定联结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经典否定联结词真值函项的研究表明:该函项是否成立依赖于可能世界集合是否完备。但是,进一步研究的结论是:单纯通过概括原则确定的可能世界集合具有虚拟的完备性,定义在其上的命题并不具有明确的意义;同时,可能世界集合的穷举问题在逻辑学范围内不可解。为了描述可能世界集合的逻辑性质,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封闭世界和开放世界预设。最后,作为主要结果,本文证明:(1)有前一预设下,经典逻辑的否定词真值函数成立。(2)在后一预设下,否定联结词的真值函项具有非经典的特性,即:当语句p为真时,否定p为假;而p为假时,否定p既不真也不假。上述结果为构造一种非规范的3-值逻辑系统(鞠实儿,1997)提供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考察水运仪象台复制与研究全过程入手,对科技史学界有人提出苏颂铜制水运仪象台没有成功运转的论点加以评析.用《新仪象法要·进仪象状》,宋、金两史《天文志》、《律历志》等史料和今人利用仿真复原实验的数据以及苏州新育龙科教设备公司的复原实践,论证了苏颂铜制水运仪象台确实成功地运转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先结合实例分析论证统计规律并未否定严格的因果关系,说明极小概率事件并不是“本质上的偶然性”;接着论述系统的开放性和非线性因果关系都不否定严格的因果关系,涨落现象和“分叉点”问题也不是“本质上的偶然性”。并指出“本质上的偶然性”在理论上难以成立,同时,严格因果关系普遍有效地不必然导致决定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分析了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指出:科学推动文化经历否定之否定的演化过程,即由自然文化经机械文化发展到人的文化在科学的基础上,文化由物质组织,制度到精神逐步生成。科学与文化属于不同层次,科学是要素,作为基础作用于文化;,文化是系统,作为整体对科学进行制约和选择。  相似文献   

20.
奎因重构科学哲学的策略体现着对语言与经验的双重关注。“经验论批判”确立起了整体论论题,并把批判指向了传统的意义论和还原论;“语义上溯”把我们对科学的接受与科学的客观性问题转换为语言问题。这两个策略打破了先验主义,否定了超科学因素对认识论的介入,从而使奎因在科学哲学上超越了规范主义而走向了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