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流变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固含量约45%的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用旋转粘度计测定了该体系的流变性能,探讨了阴离子乳化剂含量从0.2%增加到1.0%时,体系流变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为剪切稀化的假塑性流体,遵循幂律定律。幂律指数在0.47-0.74的范围。当阴离子乳化剂合量大于或等于0.8%以后,聚丙烯酸酯核-壳液的流变性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概述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方法。特别对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共聚法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原料,合成一种具备核壳结构的聚合物乳液,在此基础上,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和己二酸二酰肼(ADH)为交联体系,合成得到一种自交联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产物的FT-IR,TEM,DSC测试表明该体系发生了交联反应且乳液胶乳粒子具有核壳结构;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当DAAM和ADH的质量比为1时,聚合物乳液涂膜的拉伸强度可达6.92 MPa,比交联前提高了57.99%;接触角测试得出交联改性后的聚合物具有较低的接触角,提高了聚合物对粉尘颗粒的润湿性,解释了该聚合物与粉尘颗粒的作用机制。合成的自交联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作为可剥离型去污剂在表面放射性去污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多官能度丙烯酸酯单体、丙烯酸正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叔碳酸乙烯酯(VV10)为共聚单体,采用预乳化及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双重交联聚丙烯酸酯乳液。作为对比,合成了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己二酸二酰肼(ADH)单交联型聚丙烯酸酯乳液。对2种乳液的粒径大小及分布,两种乳胶膜的耐水性能、力学性能、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及涂膜的光泽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DO5-PETA)和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改性的双重交联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相比于单交联型具有更小的粒径及更窄的粒径分布;此外,双重交联的聚丙烯酸酯乳胶膜的耐水性、力学性能、光泽度有明显提高,应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近年来织物涂层用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发展概况,特别是在核-壳结构、互穿聚合物网络、自交联、粒子超微化方面的新进展,并对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纤维素醚稳定的聚丙烯酸酯乳液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羟乙基纤维素为主要稳定剂制备了聚丙烯酸酯乳液,通过TEM观察乳液乳胶粒的形态,并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接枝共聚物的结构,探讨了乳液的电解质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稀释稳定性以及乳胶膜的吸水和力学性能,并与采用低相对分子质量乳化剂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相应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羟乙基纤维素为主要稳定剂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具有空间稳定结构,其电解质稳定性大大优于采用低相对分子质量乳化剂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液,乳胶膜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也分别由14.6MPa和462.3%提高到17.1MPa和524.6%.  相似文献   

7.
通过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及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的乳液共聚合,合成了含有活性酮基的聚丙烯酸酯乳液,通过乳液与交联剂己二酸二酰肼的室温固化反应,制备了系列涂层材料,研究了官能团配比对涂层的凝胶含量、力学性能及耐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改性聚丙烯酸乳液织物防水剂的配方设计,合成工艺。通过性能对比实验,表明在乳液共聚时加1%N-羟甲基丙烯酰胺,可提高树脂的防水性能及与织物的粘结力;加入改性剂,则可明显提高树脂的防水性能。  相似文献   

9.
氟乳液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方法与胶膜性能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提高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 ,采用共混和原位乳液聚合两种方法制备了氟乳液改性的聚丙烯酸酯乳液。探讨了引发剂加入方式 ,乳化剂种类 ,氟乳液含量对反应体系的稳定性 ,单体转化率以及胶膜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测定并对比了改性后两种胶膜的吸水率和涂膜硬度。结果表明 :共混改性乳液当氟乳液质量分数较大时 ,胶膜的耐水性和硬度有明显的提高 ,而用原位乳液聚合法改性在氟乳液加入量很少的情况下胶膜的性能就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用硅溶胶、丙烯酸酯类单体,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配以适当的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成了高SiO2含量硅溶胶-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系统的研究了温度、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单体SiO2质量比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75℃为最佳反应温度;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最佳乳化剂;当SDS质量分数为0.45%~0.7%、单体SiO2质量比为3时,可制得SiO2质量分数为10%的复合乳液,且乳液的稳定性达到使用要求,此法制得的复合乳液的涂膜水白性较共混改性乳液(硅溶胶和纯丙乳液)和纯丙乳液的涂膜有显著的提高;TEM图片显示,复合乳液中,硅溶胶粒子是以纳米SiO2粒子存在的,且在复合乳液中比在共混改性乳液(硅溶胶和纯丙乳液)中分散的更均匀。  相似文献   

11.
挛缩膝关节髌韧带应力松弛及蠕变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兔挛缩膝关节髌韧带的应力松弛和蠕变特性。通过将兔膝关节伸直位制动6周,复制伸直型挛缩膝关节动物模型,然后分别在37℃、42℃的条件下,对正常组和制动组髌韧带行应力松弛和蠕变试验。正常组和制动组髌韧带均表现出较明显的应力松弛和蠕变现象;无论是正常组还是制动组,37℃与42℃之间髌韧带的最大应力松弛率和最大蠕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制动组42℃髌韧带的最大蠕变率较正常组42℃有显著性增加(P<0.01)。1.髌韧带的这种应力松弛和蠕变特性从机制上解释了牵引、夹板等疗法在挛缩关节康复治疗中的有效性;2.37℃和42℃的温差对髌韧带的最大应力松弛率和最大蠕变率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将表述有机玻璃中低变率下应力-应变行为的非线性本构理论,扩展扩用到应力松弛状态,给出了应力松弛状态的本构方程。对-20 ̄+60℃五个不同温度和应变量为3% ̄20%范围内的实验结果进行理论验证,吻合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3.
核—壳结构水性丙烯酸—聚氨酯微乳液膜表面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对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丙烯酸-聚氨酯微乳液(AC-PU),包括非交联型和两种核-壳交联型的膜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XPS元素组成测定和电子计算机自动拟合分峰技术对谱峰的数学处理以及不同膜的上下表面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纯PU乳液膜的表面软段含量多于内层,非交联型AC-PU乳液膜的表面为富PU相,而交联型AC-PU乳液膜较为均一,研究还表明XPS及其价带谱可用来表征核与壳  相似文献   

14.
把主体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客体偶氮化合物,用溶胶-凝胶法制成溶胶,旋涂成膜,测量了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厚度。用电晕极化的方法对薄膜进行极化,然后实时监测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厚度下薄膜的二次谐波产生(SHG)强度随时间退极化的特性。利用双指数函数拟合其驰豫曲线,结果表明,对于厚度相同的偶氮薄膜,随温度的升高其平均驰豫时间变短;而相同温度下不同厚度的薄膜,平均弛豫时间随厚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研究去应力退火温度、热强压及喷丸处理对黄铜(H68)和锡磷青铜(QSn615-0.1)片材应力松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较高应力松弛稳定性的最佳去应力退火温度:H68为250℃、1h;QSn6.5-0.1为220℃,1h。铜合金应力松弛动力学曲线可用σ~*=[K'ln(t+a_0)+C]~(-n)方程描述,它比Li方程更具代表性和适用性。两种铜合金经120℃、1h热强压处理后,材料内部组织和性能进一步均匀化,因而具有较好的应力松弛稳定性,此时,应力松弛曲线用对数方程:σ=alnt+b描述则更简单。喷丸处理亦能改善铜合金的应力松弛性能。  相似文献   

16.
We solved the problem of obtaining conclusions to the procss involved a continuously concentration changing in the emulsion by determination volume rate. Vt/V. which give a direct insight easily. The explana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was given. The shelf-life of emulsion was obtained.  相似文献   

17.
对马氏体时效不锈钢片簧的几种抗应力松弛处理(时效、热强弯及电强弯等)工艺进行研究,测绘了不同温度下片簧应力松弛动力学曲线,拟合了这些曲线的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该钢片簧的应力松弛动力学曲线符合著名的Li方程。利用这些方程外推了长时间的应力松弛值,预测了片簧松弛失效寿命。片簧经200℃,0.5h热强弯处理后能获得最佳的抗应力松弛性能,皇冠尾翼片簧约束下储存10年后,其挠度损失率小于5%,完全满足设计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点显式定常逐次超松弛法和块隐式定常线松弛法为基础,分析了10种不同特性的三维油藏模式中变时空最佳点松弛法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讨论了IR法测量T_1的原理,介绍了一些重要参数设置的原则,给出了VD表的编制方法,设计了一个在AC80FTNMR谱仪上的测量T_1的自动程序,做出了测定醋酸和重水的T_1值的拟合曲线和谱图,并求出了它们的T_1值。最后对测量中的几个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地下原油的成分复杂,粘度变化范围很大,具有很宽的核磁共振(NMR)弛豫分布特性。研究原油的NMR弛豫特性随原油粘度、NMR仪器测量频率以及测量回波间隔(TE)等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对利用NMR测井资料准确识别和评价油水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两种工作频率(2MHz和23MHz)的NMR谱分析仪器测量了不同粘度原油样品的NMR弛豫时间。结果表明:轻质油的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近似相等,且在双对数坐标系下与原油粘度、粘度/温度的比值成反比关系;稠油的T1大于T2,其T1/T2比值随测量频率、粘度/温度比值的增加而增大;仪器测量频率对轻质油弛豫影响很小,而对稠油的弛豫影响较大;随测量回波间隔的增加,稠油的视横向弛豫时间增大,且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