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何静  马磊 《广东科技》2005,(2):15-24
城镇的兴起一般起源于三个因素:一是政治军事的需要,二是市场的发展,三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个因素往往是一些古代城镇兴旺发达的原因,第二个因素则广泛作用于古代和当今社会,而第三个因素则是工业化以后才出现的。而城镇化的兴起则只能是依赖于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而无法依赖于其他因素,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一个结果和必然趋势。因此,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企图跳过工业化,而仅仅通过发展城市来实现城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行的。但是,反过来,城镇化的滞后又会制约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当然,城镇化在什么程度上制约工业化的发展又决定于城镇自身的自然禀赋、产业发展的程度、主导产业的性质,适应于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的具体形式、分销体系的成熟程度,以及劳动力的素质水平等等诸多因素。广东在地域发展上存在珠三角和粤北、东西两翼三大片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不同,这些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域的城镇不同的城镇化使命。  相似文献   

2.
城镇的兴起一般起源于三个因素:一是政治军事的需要,二是市场的发展,三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个因素往往是一些古代城镇兴旺发达的原因,第二个因素则广泛作用于古代和当今社会,而第三个因素则是工业化以后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3.
以2012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权重矩阵、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建设用地及扩展的驱动因素进行空间计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存在着空间正相关性,且在郑州、新乡、焦作、济源存在"高-高"集聚的局部空间正相关;(2)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第三产业产值是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因素,说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是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主导因素,其中前三个因素对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起着正向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产值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河南省应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沂源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总结出沂源县现阶段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和城镇间融合发展速度较慢三个典型特征。在阐述新型城镇化涵义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沂源县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确定了沂源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核、两圈、三带"的战略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结构,形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大战略模式。该研究可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3—2014年三峡库区工业化与城镇化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量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动态交互效应,并比较重点库区和一般库区两化动态交互效应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城镇化发展依赖于前期增长水平;三峡库区城镇化对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效果明显,短期对工业化发展存在挤出效应,长期对工业化发展存在溢出效应;政府推进力度越强,则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市场自发推进特征就越弱。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龙岩市人口城镇化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依然存在着城镇化总体水平低,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地区差异大,城镇体系不协调;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后续发展不足等问题.促进龙岩市人口城镇化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发展动力;强化城镇特色,增强城镇吸引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制度创新,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  相似文献   

7.
借鉴工业化国家战后城镇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特点和暴露出的问题,指出城镇化模式因城镇化水平而变,忽视农业和乡村发展如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伴而进的城镇化,代表的是一种"工业文明"而非"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模式.结合河南省城乡发展情况指出,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公共财政资金建设和发展乡村,并要以城乡统筹发展的开放性思维,从要素重组和功能提升的角度,重新寻找城镇化的动力和发展路径.在将"区域"视为一种在更大尺度上协调城乡不同建设活动的背景的情况下,提出把城乡社区一起,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区域城镇"的初步思维框架,并针对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情况,提出"区域城镇"的3种表现形式.最后,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模式转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马磊 《广东科技》2007,(1):22-23
城镇化是广东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巨大挑战,这不但表现在广东正在从“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发展阶段逐渐向“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阶段过渡,而且还表现在如何克服目前城镇化发展中的“非城市化”倾向。而另一方面,从微观观察,在广东逐渐形成大中城市与产业集群“专业镇”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区域经济模式背景下,为数众多的小城镇如何完成城镇化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旨在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城镇化技术集成”政策显得十分及时和必要,而在已有的政策实践中,三乡则是政策创新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9.
廉顺国 《河南科学》2005,23(3):461-464
城镇化包括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两个过程.我国农村城镇化既要尊重世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应以县城吸纳为主,这对城镇的合理发展、农村工业化的顺利进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是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上饶城镇化“起步晚,势头好,后劲强”。城市化进程已经步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轨道。全面、客观分析当前上饶城镇化建设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对上饶城镇化发展战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积极建言献策,有利于上饶城镇建设进一步全面提升城镇功能品位。  相似文献   

11.
以县域为基本地域研究单元,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投入产出指标构建河南省城镇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借助DEA和Tobit模型对河南省的城镇化效率进行测度,结果发现:(1)河南省县域单元的城镇化综合效率水平和规模效率水平总体均相对较低,而纯技术效率水平则总体相对较高,但三者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城镇化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西部、中部和北部地区,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展,而低水平区则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分布范围则不断缩减.(2)河南省城镇化的纯技术效率比规模效率相对较高,但是规模效率变化幅度比纯技术效率更大,且地区分异更明显.因此,纯技术效率是影响河南省城镇化综合效率水平高低的主导因素,而规模效率是影响综合效率变化幅度的重要推动因素.(3)建成区面积、城镇年末从业人员、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和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始终是影响城镇化综合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中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对城镇化综合效率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建成区面积、城镇年末从业人员和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则对城镇化综合效率表现出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城镇化经历了波动徘徊—缓慢发展—快速发展—稳步发展等主要阶段。当前总体上正进入城镇化中期的快速扩展阶段,但存在城镇化与工业化较大脱节、城镇化质量不高、大城市蔓延和低密度扩散趋势加剧、城乡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等突出问题。顺应城镇化发展的新特点及新趋势,应当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工业化为先导的产业支撑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完善城镇功能,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分工协调、城镇聚合轴和都市圈有机结合的战略布局,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坚持优先发展特色镇、重点中心镇的“小城镇、大战略”,以科学分类考核推动城镇化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重庆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和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将重庆辖区内40个区县(自治县)划分为4个研究区域(主城区、环主城区、渝东北和渝东南),从要素投入视角探讨1998-2010年间重庆市辖区范围内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4个区域城镇土地资本劳动要素总投入密度、资本投入密度、劳动投入密度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城镇土地资本劳动要素投入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具有同步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土地要素投入密度也越高,一小时经济圈(主城区、环主城区)城镇土地资本劳动要素投入密度大于两翼地区(渝东南、渝东北),年均增长速度大小顺序存在渝东南,渝东北,环主城区和主城区。城镇土地要素投入密度的提升主要是由资本驱动的结果,城镇土地资本投入密度比例和劳动投入密度比例在时间序列上呈“剪刀差”,主城区、渝东南城镇土地资本投入密度比例大于环主城区、渝东北。在工业化初级发展阶段和工业化高级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主要依靠城镇土地资本投入驱动,而在工业化中级发展阶段,城镇土地劳动投入驱动效应更为明显。因此,保持资本、劳动要素投入是稳步提升城镇土地集约度的前提,而适度控制城镇土地扩张速度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生态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的不断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限制因素.本文主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探讨,提出构建生态安全型城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晋中南部是煤炭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空间上出现了资源型城镇集中的城镇组群.目前这些城镇已经或正在步入资源开发的后期,出现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生态问题,转型发展问题迫在眉睫.文章在分析晋中南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突出问题以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新评价城镇资源优势、多元推动转型发展的城镇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产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并把城镇化水平作为考核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城镇化的内涵缺乏准确理解,圈地为城,对城镇规划范围随意扩大,以增加“城镇人口“的数量,这样提高的“城镇化水平“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呢。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着力抓好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吸引外来人口、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最终实现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目的。一、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规模偏小,基础设施滞后。二是小城镇特色不突出,产业支撑作用不明显。三是土地流转难,失地农民无保障。这些因素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二、小城镇发展方向针对上述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应从区域环境出发,综合分析当地的资源、交通、区位等条件,合理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促进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转移,以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小城镇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依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抓好小城镇规划,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突...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密切,萍乡煤矿开启了该地区工业化进程,随着萍乡煤矿的开发建设,落后闭塞的萍乡地区开始由传统乡邑向近代城镇转化。萍乡煤矿对萍乡城镇化影响表现在人口、交通、工商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推动了萍乡城镇化的起步。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和城镇化存在共生和互动关系。根据1978-2008年湖北省的历史时间序列数据,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城镇化率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具有较紧密的相关关系。但是,单纯用GDP中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来衡量湖北省的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用非农就业比重衡量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对湖北省城镇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果用非农产业产值衡量工业化水平,经济活动的非农化对湖北省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较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很强,对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第二产业。因此,湖北应以实施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圈域城镇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城镇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乱占、滥用耕地现象越来越突出。为严格控制城镇非农建设用地无序占用耕地,既推动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又保障粮食对耕地的需求,必须转变传统的粗放低效利用模式,向节约集约用地方向发展,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的潜力。中国的国情需要我们这么做,也是中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城镇建设用地滥用耕地现象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就节约集约用地的措施、解决方法作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从农牧村人地状态、城镇人口容量、城镇人口发展三个方面构建模型,对甘南州农牧村人地关系、资源承载、人口分布以及城镇化的演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牧区农牧村资源承载力普遍低于半农半牧区,同时,牧区人地压力高于半农半牧区;从中心城镇人口容量和人口城镇化来看,牧区中心城镇人口容量可以满足未来城镇化的要求,而半农半牧中心城镇人口容量与未来全县的城镇总人口量差距较大.依据各县(市)资源承载力和人口分布特点,确定以中心城镇为核心的合理的城镇化策略,提高中心城镇的综合发展能力,加强城镇特色化建设,提高农牧区人口素质是甘南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