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山海经》“宏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古今记异之祖”与“古今语怪之祖”,作为先秦文献中记载祯祥变怪物之最甚者,它对光怪陆离的神祗神格的叙述,通过兽形形象的变形得以呈现,可谓登峰造极,将原始初民朴拙的综合生命观念及虔诚的原始图腾信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成为变形叙事的一座高峰。纵览《山海经》,神祗神格的变形物象描摹可谓俯拾皆是,打造了无与伦比的变形神话叙事世界,其生成最大程度地借助了原始初民图腾崇拜的力量,通过天神、地祗、神兽神格的形象叙述,创造了俶诡怪诞、瑰丽旖旎的变形世界。依据人类与兽类变形的表现方式,《山海经》中的兽形形象变形叙事可凝炼为人兽嵌合型、兽兽嵌合型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略论信仰     
一在我们的同志中,至今有怕谈信仰的,似乎信仰就是宗教,就是迷信。如果简略考察一下信仰的历史,这种担心不是毫无根据的。在原始社会,信仰是可以与迷信直接划等号的。迷信的形式和表现不胜枚举,其共同之处则是表现了原始人类对威胁自身存在的种种自然现象,诸如闪电、雷鸣、地震、月蚀等等的恐怖敬畏以及企图求得因果解释的朦胧愿望。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信仰主要以宗教的形式出现。但两者作为迷信,并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学反映宗教思想由来已久。这是与自宗教诞生以来的普世性和人的信仰紧密相关的。20世纪意识流小说在展现人物内心意识流动中的迷离、疑惑等等变化时,也表达出对宗教思想观念及信仰的改变与反叛:由生存困惑引发的精神瘫痪、信仰上的危机;由向往自由、渴望新生活引发的对传统宗教的否定和抛弃;由对和谐世界的向往体现出建立新的信仰体系的意愿。  相似文献   

4.
对清代白话公案小说中的超人力因索,不能简单地说成是“迷信”、“糟粕”,而应看到作品运媚超人力因素的写实价值。清代白话公案小说所反映的鬼神世界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在公案小说中表现鬼神因素,满足了大众的社会需要。作者(说书人)以鬼神世界来拟写人世,从而突出清代白话公案小说这一题材的独特的社会写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著名古典史诗《勒俄特依》,主要思想内容源于古代彝民的鬼神观念,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观认识等,故经大毕摩整理成册后,处处渗透,浓缩和淀积着凉山文化的基因,对彝族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著名古典的《勒俄特依》,主要思想内容源于古代彝民的鬼神观念、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观认识等,故经大毕摩整理成册后,处处渗透,浓缩和淀积着凉山文化的基因,对彝族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居被认为是历史化的物质载体,宗教则是化的基本质量,民居也就被视为宗教的物质载体,嘉戎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同时还保留有各种原始宗教的信仰,这些信仰在嘉戎藏族牧民民居中有很好的体现,从帐篷,碉房到室内外的装饰到民居聚落都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牧民民居不仅是牧民的日常生活空间,还是牧民的宗教生活空间,是牧民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时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寄希望于鬼怪妖神,因此南朝志怪小说得以发展,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当时南朝小说数量众多,其成就超过了东晋,甚至超过了同期的北朝。所谓的志怪小说一般是以记载诡异事件和妖鬼故事为主的文体,所以在南北朝志怪小说中许多作者都构建了大量的妖怪形象,这些妖怪和人相似,有善有恶,有七情六欲。不同的是,作者给予他们一定的法术,这在当时鬼神信仰盛行的社会风气下大受欢迎,使人们找到了精神寄托。本文讲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起的原因和妖怪的特征及其反映出来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学反映宗教思想由来已久.这是与自宗教诞生以来的普世性和人的信仰紧密相关的.20世纪意识流小说在展现人物内心意识流动中的迷离、疑惑等等变化时,也表达出对宗教思想观念及信仰的改变与反叛:由生存困惑引发的精神瘫痪、信仰上的危机;由向往自由、渴望新生活引发的对传统宗教的否定和抛弃;由对和谐世界的向往体现出建立新的信仰体系的意愿.  相似文献   

10.
涂尔干在其专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从功能学的角度批判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两大宗教起源论——泛灵论和自然崇拜论,指出图腾崇拜才是宗教最基本、最原始的形式。涂尔干重新定义了宗教神圣与凡俗的双重性本质,认为宗教既是对某种神圣的象征力的信仰,又是对宗教化了的凡俗的凝聚力的信仰,是自然与人类的统一、物质与道德的统一,更是个体心理与集体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中的遇仙故事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其一,遇仙而两情相悦,人仙相恋。这类作品中作者对仙界的描写实际是对现实世界的美化,人仙相恋的故事所体现的是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对忠贞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作者以状写仙家之景作为逞才炫艺的荃蹄。其二,遇仙而看破红尘,弃世修道。这类作品多为具有讽喻意味的寓意之作,侧重于通过否定现实世界表现神仙道教绝欲出世的思想,仙人的形象多流于类型化和概念化,作品不以展示艺术才情为目的,而以现实批判和宣教布道为旨归。唐前小说中人仙相恋的遇仙故事,在形态和内容方面对唐传奇中遇仙故事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殷墟甲骨卜辞是殷人卜祭诸神的实录,祭祀对象涉及殷代所有神灵。殷人所构筑的天神系统、地祇系统和人鬼系统,生动呈现了上古社会精神世界的一个侧面,奠定了中国传统宗教鬼神世界的基本模式,其造神特征和对自然神祇的尊卑态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醒世姻缘传》作为晚明世情小说的典范之作,其中包括大量写梦、论梦之笔。这些梦几乎千篇一律都是鬼神托梦,融合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和道教的鬼神之说,带有浓厚的民间迷信色彩。详细分析这些梦现象的特点与功能,既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与世俗人情,又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者西周生的生活理念以及小说本身“醒世”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4.
《牡丹亭》悲剧主人公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殉情而死的曲折情感经历,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加以实施并蕴藉着关爱"至情",体认着浪漫主义特质的叙事表征。可以说,汤显祖以神奇笔触演绎的人鬼之恋、起死回生、神异梦幻的爱情故事不仅是对人生伤痛的一种自我安慰,更是对生命挚爱的某种执著求索,从而使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15.
从人类学视角观照《舍身崖》故事,可以发现它积淀着较为深远的历史内涵,故事中的“孝子”们的献身冲动和自戕而亡的叙事模式与远古时代部落农业祭祀大地母神和谷物母神活动中的“献牺”仪式相呼应。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人牺”意象逐渐被置换变形为孝子的“舍身”。  相似文献   

16.
联系壮族师巫语境探讨乡村仪式演剧,发现其融歌、舞、戏为一体的师公戏源于宗教祭祀,属于民间拜鬼神、谢天地,为族群酬神祈福禳灾,为生活求丰收保平安的乡村艺术,具备自身特有的组织习俗和演出习俗。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文化分析了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文章认为,从产生的途径来看委婉语可以概括为三类:(1)人名、部族或图腾的名系、那些令人敬畏的神祗和妖魔的名字以及指称一些可怕的自然现象的词语的代名词。(2)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基于本能的趋利避害的自我保护心理而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避讳的说法。(3)代替粗俗难听的事物的名称而采用文雅好听的说法。其语用功能有三:礼貌功能、文雅功能、掩饰功能。并指出委婉语的本质是体现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中的神异叙事,认为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其一,对以阴阳灾异、感生神话、谶纬之术等为基本形态的"政治神学"进行集中展示;其二,对神仙、方术以及人仙遇合传说进行不同程度地叙述;其三,对佛教神话或者反映佛教信仰文化的"人佛感通"灵验进行宗教演绎;其四,对各种神、民间鬼神以及人神交通之事进行重点记载。如此种种,既是周秦之际史传创作传统的历史延续,同时又吸收了中古造神运动的时代成果。其文化效应,在于参与并影响着我国早期叙事的文学建构。  相似文献   

19.
道教的性质     
道教的性质古今不同,不能据今以推古。古代道教具有"贵生"不鄙夷女性"的特色,它不拜鬼神、禁止杀生、不奉祭牲、不处理丧葬事宜,也不绝欲。它在发展中羼入了民间的巫俗方术,在对性的态度上也有"起于不禁欲,继而纵欲,再则禁欲,转而虚欲,且复以性交为修真之秘要"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曲解道教的性质与特质。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批评了"由少数民族风俗论道教"由巫术解释道教"或"倚仗田野调查方法和民俗学方法论道教"的方法论之误,也批评了某些学者对道教斋醮科仪的误解,从而提出了作者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