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民勤荒漠绿洲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以"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为基础,通过生物量等因子的校正,评价民勤荒漠绿洲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及其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983,1993和2003年民勤绿洲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2.22×109,3.02×109,5.22×109元/a.1983~2003年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长1.35倍.民勤绿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由林地植被和草地植被生态提供,影响最大的是土壤形成与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黄岩长潭水库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的结构、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灌草丛和经济林,均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以暖性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体.植被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简单,枯枝落叶层较薄,对水土保持的作用较小.常绿阔叶林是长潭水库流域植被恢复的目标.建议用生态恢复的办法,用林分改造进行植被的恢复,引种地带性植被中的优势种、关键种,提高演替速率.  相似文献   

3.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技术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光 《甘肃科技》2006,22(9):213-214,196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一是空间上以水为核心,遵循植被生态水平衡原则,做到植被与水耦合;二是时间上遵循植被演替规律,按照持续、稳定、自组、有序、高效的原则实现植被稳定有序恢复。以水为核心,关键是实现植被建设中与水的三个耦合:(1)是植被与空间降水耦合;(2)植被与微观水分变异耦合;(3)是植被与调水耦合。遵循演替规律,恢复植被关键是:(1)草灌先行稳定有序;(2)“封、育、退、造、管”综合建设;(3)生态产业化带动植被建设。  相似文献   

4.
汾河临汾段湿地植被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汾河临汾段湿地植被做了分类和排序研究.TW INSPAN分类将湿地植被82个样方分为16个群丛,论述了各群丛的群落学特征.DCA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表明影响群丛分布格局的主导生态因子为土壤水分和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黄土高原泾河小流域植被覆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各种生境条件下最好自然植被覆盖为标准建立了小流域潜在植被覆盖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流域植被退化状况和植被生态恢复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泾河小流域植被退化相当严重,占流域面积60.06%的流域上中游宜林地区现仅保存森林和疏林共53 350 hm2,其66.93%已退化为其他植被覆盖;占流域面积39.94%的中下游宜灌草地区有150 250 hm2退化为植被覆盖稀疏的荒草地,此外还有79 500 hm2的各种植被覆盖类型被开垦为各种类型的农业用地,植被生态恢复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6.
植被是森林公园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地考察,国家级森林公园仙女山植被的主要类型有温性针叶林(植被型Ⅰ)、暖性针叶林(植被型Ⅱ)、竹林(植被型Ⅲ)、落叶阔叶灌丛(植被型Ⅳ)、草甸(植被型Ⅴ)、沼泽植被(植被型Ⅵ).根据植被的组成和分布,论述了植被特点,而且对其植被现状做了评价,对其植被的保护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东北东部山地森林植被的生态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变化和植被与气候关系的研究中侧重于大尺度、宏观的抽象研究,对小尺度、微观的具体地段植被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即局地生态气候的研究尚待深入.在建立生态气候学指标的基础上,应用桑斯威特(Thornthwaite C.W.)的方法对东北东部山地森林植被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东北东部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生态气候学指标.计算了长白山不同坡向不同高度的温度效率指数,确定了长白山不同坡向各植被垂直带的温度效率指数及分布高度.研究表明,桑斯威特方法对东北东部山地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具有很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8.
植被是森林公园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地考察,国家级森林公园仙女山植被的主要类型有温性针叶林(植被型Ⅰ)、暖性针叶林(植被型Ⅱ)、竹林(植被型Ⅲ)、落叶阔叶灌丛(植被型Ⅳ)、草甸(植被型Ⅴ)、沼泽植被(植被型Ⅵ).根据植被的组成和分布,论述了植被特点,而且对其植被现状做了评价,对其植被的保护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地处农牧交错区典型地段的内蒙古多伦县蔡木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特征进行了描述 ,结果表明 :草原植被是本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之一 :包括典型草原植被和草甸草原植被 .沙地植被是本保护区的另一重要植被类型 :包括 :沙地森林植被 (主要以山杨 ( Populusdavidiana)一白桦 ( Betula platyphylla)林和榆 ( Ulmusmacrocarpa)树疏林为主和零星分布的云杉林 ( Picea) ) ;沙地灌丛植被 ( (叉子圆柏 ( Sabina.vulgaris)灌丛 :山杏 ( Prunus sibirica)灌丛 :大果榆 ( U.macrocarpa)灌丛 :柳 ( Salix)灌丛 :沙地中生灌丛 ) ;沙地半灌木植被和沙地草本植被 .湿地植被 .包括 :草甸 (草原化草甸、草甸和沼泽化草甸 )和沼泽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历史上林草丰美绿荫遍地,由于人为原因造成了今天的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核心是恢复和建设植被.因此,必须了解西部生态的历史变迁和植被基础状况.  相似文献   

11.
开展全国性植被清查、分类和植被志研编是一项重大的科学工程,可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性治理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中国植被调查的历史和现状,主要植被分类系统的分类依据、等级、分类结果和特点,以及国家和地方层面植被志研编进展,指出了我国植被科学研究中存在植被分类混乱、植被志研编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植被数据库建设、植被家底不清等不足,提出了加快建立国家数字植被大数据平台、进一步规范全国和地区植被志研编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创新研究——生态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出发,提出了在西北地区各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认证的观点.将生态认证与现有的绿色认证和国际森林认证(FSC)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生态认证对于西北地区具有针对性.设计了生态认证的具体操作流程,列出进行生态认证的植被范围、检测实验室名单等.并将西北地区划分为四个生态功能区,具体论述了在不同生态功能区生态认证的主要内容,对不同植被在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等级进行评定,最后建立西北地区植被生态认证等级数据库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分布的疏林类型众多,除了在热带分布的疏林(或稀树干草原)外,还有温带阔叶疏林和温带山地针叶疏林两种生态系统,具体包括榆树(Ulmus pumila)疏林、天山云杉(Picea schrekiana)疏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疏林、杜松(Juniperus rigida)疏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 mongolica)疏林、西藏落叶松(Larix tibetica)疏林、亚东冷杉(Abies densa)疏林、巨柏(Cupressus gigantea)疏林、大果圆柏(Sabina tibetica)疏林、滇藏方枝柏(Sabina wallichiana)疏林、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疏林、大果红杉(Larix potaninii var. macrocarpa)疏林、西藏柏木(Cupressus torulosa)疏林、密枝圆柏(Sabina convallium)疏林、长叶松(Pinus roxburghii)疏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疏林、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balfouriana)疏林、黄榆(Ulmus macrocarpa)疏林、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疏林等生态系统类型,疏林生态系统(或疏林植被)应该是介于森林和草原(或灌丛)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植被类型,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疏林的分布是系列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决定因子是水分.在中国大陆,沿纬度梯度从低到高的地带性植被应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疏林、灌丛或草原,从东到西沿经度梯度依次为(阔叶和针叶)森林、(阔叶和针叶)疏林、草原、荒漠.在高原地区,沿海拔梯度的分布从低到高主要是森林、疏林、灌丛、草原或草甸.与森林、灌丛和草原相比,疏林的分布面积相对较小.中国疏林的分布区域大体位于农牧交错带地区,即从森林到草原过渡的地区.对疏林成因的理解,有利于区域生态恢复措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陆地生态过程中的重要参数,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本研究采用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反演粤港澳大湾区NPP,探讨其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201...  相似文献   

15.
李翔 《太原科技》2008,(6):38-39
灌草是山西地区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地理位置入手,研究了多种灌草植被的分布状况,对造林地、放牧地的选择,以及水土保持的合理利用、资源灌丛的开发,立地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等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植被与土壤、水文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是生态水文模型和植被变化生态水文效应评估研究的重点.虽然陆面植被指数等动态变化对流域截留、蒸散发等水量、能量平衡项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植被地下生物量变化如何改变土壤结构和水力特性,进而影响入渗和径流等水文过程研究相对缺乏.本文综述国内外植被变化对土壤、水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植被变化水文响应的阈值效应和尺度效应、植被变化下的土壤水力参数时变特征定量表述及其与植被、土壤类型以及气候条件的关系.在生态水文模型中,考虑植被因子对土壤水力参数影响的动态表达可以提高植被变化下水文效应模拟和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冻土退化过程中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出现了不断退化的现象.退化的多年冻土隔水作用减弱或消失,并导致依赖于冻结层上水的植被变化.在模拟高原多年冻土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冻土的退化过程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冻土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冻土稳定段(80年代)、冻土快速退化段(90年代)和冻土缓慢退化段(最近十几年).同时,采用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第3代NDVI数据(1982—2012年)分析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度的斜率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近31a来,青藏高原的植被覆盖度斜率整体上呈微弱增加趋势;植被覆盖在冻土退化的3个时段内的变化特征为:从20世纪80年代冻土相对稳定期到90年代的冻土退化期,比退化面积增大11%;近十几年来,冻土退化逐步减缓,植被退化的增幅减弱,面积比90年代增大了3%,但退化的区域更为集中.冻土退化与植被的变化机制复杂,本文的分析与发现对理解冻土对生态的影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秦岭生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3 000年来秦岭的生态演变过程及生态恶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历史文献分析与野外考察相结合.结果 清代中期之前,秦岭森林植被完整,生态状况良好.其后,山区内人口的高速增长、新品种农作物的引种、不合理的开发政策,造成森林植被大面积毁损和山区生态的全面恶化.结论 秦岭生态状况由优变劣的关键时间段在清代中后期;人为因素是秦岭生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水库消落带植被混凝土抗侵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材的抗侵蚀性能是生态护坡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设计的实验装置对3组不同边坡进行了侵蚀实验,探讨了植被混凝土的抗侵蚀机理,比较了3种边坡的抗侵蚀性能.实验表明: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边坡具有良好的抗侵蚀性能,在同等条件下无植被防护土质边坡的坡面侵蚀速率比有植被防护土质边坡的坡面侵蚀速率高出两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20.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建群植物种类,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所面临的挑战是理解和利用植被演替理论来完成并加速恢复进程.植被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基础理论.本文对植被演替理论的发展、在生态恢复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应用、植被演替的研究方法及趋势进行了综述,旨在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