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对内蒙古蒿属6个沙生地理替代种以及同属龙蒿组的龙蒿(A.dracunculus)和猪毛蒿(A.scoparia)的ITS序列进行分析,以大籽蒿(A.sieversiana)作为外类群.结果表明,这6个替代种以及猪毛蒿的ITS序列有着高度的一致性:ITSI序列为251bp,GC含量为53.78%或54.18%,只有2个变异位点.ITS2序列为218~221bp,GC含量为56.42%~58.26%,有16个变异位点.种间同源性高达98.5%~99.7%,与龙蒿的同源性为91.3%~92.1%,与外类群为88.5%~89.4%.反映出ITS序列在替代种间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2.
HPLC测定藏药君扎排毒养颜胶囊中大黄素、大黄酚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藏药君扎排毒养颜胶囊中大黄素、大黄酚含量的方法。方法 用C18ODS柱,以甲醇-0.1%磷酸溶液(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mm。结果 平均回收率大黄素99.07%(RSD=1.16%,n=4);大黄酚99.26%(RSD=1.23%,n=4)。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3.
将拟南芥基因组全序列,按内含子、外显子及基因间序列区分为三类.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21种三联体的概率,作为信号参数,并以这些参数分别构建内含子、外显子和基因间序列的离散源,计算了离散量.某区间上任意一段序列的类型是由其离散量D(X)与同一区间上的三个标准离散量D(Xe)、D(Xi)和D(Xs)之间的离散增量的最小值决定的.由此实现了用离散量对三种核苷酸序列类型的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标准集准确率达到84.26%,检验集达到84.64%.  相似文献   

4.
采用克隆测序的方法,测定8种蜘蛛抱蛋属植物的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加上1种从GenBank查得的ITS序列,经对位排列后有218个位点是变化的,其中91个位点对于简约分析是有效的信息位点.序列GC的含量相对较高,GC的含量在66.1%~75.4%之间,使得蜘蛛抱蛋属植物的ITS区序列的测定存在一定困难.对于蜘蛛抱蛋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ITS区是一段很有价值的DNA片段。  相似文献   

5.
河套蜜瓜ACC氧化酶基因cDNA部分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河套蜜瓜(Cucumis melo L.ev Hetao)成熟果实为材料,用硫氰酸胍法提取总RNA,以oligo(dT)15为引物,反转录合成cDNA,利用一对甜瓜ACC氧化酶(1-aminocyclopropane-1-earboxylate oxidase,ACO)基因cDNA的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获得了预期大小的cDNA片段.将此片段克隆于pUCl9质粒中,进行DNA序列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为545bp,编码甜瓜ACO的第126至第306个氨基酸.该河套蜜瓜ACO基因cDNA序列与Andes甜瓜、Cantaloup charentais甜瓜和哈密瓜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其核苷酸序列与Andes甜瓜的同源性为99.4%;与Cantaloup charentais甜瓜和哈密瓜的同源性均为99.6%。与其对应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4%.  相似文献   

6.
测定并比较分析了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多斑按蚊、威氏按蚊、伪威氏按蚊、达罗毗按蚊及塞沃按蚊)mtDNA—CO Ⅱ的基因序列,并依据该分子特征构建了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的COⅡ基因序列长度均为684bp,GC含量范围为24.85%-26.02%;其中多斑按蚊、威氏按蚊和达罗毗按蚊种内差异极小,为0.15%-0.58%;而种间序列差弄较大,为3.66%-9.63%.以中华按蚊为外群,分析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威氏按蚊和达罗毗按蚊亲缘关系最近,伪威氏按蚊与其它4种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7.
以(S)-Pro1ine为原料三步合成(S)-N-(2-氨基苯基)四氢吡咯-2甲酰胺1,总产率64.25%.并用于催化直接不对称Aldol反应,产率65%~84%,ee值26.5%~40.7%.  相似文献   

8.
GC-MS-DC联用法研究山薄荷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C-MS-DC联用法研究了山薄荷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出65个峰,鉴定出56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香荆芥酚(34.26%)、百里香酚(16.00%)、(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4.82%)、角鲨烯(4.36%)、7,10,13-十六碳三烯酸甲酯(3.46%)、N-丁吡咯(3.29%)、(Z,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1.96%)、α-萜品醇(1.96%)、十六酸甲酯(1.9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66%)、罗勒烯(1.13%)等.  相似文献   

9.
大口胭脂鱼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得到了大口胭脂鱼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序列,经过对比分析,其序列全长为920bp,碱基含量分别为:胸腺嘧啶(T)29.8%,胞嘧啶(C)21.6%,腺嘌吟(A)32.4%,鸟嘌呤(G)16.2%,与其它鲤科鱼类相比,胸腺嘧啶含量略低,鸟嘌呤含量略高,其它则相似,成功地识别了终止序列区(nt,1-235处)、中央守区(nt236-566处)和保守序列区(nt.567-920)处,并找到了终止相关的序列ETAS以及保守D(CSB-D)和保守序列1、2、3(CSB1,CSB2,CSB3),这以中以为将来进行大口胭脂鱼的种群分化研究和资源保护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红景天叶多糖的微波提取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运用微波技术用水提醇沉淀法提取红景天叶多糖,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测得红景天叶中多糖含量为3.01%,平均回收率为98.68%,RSD=1.26%(n=3),并且反应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1.
檀香是世界上最贵的木本植物,在中国目前已有1000多亩檀香人工林,每年产生大量的檀香叶,但这些树叶均被遗弃而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Py-GC/MS研究檀香叶抽提物高品位资源化利用的前景。Py-GC/MS分析结果表明:檀香叶苯/醇抽提物成分主要有16-三十烷酮 (8.69%)、1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8.49%)、十六酸 (5.38%)、吡嗪 (4.01%)、环辛二十四烷 (3.89%)、苯酚(3.19%)等118种化合物。檀香叶丙酮抽提物成分主要有3-3-羽扇酮(39.35%)、蒲公英甾醇 (7.60%)、β-谷甾醇(5.38%)、蒲公英萜醇(3.42%)、乙醛(2.37%)、(5α)- 雄甾-6-酮(2.36%)等48种化合物。因此,檀香叶抽提物富含名贵生物医药成分和名贵香料,副产物不仅可用于高档化妆品和护肤品,而且又可用于生物能源。  相似文献   

12.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了可可茶茶花和可可乌龙茶的挥发油成分,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比可可茶茶花和乌龙茶挥发油成分的异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中大根香叶烯D(53.97%)、α-金合欢烯(16.07%)、沉香螺醇(3.96%)、十三-2-炔-环丙酯(3.30%)、δ-杜松烯(3.22%)、β-荜澄茄油烯(1.96%)、异香橙烯(1.73%)、1,5-二甲基-8-(1-甲基)乙烯基-1,5-环癸二烯(1.61%)、古巴烯(1.55%)9种物质的含量较高,其中七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0.11%。顶空固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乌龙茶挥发油成分中反-橙花叔醇(29.1%)、己酸叶醇酯(22.56%)、4-乙酰基-3-乙烯酸乙酯(10.21%)、芳樟醇(6.17%)、紫苏烯(5.97%)、α-金合欢烯(3.54%)、反-叶绿醇(2.11%)、己酸己酯(1.87%)、(3Z)-3-辛酸丁酯(1.74%)9种物质含量最高,其中3种醇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7.38%,4种酯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6.38%,2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9.51%。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以烃类化合物和醇类居多,可可乌龙茶挥发油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酯类,正是这三类化合物使得可可乌龙茶具有花香的气味。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新鲜山黄皮叶及果皮挥发性成分。山黄皮果皮挥发性主要成分及其含量为:肉豆蔻醚[BF](61.02%)、β-月桂烯(23.46%)、异松油烯(6.29%)、β 细辛脑(1.49%)、(E,E,E)-3,7,11,15-四甲基-1,3,6,10,14-十六五烯(1.43%)、β-红没药烯(1.27%)、3-蒈烯(0.75%)、顺-桃金娘烷醇(0.59%)。山黄皮叶挥发性主要成分及其含量为:肉豆蔻(47.52%)、异松油烯(23.83%)、3 蒈烯(5.95%)、β 红没药烯(4.74%)、(+)-4-蒈烯(3.12%)、β-月桂烯(2.72%)、对薄荷-8-烯(1.47%)、D-柠檬烯(1.45%)、水芹烯(1.22%)和β-细辛脑(1.04%)。  相似文献   

14.
鸡屎藤鲜品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鸡屎藤鲜品的挥发油,所得到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并分析鉴定其成分及相对含量,共鉴定出27个化合物,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性成分总冷面积的99.98%,鸡屎藤鲜品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乙酸(31.14%)、2—甲基—2—丁烯—1—醇(3.32%)、糠醛(7.49%)、3—吱喃甲醇(6.10%)、3—甲硫基丙醛(0.61%)、氧化芳樟醇(8.54%)、反式氧化芳樟醇(10.37%)、芳樟醇(3.93%)、异佛尔酮(1.90%)、5—甲基—6,7—二氢—5(H)—环戊并吡嗪(0.72%)、环氧里哪醇(1.00%)、异冰片(6.35%)、β—葑醇(7.30%)等.  相似文献   

15.
采用混合溶剂萃取法从新鲜尾巨桉木材中提取低分子量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联机分析技术,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共分离出42个峰,并从中鉴定出30个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87.88%。主要成分为1,2-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17.53%)、1,2-邻苯二甲酸双(2-甲丙基)酯(cas)(8.48%)、二丁基酞酸盐(8.12%)、丁二酸-甲基-双(1-甲丙基)酯(7.02%)、乙二酸双(2-甲丙基)酯(cas)(6.89%)、2,6,10,15,19,23-六甲基-鲨烯(4.53%)、十六酸乙酯(cas)(3.77%)、2-异丙基-1-甲烷基萘(2.97%)、二十六烷(2.63%)、己二酸双(2-乙己基)酯(1.98%)、二十八烷(1.93%)、鹿尾草碱(1.90%)等。  相似文献   

16.
尾巨桉新旧木片苯/醇抽提物的Py-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尾巨桉木材抽提物不仅消耗大量的制浆漂白液及助剂,而且加重废水对环境的污染,还造成巨大的抽提物天然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Py-GC/MS研究尾巨桉新旧木片抽提物高品位资源化利用的前景。结果表明:尾巨桉新鲜木片苯/醇抽提物的成分为1,2,3,4,4a,9,10,10a-八氢-1,4a-二甲基-7-(1-甲乙叉)-1-菲酸甲酯(19.49%)、3,7-二羟基-9-甲氧基-1-甲基-6H-二苯并[B,D]吡喃-6-酮(5.01%)、1,2,3,4,4a,9,10,10a-八氢-1,4a-二甲基-7-(1-甲乙叉)-1-菲酸(4.47%)、麦角甾-4,6,22-三烯-3β-醇(4.07%)、2,6-二甲氧基-苯酚(3.94%)、十六酸(2.96%)、乙酸(2.86%)、1-(3-甲氧基苯基)-乙酮(2.83%)、2-甲氧基-苯酚(2.47%)、日尔曼醇(2.00%)等145种物质;陈旧木片苯/醇抽提物的成分为麦角甾-4,6,22-三烯-3β-醇(23.33%)、马钱子碱(9.61%)、(5β)-胆固醇-8(14)-烯-24-醇(6.86%)、油酸(6.14%)、2-甲基-苯酚(5.63%)、1-巯基-2-十七烷酮(4.06%)、2,4-二苄基-5,8-二甲氧基-6-甲基-1-萘酚(3.86%)、十六酸(3.65%)、β-谷甾醇(3.12%)、4-氯-2-氟苯胺(2.29%)、(3β,4α,5α.)- 4,14-二甲基-9,19-环麦角甾-24(28)-烯-3-醇(2.19%)、17-氯-7-十七烯(2.09%)等55种化合物。因此,尾巨桉新旧木片苯/醇抽提物可用于生物能源、生物医药、化妆品、护肤品及香料等。  相似文献   

17.
2003年4月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野生、散养和杂配三种类型的丹顶鹤求偶期和孵化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丹顶鹤在求偶期和孵化期的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主要行为(>5%)所占频率为:求偶期野生丹顶鹤觅食50.97%、警戒27.47%、游走8.57%、筑巢5.61%,散养丹顶鹤觅食47%、警戒23.18%、静栖5.75%、游走14.69%、理羽8.4%;孵化期野生丹顶鹤孵化49.86%、觅食29.50%、警戒16.81%,散养丹顶鹤孵化48.67%、觅食31.53%、警戒13.79%,杂配丹顶鹤孵化46.8%、觅食27.24%、警戒20.61%.求偶期野生丹顶鹤的觅食行为和警戒行为均高于散养鹤,但游走行为较散养鹤低.杂配丹顶鹤的警戒性最强,其次是野生丹顶鹤,散养丹顶鹤的警戒性最差.散养丹顶鹤最早进入孵化期,杂配鹤开始孵化时间和野生鹤类似.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临床症状。检索2003年2月至2004年2月有关SA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临床症状研究的论文,汇合成大样本资料,借助于RevMan4.2分析软件对这些资料进行二次分析,以探讨该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临床症状变化。患者WBC增多和WBC降低两组计数资料比较差异显著(Z=2.85,P=0.00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SARS患者的临床症状按发生的百分率排序如下:发热为99.6%,畏寒为62.3%,头痛为61.9%,咳为59.5%,肌痛/关节痛为53.5%,腹为44.4%,咳痰为29.4%,咽喉痛为26.9%,流为23.7%,气促为11.7%,胸闷为10.0%。分析结果表明,SA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变化情况和临床症状基本上与卫生部“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相符合,但流涕与畏寒症状出现的频率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桑叶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永红 《广西科学》2004,11(2):116-117,120
用正己烷提取桑叶中的脂肪酸,经皂化、酯交换法处理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和鉴定脂肪酸的化学成分。结果是,共分离出24种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9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93.18%。桑叶中脂肪酸的成分以棕榈酸(26.87%)、亚麻酸(22.99%)、亚油酸(13.40%)、硬脂酸(6.99%)、油酸(3.17%)、花生酸(3.43%)、棕榈油酸(3.05%)、山萮酸(2.93%)、蜡酸(1.63%)等为主。  相似文献   

2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萃取荜茇果穗挥发性成分,并用GC-MS进行分析.3种萃取纤维头共萃取出49个成分,鉴定出42个成分.使用DVB/CAR/PDMS萃取纤维头时共检测出36种成分,解析鉴定出占总成分99.834%的35种成分,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17.933%)、β-毕澄茄油烯(15.892%)、十五烷(8.285%)、β-芹子烯(6.673%)和β-反式罗勒烯(6.166%)等;使用CW/DVB萃取纤维头时共检出40种成分,解析鉴定出占总成分99.622%的36种成分,主要成分为β-毕澄茄油烯(26.241%)、β-石竹烯(19.650%)、十五烷(8.523%)、β-芹子烯(6.572%)和十三烷(5.037%)等;使用CAR/PPMS萃取纤维头时检出38种成分,解析出占总成分99.515%的35种成分,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17.858%)、β-毕澄茄油烯(17.804%)、十五烷(8.409%)、β-芹子烯(6.485%)和十三烷(5.940%)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