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纳兰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形成这种感染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探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纳兰词凄婉意境的营造艺术。笔者认为纳兰词营造凄婉意境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善写凄清迷离之境,词境意蕴隐曲;二是善用细节小景刻写优美意境和孤寂之情。这二个方面相互交融,相辅相成,构成了纳兰词的凄婉意境,增强了纳兰词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纳兰性德是清季杰出的满族词人,其创作在词史上成就卓著,地位显重。他出身华贵,少年得志,但他的词作却充满了感伤凄婉的情调。本文试从其爱情、家世、境遇、社会诸方面探讨其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熊琏是清代杰出的女词人,其澹仙词内涵丰富,个性鲜明。主要表现在感怀词活现词人心灵,咏物词寄托意蕴深远,题画词深刻发明画意,悼亡词震撼读者心魄。论其审美价值,澹仙词具有感人肺腑的真情美,妙语天成的自然美,写貌传神的形象美,情景浑融的意境美,以及沉郁凄婉的风格美。  相似文献   

4.
裴广龙 《科技信息》2013,(13):307-307
李清照主张"词应别是一家",她在创作中独树一帜。她的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韵律、凄婉悲怆的艺术格调、细腻柔丽之中的贞刚之气自名一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易安体"。  相似文献   

5.
范昕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1):109-110
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达的凄婉哀思更是感人至深。本文试从该词中数词的运用这一角度出发来窥探其中的妙处。  相似文献   

6.
秦观的谪恨词除了表现跟元佑被贬词人伤时忧生的共同政治恐惧心理之外,还突现了悲苦和绝望两种主导情感心态。这两种情感心态具有独特的内涵:悲苦表现为身世之感的悲伤和贬谪旅途的孤苦;绝望表现为对仕途、对归隐和对自身生命的绝望。而且这两种情感心态在被贬谪的不同时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融合,贬谪前期秦观的情感心态以悲苦为主,贬谪后期则以绝望为主,从而构成了秦观恨谪词“凄婉”、甚至“凄厉”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秦观是北宋后期的一个才华横溢的词人。他博取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自得清新,以一种凄清婉丽的风格将婉约词推向一种极致,被推为"婉约之宗"。秦观用词这种艺术形式通过一些悲凉凄冷的意象细腻深刻而真挚地刻画了自己内心最为深切的一种诉说。从秦观的身世经历入手,了解其词的凄美哀婉,探究这种词境的写法,阐述词境由凄婉到凄厉的转变,分析秦词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卉 《科技信息》2007,(31):131-132
纳兰性德不仅在有清一代词坛上卓然不群,即使放在整个词史上,也是独成一大家,不依不傍,完全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人生感受。袁本文学史认为其词作的主要风格是哀郁凄婉,这一风格的形成与纳兰性德的悼亡心态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千秋是南宋初期的一位重要词人,因其生平事迹记载不详,词作缺漏,又宋代词人辈出,名家各领风骚,掩住许多优秀词人的风采,故声名不显。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词创作上,词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旅怀别绪、宴游酬和、咏史怀古、记事咏物等。语言凄婉苍凉又清新健拔,自成格调。从王千秋《审斋词》,就其词作着力论述,力图全生态地展示这位宋代词海里久沉的面貌,旨在使依旧沉在《全宋词》中的词人优秀作品得到欣赏。  相似文献   

10.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词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塑造了一些鲜明而又丰富的意象,其中"舟"的意象的特点就是形态各异、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李清照词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词人笔下"舟"的意象从前期"舟"最突出的"轻快"到中期"孤独"再到后期"载愁、漂泊"特点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她作为一个女性细腻复杂的情感体验,可以体会到她欢乐和凄婉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于转瞬即逝的凄婉的美是非常推崇的,比如樱花,比如少女,比如花火。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晏几道与歌妓绵邈真挚的的恋情,说明了北宋词人与歌妓们的爱恋是社会思想比较解放以及婚姻自主意识和反抗礼教愿望的文化生活体现,由于社会上的各种道德禁律以及词人与歌妓间的身份地位等因素的阻隔,词人们的这种求真求爱的时尚和如诗般的浪漫,最终夭折,留下的是凄婉感伤和回味的美好。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和黄仲则都是性灵文人,康乾盛世中的哀吟者。他们的个人遭际虽不甚相似,但他们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爱情诗词都呈现出无法释怀的伤痛和苦楚。所不同的是纳兰的词更多表现的是对妻子的悼亡之情、对初恋情人的相思之苦,词作更具空灵之美;而黄仲则的爱情诗更多表现的是现实生活的残酷和自身遭遇的凄惨,诗作更具凄婉之美。  相似文献   

14.
哀伤诗和游仙诗是现存江淹诗歌中的重要题材。哀伤诗抒情深沉真挚,格凋凄婉苍凉。游仙诗则表达出其愤世嫉俗和归隐求仙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艺术的运用这一角度来评论俄罗斯文坛巨匠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指出作品语言戏谑、凄婉、犀利,运用了抒情插笔等。小说在运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不仅有文学价值,而且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亭"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独特风格与功能的建筑形式,它凝缩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形式美的精华,集实用价值与观赏性能于一体,因而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亭"逐渐变成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的意象。宋代词人频繁地以"功用性亭"意象入词,并以之为核心载体,巧妙灵活地组合诸多传统意象,或写离别之痛,或诉相思之苦,或抒羁旅思乡之愁,或道行人不归之怨,营构出了种种凄婉动人的词境,展示出了丰富的悲剧美学内涵,从而使宋词更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沦陷区特定历史时空的女性作家,梅娘以自己的满腔热情把悲悯的目光和热切的关注投向了当时的女性。在强势的民族主义逼仄与政治掣肘的场域中,以疏离、郁结的悲情和哀矜、凄婉的诉说,用文学的方式呈现着边缘化语境中女性的伤痛记忆。  相似文献   

18.
万永红  韦曙 《大自然》2014,(2):65-67
梁祝的故事千余年来口口相传,浪漫、凄婉的爱情故事早已家喻户晓。然而,梁祝化蝶,究竟化作了何种蝴蝶?关于梁祝故里也有很多版本,江苏宜兴、浙江上虞和河南汝南……人们深信自己的故乡才是梁祝故里,各地都有美丽独特的“梁祝蝶”。让我们一起随着美丽的传说,鉴赏蝴蝶之美。  相似文献   

19.
男儿戍边征战,思妇空闺独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自《诗经》始,以征人引发的“闺怨”诗源远流长。一首首哀曲把思妇的情态和口吻,描写得婉转缠绵,栩栩如生。她们或触景生情、或感时伤情、或托物传情,诉说着无尽的相思和悲哀,含蓄不露,温柔敦厚,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婉、哀怨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为,菲兹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盖茨比的理想与渴望带有诗意性的描绘,体现了对美国民族所具有的追求意识、渴望意识和自信意识的总结性探究,而对盖茨比的悲剧性结局的凄婉的安排,则凸现出对美国这一民族意识在当代社会现实语境中的深刻忧患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