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0年代左翼革命小说有些作品描绘了作家想象革命后将来临的理想社会的图景.这些文本所展开的"革命乌托邦"的图景明显是以当时中共苏维埃政权所承诺建立的"苏维埃农村"为蓝本.它们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底,但更紧密地与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政治实践联系着,凝聚了共产党当时的革命政治纲领和革命规划.显示出为中共苏维埃政权张本的征象.在乌托邦精神已成为人类普遍稀缺资源的当代,"革命乌托邦"小说为众人设想美好生活的精神和想象乌托邦的能力仍有动人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3.
《革命乌托邦的终结——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考察了继20世纪20年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在现实中终结之后,它在理论上也逐渐终结了.20世纪20年代中叶以来,随着科学理性畸变为工具理性,资本主义在个人、社会、国家等方面全面异化,因此它导致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性和能动性日渐丧失.该书探究这种异化的原因,最后得出革命乌托邦终结的结论,并提出法治转向之路.行文思路清晰,论证逻辑严密.该书对于我们实现当前中国的法治转型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小波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一直是一个边缘化的作家,留学国外的经历、复杂的成长环境及其自身对西方小说的偏好,使他成为中国当代最富后现代色彩的作家之一。王小波的小说始终以一种反"乌托邦"精神姿态彰显着对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奴役的反抗,从而达到对各种时代的不同社会进行揭示和嘲讽,使小说呈现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参与了"文艺大众化"讨论、对"民族主义文学运动"的斗争和对"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判。在这一过程中,他展现了超越当时左翼文艺界的价值指向。同时,他的学理透视、论战智慧和精神选择也成就了一种同代人难以企及的生命风度。  相似文献   

6.
乡土小说的家园想象是乡土创作在乡土中国受到现代性侵染并进而反思现代性后,以人为中心,极力张扬人的价值,展现浓厚的人性道德情愫和自由精神的叙事格局。对这一叙事格局的探讨,不能离开现代性语境。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为对象,以对现代性语境的反思为背景,从社会文化及心理学角度对乡土小说创作与现代性问题进行联系性考察,挖掘出现代性进程中乡土作家们内在的精神矛盾和复杂的文化心理,揭示出乡土小说家园想象乃至乡土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娜 《枣庄师专学报》2009,26(6):107-109
由吉尔曼所创造的《她乡》是一部反映作者女儿国构想的女性乌托邦小说。它所体现的所倡导的平等、民主、环保、对个性的尊重和共同抚养小孩等观点尤其具有进步意义,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国当代重要小说家阿莉·史密斯的“季节四部曲”是脱欧文学的代表作。在“四部曲”中,史密斯构建了一种与莎士比亚四部传奇剧的对位叙事关系,并将其寓于“合—分—合”“破裂—重聚”“分离—重逢”“分散—集聚”的四种叙事结构中,以此指向空想、矛盾、希望、总体四种类型的乌托邦。通过这种互文叙事,史密斯既批判了因脱欧而来的分裂的“坏”英国,又用包含全球本地化向度的乌托邦想象去补偿实现统一的“好”英国。  相似文献   

9.
儒家话语的革命转述——“十七年”小说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小说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与革命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在外显的意识层面,儒家文化被视作封建思想的代表而遭到批判与疏离,但其核心话语价值均获得了立足革命意识形态的巧妙转述,并参与了特定时代社会价值的建构。对于"十七年"小说文化内涵复杂性的考察,进一步阐明了只有深入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逻辑,才能真正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0.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撒旦探戈》是一部复杂而充满多义性的小说,表现出了欺骗、欲望、覆灭等多重主题。文章从生命政治、隐喻及象征、小说叙事学等多个层面入手,全面阐释作为“反乌托邦小说”的《撒旦探戈》及其美学。研究认为:小说中骗与被骗呈现出的是作为“赤裸生命”的存在方式;“医生”既是“赤裸生命”之一又是小说的叙事者,具有双重功能;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为小说提供了丰富性。  相似文献   

11.
蒋光慈的革命小说,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革命理论否定了“五四”以来的个性主义思想革命,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革命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的先河。“寻找意义”的叙事结构,压迫与反抗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叙事模式和集体主义化的精神追求,共同演绎了现代革命的叙事逻辑。这在中国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无疑具有一种先锋性。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题材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由乡村进入城市这一流动群体的生存境遇和心路历程,而且他们的流动使得农民工题材小说深层触及了乡土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价值困惑,准确地把握了乡土中国的现代性脉动。身份意识和性遭遇成为作者创作农民工题材小说有效的切入点,此种想象方式又表明着故事被叙述的逻辑起点——基于"向城求生"的现代性焦虑。  相似文献   

13.
晚清的乌托邦小说在时间构形上通常表现为"将来过去时"、"将来完成时"和"将来进行时"等三种不同面相。小说文本对每种时间流程的具体安排和叙事操作往往取决于作家内心深层的时间想像和民族国家关怀。而晚清作家的乌托邦叙事因为无法祛除对过去和现在的焦虑以及对未来的超常要求,所以往往表现为一种"向后看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乡村小说,不再把社会政治当做影响乡村人物命运的唯一制约因素,无论是有过短暂下放经历的“知青作家”,还是乡村出生后来又栖居城市的作家,他们投向乡村的目光、对待乡村人物的感情和态度,以及关于乡村过去和未来的理解和想象,都远比新时期之初要更为复杂而深沉、迷茫而沉重.这些小说的情节、画面和格调,给高歌猛进的80年代思想文化主流抹上了一层乡村底色,显示出文学面对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5.
欲望话语是“新生代”小说的核心主题。其间必然涉及到内心乌托邦的崩溃 ,而又随之带来了人文价值的丧失。在对此进行充分呈现的基础上 ,既看到它的负面效应 ,又不能以一种道德的姿态而对其完全否定。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赛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犀利批判的同时,提出了“乌托邦”的若干思想。他认为,乌托邦不是传统意义上不切实际的空想,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可能性”对它进行分类和修正。他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乌托邦”理论,即“现代乌托邦革命”的理论。令人遗憾的是,他构建的新“乌托邦”,由于和客观现实相剥离,过分强调“意识革命”,因而其整个理论路径也难逃空想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的《美丽新世界》,对极权主义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讽刺。致力于维护极权主义的权力机制运作于阶级、种族和性别之中,并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使人在习焉不察之中屈从于权力机制,从而造成人性的缺失。通过对权力运作方式的分析,指出反对极权主义、唤醒人性关怀是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张慧敏的《想象与叙事》,从童话、史诗、寓言入手,力图阐明想象在叙事中的枢纽功效。作者重温了诗比历史更哲学这一古老命题,探讨了中国人缺少终极关怀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小说创作的寓言化转向,其着眼点始终落实于超越当下的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抗战爆发后,大批左翼知识分子奔赴延安,造就了战时延安文艺的繁荣,涌现出鲁艺文抗等多个文化团体。由于都市惯性,这些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文人还保留着某些个人化的生活方式和话语模式。不过在延安的话语环境中,尤其是在整风运动之后,这些以鲁艺作家群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主动接受了延安精神对他们的塑造,融入集体话语模式的合唱中。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在上海产生的革命文化,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政治民主、人民自由而铸就的先锋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共产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新型的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和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终极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而中国革命也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才能取得彻底胜利,才能避免外在的物质追求转换为摧残、奴役人的自由困境。在组织各项革命活动和建构革命文化的过程中,上海共产党人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以便追求和达成一个真、善、美的理想世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使得这种想象、理想和理念逐渐落到实处,不但建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目标,还构建了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运动得以开展的政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