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谭大为 《科技信息》2007,(21):197-198
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要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本文在分析美术欣赏课教学目标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对上好美术欣赏课提出必须注意教学目标、教学特点、课前准备及教学步骤等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美术欣赏课的设置,它所执行的应是深层次、宽范围的美育职责。具体而言:在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教育的同时。将艺术上的关和规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培养学生对“现实美”的理解、追求,唤起学生对自身、自然及社会的热爱之心,从而达到塑造自己、改造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论述"美"是屈原的人格和全部作品的思想核心与最高理想。屈原的"美"有形成的过程和"外美—内美—美政—美人—美"的层次,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屈原第一次将"美"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他以"美"争鸣于诸子家,因而完全可以成为"美家"。屈原的美与诗同是他的创造,美与诗是屈原的两座高峰。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提出了应当尊重人类认识的感性领域、应当与哲学中研究理性事务的完善(真)一样,为研究感性事务的完善(美)开辟道路。用"想象逻辑"把必然与本体对立、知性与理性对立、知识与信仰对立;用知、情、意探讨人类在怎样一种条件下感知事物的美和完善,提出"纯粹美"(形式美)和"依存美"(自由美)的判断原则;用"反思判断"的情感形式逻辑,将音乐推到自由情感艺术的最高位,为音乐的"自律论"与"他律论"注入深刻内涵,开辟了现代音乐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情感美即诗歌的思想感情之美。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优秀的古典诗词通过美的艺术形象、健康向上的情感,使人受到熏陶与启迪,表现了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之美。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之美:美在健康,美在真实,美在深刻,美在含蓄。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美育。语文教学,处处是在进行审美教育。即以语文学科为载体,而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满足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孙田君 《科技信息》2008,(19):284-284
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同时让学生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而现代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的手段,为美术教学带来了“教”与“学”的重大改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各种功能为一体,把教学素材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课堂上充满了情趣,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就像为美术课堂,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提升了美术教学的品位。  相似文献   

8.
朱庆华 《科技资讯》2006,(30):251-252
语文教学走审美教育之路,是我们期待已久的语文教学的高层次境界。因此我们要用审美精神去关照语文教学,把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审美的整体加以感受,用审美的精神去分析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语文教学与美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提高审美鉴美能力。那么,如何去实现语文的审美化教学呢?本文从古诗教学这一角度切入,对语文教学走审美教育之路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美的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在学生练习中指导学生去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纪宏伟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1):180-182
学生普遍感到数学"抽象"、"枯燥"、"神秘"、"繁复"、"乏味",难以接受,然而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其本身具有许多美的特征和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学生在"做数学"中发现数学之美,将可以促进其有意义学习,使他们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启迪,从而把学习和研究数学作为主动、自觉和愉快的事,发展数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完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美是无处不在的,在英语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充分发掘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感受教师教学之美和教材内容之美,培养他们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欣赏、感受数学美.数学教育的现实却反映出学生并不能够真正地感受数学的美,在他们眼中"数学是枯燥、乏味、无休止地计算的一门学科".在具体数学教育实践中可通过美观、美好、美妙、完美4个层次去感受、欣赏数学美;从数学美的三大特征:简洁性、和谐性和奇异性去发现、体会数学美;以2种观念:唯物观和辩证观去理解、探索数学美;以求真原则去学习、追求数学美.  相似文献   

13.
意境美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尺度。在高校美术创作中加强对意境美的重视和研究是提高高校美术创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该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需要和提高教学质量及创作水平等方面论述了意境美在高校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也是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美术欣赏的抽象性,学生学起来容易显得枯燥,很多教师也对这些内容简略而过。然而作为当今新形势下的美术教育向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我在教学中针对美术欣赏,特别是小学高段专题欣赏课的教学作了一定的探索:1、通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2、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3、通过对美术作品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5、增强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让学生的思想进入到美术欣赏的艺术乐园之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让美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间播种。  相似文献   

15.
翟崑 《世界知识》2008,(14):64-64
“让亚洲沿着正确道路走向2020年”——来自著名的《阿米蒂奇报告Ⅱ》的副标题(主题是“美日联盟”)。该报告所提出的“让亚洲沿着正确道路走向2020”可能比美日同盟本身更重要。  相似文献   

16.
课程和教学向学生靠拢,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贴接”,向学生提供让他们“感受生活美,发现生活美,热爱生活美以及表现生活美”的领地是本次课改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美术课程更是如此。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应融入生活和表现生活,使学生具有一双能够观察与审美的眼睛,让学生的思想放飞。下面是在绍兴县美术优质课的展示活动中董老师开出的一节观摩课《化蝶成永远》,作为一个案例,供同行评析、借鉴。  相似文献   

17.
英语语言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只有真正领会了英语语言的美,才能激发出审美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掌握英语的愿望。本文从音、形及修辞这几个方面阐述了英语语言之美,让原本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英语语言展现出美的一面,把机械的英语学习变成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8.
美术欣赏是一门独特的学科,要求观者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中,作为教师应该提高教学方法,把"灌输"转变为"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做出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有人问我:“语文教学,什么最重要?”我说:“美感最重要,阅读教学中美感培养尤为重要。”阅读教学中美感的培养,即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阅读课文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从而最终获得情感的愉悦、成功的愉悦。本人多年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初中美术欣赏教法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吕昌 《镇江高专学报》1997,(2):95-95,90
当一个人家中挂上一幅平庸的山水摄影画而自觉品味颇高时,当一个中学生称凡·高作品为涂鸦之作时,作为美术教师肯定会有一种失落感,也一定会感到自己的美育教育责任的沉重。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品德素养,发展创造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是发展美育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美术欣赏对于人们人格修养的陶冶,对于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对于不断更新的民族现代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