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鬼子的小说一直以诉求苦难著称,他在这篇《瓦城上空的麦田》里,敏锐而清醒地看到了社会中正在丢失的某些美好人性,因此,他像一个道德审判者一样,对我们每个人发出了道德的审判,在这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对道德的坚守和呼唤。  相似文献   

2.
崔凌云 《河池师专学报》2003,23(3):57-59,74
《瓦城上空的麦田》以一个捡垃圾的孩子的独特视角,折射了一幅现代人的生存图景。李四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追寻又不断失败、在希望的生与成幻灭之间几度徘徊的圆形图式。作为悲剧的主人公,这一生命图式又是现实力量与他的自由选择相冲突的必然结果。在回归精神家因的艰难路途中,李四的种种努力均以失败告终。作家以无限悲悯的情怀刻画了社会最底层人的不幸命运,以无比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人类最永恒的世俗情感,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鬼子的小说一直以诉求苦难著称,他在这篇《瓦城上空的麦田》里,敏锐而清醒地看到了社会中正在丢失的某些美好人性,因此,他像一个道德审判者一样,对我们每个人发出了道德的审判,在这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对道德的坚守和呼唤。  相似文献   

4.
自《废都》始,贾平凹的小说中陆续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系列——“打工者”,这些“打工者”为融入城市艰难打拼,他们中有周敏、柳月等“拉斯蒂涅”式的个人奋斗者,有高兴、五富等进城“讨生活”的农民工。他们有各自的理想追求、痛苦艰辛、迷茫困惑,跟城市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城市是亲和而非对立的,这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作者意识到忽略城市带给“打工者”的快乐新奇的另类生存体验,对底层人群居高临下的怜悯与关怀,是对人性的另一种形式的压抑与践踏。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读者说事]干部的嘴为何能“包”得住火《消防时代》杂志社:我是贵刊的忠实老读者,最近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里看到河南省平舆县辛店乡有40多亩成熟待割的小麦被烧毁。乡里找来旋耕机连夜犁掉着火麦地,并给被烧毁麦田的十几家农户“承诺”:只要不向上反映,事后一亩地给他们“补偿”250公斤小麦。但是,当一些闻风而去的记者赶到时,当地的乡长却说:“我们乡没有发生麦田烧毁的事情”,“是群众在瞎说”。乡里群众却称:“大火烧了3个多小时,40余亩麦子被烧光”。而央视记者的所见情形是“地  相似文献   

6.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民工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农民工进城”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因而,面对这些城市的“未来市民”,城市有些不知所措,因此,农民工怎样在城市中生存并融入城市,最终完成城市化进程成为一个让人关注的问题,而在城市中建立一个属于农民工自己的自治组织,以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就成了农民走向城市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7.
1984年12月3日的凌晨,印度博帕尔市,大地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人们还沉浸在美好的梦乡里。没有任何警告和征兆,一片“雾气”在博帕尔市上空蔓延,很快,居住区已被这种“雾气”笼罩。人们在睡梦中凉醒并开始咳嗽,呼吸困难,眼睛被灼伤。许多人在奔跑逃命时倒地身亡,还有一些人死在医院里,众多的受害者挤满了医院,医生却对有毒物质的...  相似文献   

8.
李佩甫的《生命册》以沉雄老到的笔触记录了生活在平原这片黄土地上无梁村众人的漂泊史。无论是从农村跟随大流涌入城市的乡村人,还是因犯错被下放至农村的城市人,他们都在生存的大环境下,逐渐走向精神的困顿,其城市人与农村人的身份也逐渐模糊化,于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他们开始了漫长的身份认同历程,然而却渐渐迷失在被物质化的历史洪波中,引发当下人们的"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9.
老人进城陪读是县域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家庭追逐优质资源以及家庭资源与角色策略性调整下的产物。由于进城陪读,老人从熟悉的农村社会脱域,嵌入陌生的城市社会。进城陪读时,老人会因城市消费模式的不同、家庭内部新的矛盾产生、居住空间与人际关系空间的改变,对“时间规训”的不适应以及陪读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心理不适或心理压力。但是这种心理不适或心理压力不会一直持续。随着陪读时间的持续,陪读老人会调整自己的角色、生活模式以及心理状态,从而逐步地适应城市环境与生活模式。等到老年人陪读结束时,部分老人会返回农村,而有一部分老人会继续在城市生活甚至定居。对于继续留在城市的陪读老人来说,尽管他们会具有城乡二元性特征,但总体来说,他们已经较好地完成了角色与行为方式的转换,即完成了由农村到城市的身份转换与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0.
张红翠 《科技信息》2009,(16):343-343
目前,我国多数区县公共图书馆都设在实以农业为主、以农民居多的农业人口为主的中小城市,而这些中小城市均被广大的农村所包围。这些区县公共图书馆的实际业务活动主要是针对居住在中小城市的一小部分城市非农业人口服务,而广大的农村读者或进城务工的农业人口却被忽视了,因为他们的住地或城市边缘人的身份,使他们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这与党中央国务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是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1.
农民是我国社会的主体人群,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开始了近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进城成为重要的社会现实。对此,关注这个题材的优秀作品老舍《骆驼祥子》和贾平凹《高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相同的意义。论文通过对比两部小说主人公逃离乡村、进入城市,最终被城市拒绝的悲剧历程,全面反思城乡文化的隔膜,批判城乡二元体制和权力主导下社会发展模式,期望通过“人本”、“平等”来化解城乡文化沟壑,实现社会和谐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就现实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生存方式而言,少年不是游历和漂泊的年龄。他们的活动空间应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他们的生活内容应主要是学习。通过接收成人传递的知识和经验而认同社会,自己也在这一过程中为社会所认同。但班马小说中的少年却大都在路上。或是离开繁华的大都市走向荒蛮的江南腹地(《鱼幻》),或是跨越大半个中国从遥远的内地来到一座濒海的小城(《野蛮的风》),或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闯入一座迷宫般的古园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学者对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评论文章中,他们大多认为,剧中的五位游击队员是萨特塑造的英雄形象,他们虽然在反法西斯时失去了生命,但是却死得其所。此外,有人用“可能与不可能”的范畴去分析萨特这一剧作,并以人在处境中的“自由选择的艰难性”来说明“自由选择的不可能”。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他们的生存状况、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59名不同行业的务工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在主观支持维度上,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务工人员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支持利用度上,男性进城务工人员明显不及女性.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尤其是青年及消费行业务工人员的社会支持力度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美国非裔女剧作家洛琳·汉斯贝瑞的《阳光下的葡萄干》是一部书写“黑色美国梦”的典型之作。除了刻画非裔美国人在融入白人主流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作者还对其应该如何保持自身的种族和文化特性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具体的文本表现为非洲形象在主人公们确证自我身份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与之实践的文化认同。通过不断在文本中前景化非洲独特的地理与文化景观,作者似乎想要提醒她的同胞们一个事实:非洲曾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文化之根的生发之地,一个人在尝试融入主流文化空间的同时也要努力保持自身的文化自信与种族尊严。对作品中非洲形象的关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葡萄干》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将自己的子女随迁城市,这些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在新环境下的身心健康、学业状况、适应行为等受到极大关注.采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对长沙市岳麓区中小学124名进城务工家庭随迁子女进行调查,发现16.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人际关系及学习不适应、情绪不稳定;男生的问题行为更多地与学习有关,女生则主要受自身的情绪困扰.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改善学生们的家庭生活与学习环境,更加切实地关爱女生,使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城市农民工又称进城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等。通常简称民工。民工涵盖的范围较广,既包括“离土不离乡者”的乡镇企业人,“不离地不离乡者”、“不离土却离乡者”的农场或种植大户的雇工,也有“离土又离乡者”的进城农民工。其中以涌入城市施工的民工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并形成了独特的“农民工”群体。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利益却未被全面纳入社会保障。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日益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改善农民工的处境,不断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蒋高明 《科技潮》2006,(7):24-27
美好的东西多在乡村,惟有进城农民被人称为“土老冒”。昔日人们瞧不上眼的“乡土树木”被城里人看上了,顿时身价倍增,纷纷被人挖出来卖进城。无怪农民们自嘲:“城里人不稀罕俺,可俺家的树有了城市户口”。在新建的广场、马路两旁,许多“缺胳膊少腿”的大树、甚至古树凄凉地站立着,有的萌出了新枝条,有的干脆成了枯树。这些大树是城市改造者们从乡村买来“点缀”城市的,有人自豪地称这种做法为“大树进城”。  相似文献   

19.
王明珠 《科技信息》2011,(18):I0146-I0146
该论文旨在分析美国华人移民聚居于唐人街后华裔移民男性自我矛盾的精神状况以及他们的艰难的身份认同。该论文立足于对华人移民史和美国对华人移民的政策演变。总结出了华人移民、华裔移民男性产生自我矛盾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挖掘美国华裔移民男性所面临的艰难困境,他们的自我矛盾,沉默暗哑,逆来顺受,以及他们男性特质的缺失与丧失。该论文着重于分析《吃碗茶》的文本,探析《吃碗茶》的两代男主人公自我矛盾的形象的形成过程,形成的原因。即中西的文化冲突,移民政策的演变,种族的歧视,女性化的社会分工,单身汉社会的束缚,传统父权制的压迫。并且该论文继续探析在《吃碗茶》中矛盾的移民华裔男性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是由王华基和李刚这一父辈所展现的自我矛盾的“父权制”。另一方面是移民二代王宾来所展现的被“阉割”的自我矛盾的,沉默按压,逆来顺受的男性移民形象,他们面临的一系列的尴尬与痛苦以及他们最终自我矛盾的化解。《吃碗茶》的结局暗示了自我矛盾的美国华裔移民男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绿卡”就象一张旧船票,曾几何时,乡里人最大的奢望就是跳“农门”,拿到一张城市“绿卡”,象城里人一样坐办公室,吃皇粮……然而,(?)过多人城市户口忽然失去了往日的魅力,进入失宠落泊的地步。这是为什么呢?读了《冲破“国界”》,你自然会悟出其中奥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