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科技哲学的层次进行了分析,指出科技哲学可以分为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两大类,论述了层次与类型在科技哲学中实现的重合。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技术教育",作为专业型教育硕士培养专业,是为科学与技术教育领域培养高一级从事科学与技术教育工作和研究的实践型人才.而课程设置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特征分析,对科学性质、技术性质分析和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内涵分析,得出此专业的理论基础学科、策略与方法基础学科和职业要求学科,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应积极构建适应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基于大类培养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和机制。探索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管理办法和实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出发,参考一流院校的办学思路和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在质量为前提、为生命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以高起点、富有开拓创新的教学计划和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为目标,提出并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许晴 《科技资讯》2013,(36):184-18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工作,我国教育事业也非常重视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专门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门为社会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人才。但就国内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及发展情况而,还存在着些不足,如何才能对这些不足进行改进,实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全面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计算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更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然而由于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教育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阶段出现很多问题阻碍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多存在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解不深刻,无法把握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而也就无法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导致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较弱。学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目的性不强,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还存在思想传统、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意识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化地将一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出现计算机培养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不够具体、合理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一系列探究,以期促进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验教学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从改革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变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和改进实验教学平台等几个方面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以井冈山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为例,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的要求,作者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培养质量等方面着手,探索了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新措施.经过多年的特色专业建设,本校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
<正>攀枝花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四川省首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本专业针对四川及西部地区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备优良的科学素养、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具有良好的人文和职业素养。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  相似文献   

10.
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些年来国内外高校采取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当前国内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多为公办学校,因招生方式相对自由加上大类招生需要较为雄厚的师资基础民办高校很少采用大类招生模式。民办高校多数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实行大类招生模式也是民办高校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该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大类分流现状的分析,研究民办高校工商管理大类分流运行的实践情况,分析民办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依托于我校浓郁的行业特色,阐明了机械本科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必要性,对应用型本科机械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技术是分属于不同层次的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科学研究所采用的数理和实验方法为其特征标志。技术教育应建立在学术教育的基础之上,培养科学精神为其重要内容。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重在坚持真理的客观存在性、反对迷信;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从而确立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3.
王丽铭 《华东科技》2022,(5):140-142
近年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迅猛发展。为将课程思政融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专业课中,本文从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认识、师资队伍的培养、将课程思政融入培养方案的修订、教材改革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目前,培养应用型、综合型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新目标.通过改革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多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实践训练和课程考核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提出了适应本专业的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搭建了一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并通过对近四年本专业学生的参赛获奖、创新项目、专业实习和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说,课程设计法已经成为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科学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科学新课程改革中凸现了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技术课程尚缺专业教师.科学教师的技术素养也较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中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分析了大学教师教育如何培养具有良好技术素养的中学科学师资,怎样让师范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关注技术思想和方法,如何培养技术意识与技术能力,如何养成技术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被我国高校所采用。对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工商管理类大类招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调研发现,目前专业分流过程中存在学生专业认同感不高、分流依据不尽科学、专业导论教育不充分等问题。因此,需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流依据,加强专业导论模块化、阶段化建设,以促进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分流及教育教学模式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7.
王海  张颖  王志红  隋燕 《实验室科学》2015,(1):139-141,14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教学实践与经验,从精心组织教学环节、完善考核机制、合理安排开课时间等方面,对课程提出教学改革建议,以达到紧密配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方向,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目的。  相似文献   

18.
林锋杰 《广东科技》2012,21(2):12-13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人类求善。追寻真善美,发掘看得见的科学与看不见的艺术。把握科学家缜密的逻辑性、艺术家的灵巧和想象力,科学和美学的联姻预示着新文化复兴时代。培养科学实证的精神、艺术浪漫的情怀,技术与艺术的互访带来不一般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兴起很快,但是缺乏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文章首先提出大数据的特征决定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跨学科的,主体是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元素。界定了大数据工程教育的三个培养层次:数据分析员、大数据工程师、大数据科学家,研究了它们的角色与技能要求。其次对培养大数据科学家,详细讨论了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融合的课程设置及内容,最后提出了突出前沿的数据建模和多种先进的商业软件分析技术,提供一个独特的数据科学、商业和信息系统混合的学习情境的教学原则。提出大数据工程教育中把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融合,要专注于四项关键技能,要重点培养具有深度定量技能的统计学教师,要建设高度协作的、跨职能的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20.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该文结合笔者学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系统地梳理了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并从培养体系、模块课程、实践教学与质量保证4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以期给我国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一点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