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屠鲁英  司敬国 《科技信息》2007,(18):204-204,71
《牛虻》是一部充满强烈情感冲突和震撼力的悲剧小说。本文集中围绕主人公牛虻与蒙太里尼、与琼玛之间的感情纠葛,揭示了隐藏在人伦冲突背后的无可逃脱的人性的两难,正是这绝望的两难构成了小说持久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的阿富汗男孩成长的故事,建构出一条心理救赎的策略,以治疗病态的阿富汗社会和在极端宗教理念压抑下扭曲的人性。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以及对阿富汗和美国两个截然不同社会的描写折射出人性的本质。小说通过阿米尔的救赎告诫人们要勇于面对自己人性中的缺点,以免受到心灵的鞭挞、愧疚、恐惧和折磨。小说中的风筝象征着友情、亲情、正义、善良、诚实以及勇敢、睿智等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对风筝的追寻亦即对美好人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3.
与语言交流相比,非言语交流形式的描写更能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感受,使人物之间的关系更逼真,更有感染力。在小说《牛虻》中,作运用多种形式的非言语交流如人物的表情、眼神、声音、手和身体的动作、衣着打扮和随身物品、生活环境等,深入细致地刻画出小说中的牛虻(亚瑟)、琼玛、蒙太尼是主教等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暗示了他们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正是作恰如其分地运用了非言语交流的形式,才使得小说《牛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研究非言语交流形式,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而且能提高我们鉴赏学作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1895年,由著名爱尔兰作家伏尼契完成的小说《牛虻》,以意大利独立革命时期的故事为核心内容,主要讲述了牛虻如何从一位普通的神学院学生转变成为一个对宗教充满仇恨的革命家与讽刺家。自该部作品出版以来,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并被中国学生称为意大利革命小说行列的经典之作,因此,翻译学家以《牛虻》语言特点为出发点,致力于通过翻译展现意大利革命故事的本质与魅力,然而,随着社会背景的改变,译者对《牛虻》的译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改,以便使其与赞助人、诗学、意识形态等息息相关。为深入了解《牛虻》的翻译特点与精髓,该研究首先介绍了《牛虻》的翻译背景,进而概括现阶段《牛虻》如何成为翻译领域内树立的经典,同时,在此研究基础上,该研究概括总结了笔者对《牛虻》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刘志明 《科技信息》2008,(14):146-146
作为先锋小说代表作的《米》,其令人震撼的特色之一就是在阔大的历史空间中发掘了人性的细微之处。其中对织云人生的揭示,更多体现为美好人性逐步走向深渊的悲剧。在这方面,小说中不论是人物本身的性格逻辑、生活逻辑还是文本逻辑,都内在地影响或规定着织云人生悲剧的确定指向,有着无可辩驳的艺术真实性,使织云成为极端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不具备极端特点而富现实生活气息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6.
乌利茨卡娅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她的小说数次获得文学大奖。本文分析了她的小说《您忠实的舒里克》中的几个典型女性形象,探讨了当今俄罗斯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以及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7.
在对人性进行解剖方面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作品是令人惊颤的。戈尔丁对人性恶的揭示源于他对二战的反思 ,《平琪尔·马丁》这部小说是戈尔丁剖析人性恶的力作。通过该小说 ,戈尔丁展示了小说主人公马丁以自我为中心 ,贪婪自私的本能和心理。小说一方面逼真地描述了马丁在孤礁上顽强求生的过程 ,一方面用一系列倒叙为读者提供背景资料 ,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戈尔丁对人性的见解既有精辟之处 ,又有片面性 ,但对我们深刻认识人性 ,深刻认识人自身仍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8.
沈从与劳伦斯是两位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名作家,在以人性为基石营造理想人生形式的小说意义世界方面却有着一致性,不过因其各自身处的化背景的不同,一致性中又有不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作为反观人性弱点的一面独特镜子,常写常新。沈石溪对狼形象的刻画是情有独钟的,在他的小说中,公狼形象猥琐化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外形鄙陋、虚情假意、急功近利、心理阴暗等几种形式表现。这是为了以"狼"为人之镜,并试图以"女人是男人的镜子",来实现培养更健全更饱满的人性理想。  相似文献   

10.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以《北极村童话》为代表的早期小说基本属于故乡题材小说,从90年代初开始,迟子建的小说题材日趋扩大,由从前单纯描写故乡风情逐渐转向关注都市社会,风格也由单纯明净趋向浑厚成熟;题材的扩大没有改变迟子建的文学理想,在小说中建构温情与爱意的家园是她对理想的执着坚守;迟子建的小说包含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她笔下人物浓郁的忏悔意识体现了最丰富、最真实的人性。  相似文献   

12.
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呈现出优劣.正是有了社会,人性才有善恶之分.人性善恶论是伦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要正视人性弱点,善待人性,给予人性正常自然的发展空间,使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虚构性是其成为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考察古代的叙事作品是否是小说或者是否具有小说性,一个重要的标准便是该叙事作品是虚构的还是写实的。但是,同样是虚构,都会因为虚构时心态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虚构点。当人类还不能完全从童年时期的心态中走出来时,对外界的强烈好奇和莫明恐惧会在叙事作品中以虚构神奇的状态体现出来。因此,早期的虚构或者记述神仙鬼怪,或者讲述帝王将相的超凡之举,即使少部分写凡人生活,也充满了神异之处。这些虚构无疑反映着人类早年对于自我、外界等客体的心态特征:一是感觉到外界是神奇…  相似文献   

14.
黄碧云在其小说创作中大谈人性,强烈暴露出人性中最深层黑暗的一面。如此钟情于对人性黑暗面的剖析和鞭笞,正缘自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曾姝 《科技信息》2009,(11):171-171
井上靖是在中国最有影响的日本作家之一。他写了很多有关中国历史题材的小说。《天平之甍》就是其中很有影响力的一部。本文以《天平之甍》的故事情节为基础,对这部小说的特点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这部小说有关人性描写,人生无常观,及人生希望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黄碧云在其小说创作中大谈人性, 强烈暴露出人性中最深层黑暗的一面.如此钟情于对人性黑暗面的剖析和鞭笞, 正缘自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在新写实小说中,方方的小说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她众多风格和题材各异的作品中,《桃花灿烂》唤起了读者的强烈审美意向。在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的性格的形成、人生际遇抉择与生存环境的相克相生,人性弱点与理想张扬的纠缠不清,现代男女对爱情的执著与追求,也看到了这人世间那无法解脱的爱情以及对女性自我人格的关注。作者的冷峻笔法延续了她一贯的行文风格,同时,冷峻中又处处点缀著理想美好的情素。正视爱情幻灭的悲剧,也享受着过程的美妙与精彩。  相似文献   

18.
艾伟是一个擅长小说写作的新锐作家。在日益喧嚣浮躁的时代里,艾伟的小说却在不断演绎人性深处的奥秘,并因此而获得一种可贵的精神的厚度,他善于将人物置于非常情境中去看取人性的变化,原罪与救赎是他的小说在向人性深处掘进时一个不断被言说的母题。  相似文献   

19.
《蝇王》中"性本恶"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最著名最有争议的一部小说。认为其证实了人性邪恶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苔丝》这部小说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好评。本文从三个方面挖掘了其艺术内容:作者的神秘主义论调和悲观思想的折射,人性弱点的暴露,对宗教和世俗虚伪性的鞭挞。但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名著,其思想艺术远不至于此,有待不断的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