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中国文化的"夷夏之辨"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都具有多样性文化并存的内涵,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观念资源,依托于歌圩文化的现代刘三姐形象就具有了标识壮族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壮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2.
刘三姐歌谣是壮族民间教育的源泉和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探讨刘三姐歌谣与壮族民间教育的渊源关系,对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壮民族现代文明和谐社会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壮族有一种可称为崇智的文化根系 ,表现为对智慧、灵活、机敏的企盼和崇拜 ,这种文化根系在壮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系列的原始意象 ,以后又发展成为歌圩这类智慧文化的绿荫和形成刘三姐智慧型的典型形象 ,以至形成壮族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4.
刘三姐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其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壮族歌圩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刘三姐形象的性质特征、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审美意义等。  相似文献   

5.
营建刘三姐文化基地促进宜州市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州市作为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里,系刘三姐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丰厚.在立足于宜州市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宜州市发展旅游业应避免与桂林的旅游模式相雷同的格局,打好"刘三姐"牌,对城区及各个旅游景点要以刘三姐文化作为主线进行合理规划和包装,并加大推销力度,使宜州市的旅游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出营建刘三姐城等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关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歌仙刘三姐在壮族流传之地,被赋予了主宰生育职责的神祇角色,因崇拜创造了刘三姐送子的信仰文本,与花婆生育神话相关的信仰系统自动衔接,以繁衍族群生命为主旨,二者因而生发了身份、功能等维度上的同构,壮族族群建构了完整的刘三姐崇拜文化,不仅保佑造歌传情、以歌择偶,还对男女恋爱、婚配生子担负全部责任,彰显了民间文学创造的自生性.  相似文献   

8.
广西是刘三姐的家乡,也是壮族人民集中的聚居地,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集体智慧创造出了优秀的民间歌谣,这些歌谣不仅具有娱乐消遣功能,还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本文从分析壮族民歌入手来挖掘壮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探讨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在保护传承民歌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时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壮族及其先民历来以好歌善唱而著称,群体性的歌圩活动就是集中的表现,歌谣文化尤其丰富多彩。歌仙刘三姐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生活环境和好歌善唱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尊祟人的聪明才智及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为主体的形象表现,亦就是歌圩文化的形象化的产物,遂而将刘三姐作为歌唱生活的精神偶像,为求得或激发创作灵感而“奉之为式”。而所传的刘三姐其人、其事、其歌,全然就是歌化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歌唱神圣化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0.
壮族歌仙刘三姐唱过这样一首歌谣:州官出门打大锣,和尚出门念弥陀,皇帝早朝要唱礼,种田辛苦要唱歌。历史上各族劳动人民虽然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经济上受尽剥削,文化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他们在劳动,生活和战斗中,唱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其中驰名中外的长篇史诗和叙事长诗如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撒尼族的《阿诗玛》、壮族的《刘三姐》、蒙古族的《嘎达梅林》等就有二十部以上,这是中华民族文学史的宝贵财富。但  相似文献   

11.
刘三姐文化的生成机制、传承和发展的条件离不开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制度和文化融合这四者整合而成的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党的正确文艺政策指导下,我们应充分利用广西独特的自燕条件和民族文化优势,努力构建和谐的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促进刘三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三姐文化具有多重价值取向,其生态审美价值中的精神价值即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与全人类普遍关注"生命共同体"如何共生共荣的当今时代,研究刘三姐文化中的生态审美之精神价值,继承和弘扬刘三姐传统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壮族嘹歌是壮族民间歌谣的精品,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经典名著,堪称中国南方民族民间第一长歌和壮族社会百科全书。《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共5册)是一座沟通英壮文化的桥梁,它的出版、发行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壮文化,有利于向世界彰显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了让更多人能更好地了解该套丛书的英文版,文章主要从翻译工作的前提条件(政府重视、译者资质)、翻译视角等方面就《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做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从各个历史时期绘画发展的状况看,云南壮族绘画史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其一,原始氏族部落时期“濮越”的绘画,这是云南壮族绘画艺术的萌芽时期,作品具有原始简朴的艺术特征;其二,句町国时期“濮僚”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艺术的成熟时期,作品具有精美娴熟的艺术风格;其三,土官、土司统治时期“濮侬”、“濮衣”和“濮傣”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艺术的发展时期,作品具有敦厚神秘的艺术特质;其四,近、现代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的融合时期,作品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倾向,反映了壮族绘画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借鉴西方狂欢文化理论,揭示中国节日民俗中的狂欢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提出开发利用狂欢文化应当遵循市场机制和政府主导相结合、坚持全民性和自由平等、节会形态不断创新、保持真实性或真实感、兼顾新奇性与安全性等5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民族之一。漫长的稻作农耕对壮族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民族性格和深层心理,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中,稻作文化曾对壮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稻作文化毕竟是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壮族社会发展的途径是寻求稻作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部,寻找稻作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点,使壮族成为一个能够享受现代文明的民族。  相似文献   

17.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作为广西音乐遗产中的偶像,刘三姐的形象被一再情境化。近年来,以刘三姐为核心打造的景点层出不穷,她的家乡、广西地方以及少数民族族群都将刘三姐当成富有竞争力的标识。文化表演((印象·刘三姐》力图展示地方社会,但对于刘三姐该被如何表现却引发了当地关于艺术与挪用的公开论争。基于2003~2004年《印象·刘三姐》制作期间进行的田野调查,对广西最富盛名的这一文化表演中所呈现出的民族展示与文化所有权问题进行了研究,概述了相关论争并探讨了这类利用共享的文化资源、以盈利为目的的冒险性表演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田林那善屯壮族的调查材料为基础 ,从婚姻类型、婚姻的缔结过程及婚姻地缘三方面论述壮族婚姻文化的变迁。文中指出 :壮族婚姻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变迁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 ,新的因素和内容与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并非截然冲突和排斥 ,而是可以糅合共存的。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存在着孕育产生新因素和内容的机制 ,新的因素和内容则往往套上传统的外衣而出现。外来的文化亦可在不与本民族文化相冲突的情况下 ,与本民族文化有机结合 ,从而构成新的体系。反映那善壮族区域文化网络粘合方式的婚姻圈与市场圈、祭祀圈虽有重合 ,但不尽一致 ,美国学者施坚雅 (G .WilliomSkinner)在研究中国农村的基础上提出的市场体系理论 ,以及日本学者冈田谦在研究台湾乡村社会之后提出的祭祀圈理论 ,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壮族。传统婚姻圈的打破既是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 ,又是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改土归流之后,壮族核心居住区逐渐朝着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发展;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与中原地区划一;壮、汉民族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但是壮融入汉是主流;大约从明代起,壮族逐渐对壮、汉文化抱等距认同的态度,并在族际交流中维持自己的族群边界。改土归流的结果是使壮族看起来与汉族无异,但却实在又是一个特点突出的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