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6年年底,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交给艾森豪威尔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担心英法侵埃战争失败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加强,会形成“对西方的主要威胁”。因此他建议,美国的“主要任务”是要“克服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加强”,否则,美国就无法在中东“填补真空”。“艾森豪威尔主义”就是根据这个“蓝图”设计出来的。人们看到,美国的侵略矛头不是针对某一个阿拉伯国家,而是指向全体阿拉伯民族,目的是要打开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缺口,从阿拉伯人内部来击溃阿拉伯民族主义。但是,美国的这种企图是肯定地不会成功的。杜勒斯的悲哀正在于:他既不懂得历史,也不懂得时代。去年叙利亚局势的发展再一次表明,阿拉伯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
陈虹 《科技潮》2000,(2):23-24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美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有所抬头,WTO 在西雅图遭遇的抗议呼声只是庞大冰山露出海面的小小一角。有意思的是,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美国民族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它们不仅追求的目标不同,而且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应该加以区别对待。长期以来,美国人认为并不存在美国民族主义这种东西,用迈克尔·林德的话来说,"在美国,民族主义是不敢说出自己名号的。"然而,这个名号最近却越来  相似文献   

3.
90年代初福山的历史终结热弥漫全球,或贬或褒不绝于耳。同时,被福山视为自由民主社会羁绊之一的民族主义在之后的发展却是甚嚣尘上。那么福山是如何来看待民族主义的呢,他又为民族主义设计了什么出路呢?通过对其民族主义看法的解读,可以看出,在福山看来,民族主义的出路在于逐步脱离政治而实现现代化,但民族主义的发展并不乐观。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权、文化基础上的“新型的民族主义”现在仍然是可供选择的理想途径,是民族主义发展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4.
恐怖主义事件在美国的频繁发生,既同全球化的发展、民族主义盛行有关,也同美国所处的地位和它的外交政策有关。恐怖主义本身的影响是有限的,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外交战略,动摇国际政治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世界博览》2009,(8):12-12
一本目前正在畅销的,批判中国现实、阐述中西方关系症结的新书,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广泛共鸣或争议,这本书叫《中国不高兴》。西方友邦的名嘴或报刊杂志都对这一普通文化事件发表了“高论”。美国《时代》周刊认为,《中国不高兴》一书是在中国影响广泛的又一部民族主义畅销作品,并对中国急剧“膨胀”的民族主义力量感到担忧。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如同众多“忧虑过度”的西方媒体一样,更加“真切”地描述了西方世界的普遍忧虑:  相似文献   

6.
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及其教育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最近的许多政治活动表明了极端民族主义抬头的倾向。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有着深刻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但历史上日本政府对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极大促进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发展。近代以来的历次教育改革证实了这一点。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反映出日本对待历史和历史教育的一贯不诚实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为极端民族主义 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温床。极端民族主义是军国主义的前奏,其抬头的倾向足以引起亚洲其他国家的警惕。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思潮易变的特点正好与青少年求新、求异、求变的天性合拍,它们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经历了从民族意识,发展到民族主义萌芽、酝酿、高涨,再到新一轮民族主义高潮的出现三个阶段。在这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的政治观念也经历了从低落到高涨的变化。这种变化与青少年政治观念的发展指标呈相关性,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和了解民族主义思潮的动向极有帮助,以利于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8.
国歌是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对国歌的透视,可以看出民族主义的底蕴和民族主义的实质。民族主义随着国歌的历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它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地运用它,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是发源于西方的思想运动和政治实践。如果以民族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的现实,那就应该首先在比较历史研究中梳理中国的民族主义政治史。通过这种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民族主义绝不是一种权力或知识精英单方面教化大众的意识形态话语,而是政治共同体全员基于共同生活体验的共同思想;而当今中国社会并不存在所谓的民族主义。在中国,不是民族主义带来了麻烦,真正的问题是民族主义应该得到重建。  相似文献   

10.
德国强权民族主义中心内容是突出国家力量,武力和王权在统一中的作用,宪法冲突、强权民族主义组织和政党出现是民族主义由自由向强权转变的重要标志,俾斯麦的强权民族主义思想及政策是其最高的表现形式,强权民族主义指导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又有其反民主性和侵略性。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11月1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一战纪念活动上说,民族主义不等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是对爱国主义的背叛。此语被解释为是怼特朗普总统"美国第一"信条的。特朗普感到在法国受到了慢待,回国后连发五个推特,对法国和马克龙本人进行讥讽。马克龙总统属于年轻一代政治家,是个"欧洲主义者",他不满特朗普对欧洲的"霸凌"做法,呼吁欧洲自强,不靠美国,建自己的军队。这种情绪不仅在法国,在其他欧洲国家也有。美国对欧洲也有抱怨,特别是特朗普,认为美国为欧洲做了这么多,却得不到回报,故称不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由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的演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树立新的“国家观”,塑造近代社会理想人格“新民”形象;二是摆脱了传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束缚,主张各民族平等,共同奋发的大民族主义。梁启超倾其多半生精力研究的民族主义问题,既有其理论价值所在,也有失之偏颇之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和影响,民族主义对于当前中国的必要性有几个方面。一直以来,中国都提倡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而不提倡民族主义。当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的国际交往更加频繁,也更有必要强化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根据对冷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和中国的现实情况的分析,笔者以为,应当从当代民族主义中汲取资源和教训,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上,理性民族主义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军事占领的民族主义运动经历了漫长的斗争历程.其运动的代表者、实践者、意识形态、斗争方式等在不断流变,从1948年战后至今,影响最大的三场运动是阿拉伯民族主义者运动、法塔赫和哈马斯.它们在巴民族运动史上代表着三个不同阶段:泛阿拉伯民族主义阶段、特定的巴勒斯坦民族主义阶段、伊斯兰宗教民族主义阶段.这几场运动都以宏大的目标为开端,但随着以色列巨大的优势和美国对其的过度偏袒而逐渐收缩;并且其内部不时发生分歧斗争,甚至恶化为暴力冲突,这成为巴以和平进程的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利保持和发扬自己民族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传统。但由于它定义含糊,常常被填充侵略主义、沙文主义等内容而被认为是和平事业上的障碍,本文以民族主义的自然意义为基础,从民族主义促进国家、地区独立;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并不是自然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现代民族主义的进步性三个方面来论证: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虽然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但从本质上即它的自然意义上讲,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这是“美国第一”的愿望与实力相矛盾的产物。美国民族主义有自己的特点,其消极的一面由于美国在全球的影响而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7.
面对着西方陈营四分五裂的冷酷现实,一年多来, 华盛顿向它的盟国一面鼓吹“相互依靠”,一面频繁地把日益反抗美国控制的盟国斥责为“民族主义”。不久前,约翰逊在攻击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主义”之后,还假惺惺地表示什么“国家的自尊和相互依靠是没有矛盾的”;而今,腊斯克却直截了当提出,“民族独立的观念”应该“让位给相互依靠的原则”。被美国统治集团如此不能容忍的“民族主义”的含意到底是什么呢?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说:“我们面临着西方联盟逐渐分崩离析的局面”,“在我们看得到的任何地方,都有咄咄逼人的民族  相似文献   

18.
泛德意志民族主义宣扬生存空间,种族主义和战争万能的理论,为德国发动帝国主义战争,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制造理论依据。其所谓“世界政策”是它的集中政治表现。各政党朝着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和泛德意志民族主义组织的不断出现是它的组织表现。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标志着近代德国民族主义完全走向反动,它推动德国走向帝国主义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朱宗友 《凉山大学学报》2003,5(4):151-152,154
民族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两种民族主义的矛盾是一种人民内部矛盾,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特别是大汉族主义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全国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的民族主义思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经历政治风波后中国民众在外交领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并且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逐渐崛起并迅速高涨起来的,进而成为目前中国最主要的三大社会思潮之一,它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世纪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是随着国力的强大,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上主张和平与发展。中国根据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征强化民族主义,已成为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20世纪后期形成的新民族主义,并分析其特征及对国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