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环境价值观的定义,分析了环境价值观的发展现状,提出培养科学的环境价值观有助于改变人类行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田文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6-11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和深层基础.环境伦理是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它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科学的环境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立足科学发展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913-917
中国文化具有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传统,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建设规模的扩大,也出现了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基于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渊源及对古代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通过挖掘地方史料与历史文献,总结中国传统应对洪灾、开展城市生态修复、营建风景的相关策略,通过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改善百姓生活,增加城市风景塑造的分析,阐明了保护与致用相结合的当代价值及调试思想。 相似文献
4.
现代自然价值观是对自然界所具有的价值的新理解,现代自然价值观的形成源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现代自然价值观以生态价值观为出发点,把可持续发展提高新的战略高度,同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生态经济区建设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系统拥有内在价值的肯定,是现代自然价值观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科技发展在环境问题解决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现今科技的发展又呼唤科技生态价值的回归。未来科技发展要遵循新的伦理准则,特别是要回归科技伦理的自然取向,将科技的工具属性应用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文章从未来科技伦理的自然取向出发,通过探讨未来科技伦理的概念以及未来科技方向,深挖科技伦理自然取向的价值所在。自然取向的未来科技伦理与科技伦理治理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对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向生态转向有重要意义。同时,自然取向的未来科技伦理将促进绿色科技的创新发展并满足人们的绿色和谐家园愿景,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注意力经济:信息时代的新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位哲人说过:绝对的光明与绝对的黑暗,对于一个人来说,结果是一样的——“什么也看不见”。同样,没有信息与拥有无限多的信息,结果也一样。在无限多的信息中,你将无法或很难找到对你真正有用的东西。那么,在信息时代,真正恒缺的资源是什么呢?它就是——注意力。 相似文献
7.
8.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17世纪由欧洲移民到北美的清教徒,依照自己的选民意识和建立“山巅之城”的梦想,历经艰难险阻,建立和发展了富足、丰裕的美国。在此过程中,他们坚持并不断完善发展的清教伦理贯穿着美国的历史,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美国价值观,在当今美国国家的建立及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香港的自然保护屠玉麟,杨均平,肖进原1香港的自然保护背景香港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全境土地仅1070km2,常被人们称为“弹丸之地”。然而,香港550多万人口及繁华的建筑多集中分布在98km2的市区,所以香港拥有非常广阔的郊野,这为香港的自然保护提供... 相似文献
11.
12.
13.
工业明时代繁殖的旧化使人类生境中的熵值空前增加和主体之间矛盾不断尖锐,造成生态危机,人态危机和心态危机,人类在反思和修复旧化过程中,一种新的化范式-绿色化应运而生,本对绿色化概念和特质加以界定的基础上,以广义的绿色化为基础,以和谐思想为出发点,建构绿色化的基础架和模式,并从“三态危机”的胁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当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召唤等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述了绿色化作为人类化主体范式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自然价值论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内核,以此为平台,罗尔斯顿从环境决策、环境事务、性格培养三个维度进行了其环境伦理思想的实践转向,给予中国环境伦理学诸多启示,在实践性定位、制度支持、境界提升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助于加快实现中国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16.
李旭荟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6,(5)
确立环保伦理规范依据下列事实背景,即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现代生态伦理学、建立人与环境的互利关系、多种保护手段互补、维持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等。当代环境伦理规范应有丰富、深刻的内涵,要求人们在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时必须明确:义务高于权利,享乐小于生存,自然大于主人,预防重于治理,未来属于子孙,无限源于有限,环境优于其他,根本在于自觉。 相似文献
17.
18.
李矛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0,(Z2):42-44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赵昭bing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5(1):92-97
福建省自然环境的三个主要特征:盆地多、封闭性港湾多、枯水期流量小,造成了局部地方和某个时段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森林植被覆盖较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污染。今后,福建省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一是保护森林植被资源,二是注意工业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