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诗人泰戈尔受古印度哲学“梵我一如”思想的影响,在其诗歌中表现出浓重的宗教哲理意蕴,其中既有对生命、自然的礼赞,也有对和谐的追求,还有跨越时空,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正因为其诗歌思想的丰赡深刻以及独有的东方情调和神韵,他的诗歌在世界文学中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典诗歌是中西经典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艺术样式。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叙事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抒情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咏物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朦胧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抓住情感的线索而运用诵读、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找出情感的燃点而运用诵读、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区分情感的烙印而运用诵读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感知意象的营构而进入意境、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借助想像的展开而进入意境、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再现“景象”的方式而进入意境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领略跳跃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品味含蓄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琢磨奇颖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基本上体现了经典诗歌的教育策略,用以指导欣赏者来欣赏经典诗歌,无疑有助于又好又快地培养出“求真”、“向善”、“崇关”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弗罗斯特将一首小诗《牧场》作为序诗反复出现在他多本诗集的卷首,一些意象,譬如“树林”和“雪”,经常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诗歌或多首诗歌之中。这种递归象似的手法是弗罗斯特阐述哲理思想与抒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也是他的诗歌之所以具有魅力的一个缘由,从这一视点切入,读者或许可以在新层面上体会诗人的哲思与诗情。  相似文献   

4.
文学正是以文学形象为自身的本质规定;而文学形象既非仅指内容又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形式。探索文学形象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弄清文学形象构成的规律,对于认识文学的本质,增强文学创造和欣赏的自觉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书画题材诗文是文学、书法和绘画三种艺术的融合,并由艺术层面上升到哲理高度。苏轼主张“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与造物者游”,艺术上以“常理”论书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6.
赵学勉 《科技信息》2007,(27):30-30
语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语文的独特与唯一体现在它与艺术的接壤和交融上,而艺术的第一特质即是审美特质。而《新课程标准》也再次强化了审美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诗歌作为一种最纯粹的文学样式又是文学审美活动中的最高级层面,重视诗歌鉴赏中的美育,对学生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概论课程中,诗歌部分的教学必须紧密扣住诗歌自身的特点来展开。在教学中,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互动与例证中探寻诗歌这一文体最突出的特征;二是以汉语知识和实例为基础分析诗的语言;三是在欣赏和分析基础上理解诗歌意象。  相似文献   

8.
三维解读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他早期的童话作品却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夜莺与玫瑰》以其深刻的主题、纯美的意象、诗化的语言和戏剧化的情节使它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其作品的艺术美、精神至美和美文思想又使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他对生死和人生的哲理思考也在作品中有深刻的反映。所以,只有从文学、美学和哲学的三维视角才能比较全面地解读王尔德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对空白这一概念的界定出发,分别从接受美学和交互主体性哲学的角度对留白的必要性进行论证,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在译文中留白既是保证读者充足的审美体验的需要,又是遵循交互主体性哲学的需要,最后以两句诗的不同译文为例,证明了文学翻译中保留和再现空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所谓"乡土文学",原是二十年代特定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并发展成为"乡土写实"和"乡土抒情"两种大的基本类型,而沈从文先生却能以极深邃的哲学思念,博学的知识,空灵的而淡远的笔触将两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兼而有之.既不同于鲁迅又不同于废名,而是具有自己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1.
全面地论述戏曲欣赏的要义,目前非我所能,自然更不是本文所要解决的课题。在这里,我只想以三个传统戏曲片断为例探索一下戏曲脚本欣赏方面的某些具体途径。调动想象进行填补以构成内心视象戏曲是以“行动”为基柱的表演艺术,可以说它的特质之一就是“动”:时间、空间背景不停地在动;人物的形体和内心不停地在动;“镜框”中的画面也不停地在动。可是从剧本上看,这一切“动态”又都是以一种平面的、静止的形式,通过文学含蕴着、表现着。相应的舞台指示,对话中包含着的潜台词,充其量只能显示动“感”,而不能具现动“态”。这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哲学家,也是诗人,是中国哲理诗创作的先驱。一部《老子》,是哲理与诗歌的结合体。如果把《老子》整个算作“哲理诗”,那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其它任何哲理诗作象它那样具有独创性,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广大深远的影响。《老子》又被看作诗歌与散文的结合体,人们或称之为诗,或称之为文,或说它文中有诗,或说它诗中有文。是诗、是文、是“散文诗”还是“诗散文”,从大处着眼,重要的不在于这称谓上的区别,而在于它们所共同揭示的《老子》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特异性。《老子》的体裁是春秋末年伟大哲人所独创的,所以我们不应以其后世的某些标准硬套它、苛求它,而不妨把它视为中国文人哲理诗作的开端和中国哲理诗的一种最早的、特殊的样式。 《老子》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把握它。  相似文献   

13.
有人在论述当代诗歌流派时说: “在诗歌领域,自从‘四人帮’被粉碎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苗头,即以艾青,严辰、邹荻帆、邵燕祥为代表的诗人,正在写作一种把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诗篇,无以名之,暂时不妨叫做新型哲理诗。这种新型哲理诗,和五四时期以捕捉思想的火花为目的的小诗不同,这是一种敢于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哲理诗,我看有可能发展为一种新兴的诗歌流派。”(吴奔星《文学流派试论》)要将这几位诗人划归为一个流派,尚需看今后创作的发展,就现阶段论,他们之间风格上的距离较大。但这种论点毕竟概括他们在粉碎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新形势的需要 ,文学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欣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基础 ,如何进行诗歌教学 ,历来是教师教学的难点 ,本文拟就诗歌教学的教学方法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佛教哲学高深玄妙,博大精微,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以及艺术创造极其广泛深远,而佛教哲学中包涵的人生哲学尤其是人生无常一切皆苦的理论给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为深刻,特别是在充满现世苦难的中唐时代.这是因为佛教人生哲学乃至整个佛教哲学的大厦都是精致地建立在人生无常一切皆苦即“苦谛”的理论基石之上的,而“苦谛”关注的是社会现世,阐释的是人生苦难,引导的是如何解脱.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所说“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人们处于瓦解了盛唐气象后新的社会生活秩序又尚未整饬的时代和既充满三教精神又尚未形成新的精神制度的精神混乱时代,感受到的是满目疮痍、人生坎坷、心灵痛苦和精神困惑,佛教作为抗议这种苦难的宗教,给人们提供了解释这些现世苦难和精神痛苦的宗教理论以及解脱方法,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们纷纷投入佛门怀抱,从佛教和佛教哲学中寻求救疗人生苦难和心灵苦闷的良方.因而佛教哲学除以奇妙的思辨、细密的思维、精致的哲理使中唐时代知识分子们叹服外,“特别是从这种哲学中引伸出来的人生哲学、人生理想更引起那些在现实苦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一切知行活动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又始终以"意象"为内容。它初由"观察"与"记忆"的两大支柱丰富"意象",再由"联想"与"想象"的两大翅膀拓展"意象"(多),然后由"形象"与"逻辑"(二)的两大思维运作"意象",最后由"综合思维"统合"意象"(一(0)),以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以反映"意象系统"。而这种结构或系统,可在哲学层面寻其意涵,以作为文学与美学层面之依据,以见其一贯性。  相似文献   

17.
马小慧 《科技信息》2010,(35):J0237-J0238
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重要关注,语言学家们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研究,近来,国内外学者又将象似性理论用于文体分析和文学欣赏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此基础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对诗歌这一题材进行文体分析,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诗歌的特殊安排,帮助我们更深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8.
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植物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兹华斯以“自然诗人”闻名于世,他的诗歌作品几乎囊括了大自然的全貌.从华兹华斯笔下有关植物的诗篇中,分析其植物意象的构成,探讨植物意象的三层象征意义:在现实层面上,是人类可居的理想家园;在精神层面上,是生命旅程的伴侣,向人揭示生活的哲理;在终极意义上,是神性的直接体现。最后,简要分析了华兹华斯选择这一题材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19.
文学功能是在文学“消费”过程中实现的。这一过程中,欣赏主体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了审美对象,在此同地,文学诸功能才得以生成、发挥和实现。因而,文学功能的生戒和实现既同文学作品的具体构成相关,又同欣赏主体的主观条件或接受范式相关,它同时受到文学作品构成和欣赏主体主观条件的限定。文学作品仅为文学功能的生成、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和出发点,或者说,作品包含着文学的潜能,它的发掘、转化必须有待于欣  相似文献   

20.
艾丽丝.默多克是英国二战后知名的小说家和哲学家,她的作品常常表现为一种"哲学的诗化"模式,即以文学的形式探讨诸如人的存在、永恒价值等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类型"是她用于叙其"思"的重要修辞手段,同型异构的叙事模式使每一部小说都成了她向读者展示人与偶在世界相逢的一次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