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下扬子地区中上志留统砂质风暴岩的特征,详细的研究了巢县狮子口志留系坟头组剖面的沉积序列。根据沉积相标志,对古坏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志留系的砂质风暴岩主要发育在近滨和外陆棚之间的垂直层序中。文中通过对风暴岩的剖面结构和沉积序列等特征的研究和对比,建立了本区的浅海陆棚地带的砂质风暴岩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
若尔盖铀矿田含矿岩系的岩石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川西若尔盖铀矿田含矿岩系的宏观产状和显微岩石学特征的研究,认为该铀矿田的三套含矿地层主要有硅岩、灰岩、板岩三种岩石类型.其中,硅岩包括了泥晶硅岩、变晶硅岩、硅化(交代)硅岩、钙化硅岩;其成因有两类,产于泥质板岩夹层中的薄层状硅岩是生物化学沉积形成的,而以不规则透镜状产于灰岩层内及其上、下部的硅岩则属于灰岩受后期硅化交代而成.灰岩包括砂质细晶灰岩、硅化球粒灰岩、硅化泥晶灰岩三种;砂质细晶灰岩系混积陆棚环境的产物,硅化球粒灰岩、硅化泥晶灰岩系生物、生物化学成因的泥晶灰岩经硅化而成.板岩包括泥质板岩、砂板岩、千枚状板岩三类,系陆棚环境细碎屑岩经区域变质而成.三类岩石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反映出若尔盖铀成矿区早志留世为陆棚环境,海平面的升降使沉积环境在内陆棚与外陆棚之间变换.在剖面结构上,表现为砂质板岩-粉砂质板岩-泥板岩(泥晶灰岩)-页岩-硅岩的韵律性叠置.  相似文献   

3.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对T区块D-F油田M1油藏进行了层序划分,并建立等时层序地层对比格架,认为M1层为1个四级层序,可划分为M1-Zone、M1SS-1、M1SS-2和M1SS-3共4个五级旋回。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岩心中的潮汐韵律层理、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生物遗迹等证据,对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沉积相平面及纵向展布特征和沉积相演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整体为海侵体系域,沉积相类型为潮控河口湾沉积和陆棚相沉积,潮控河口湾沉积主要发育在M1SS-1、M1SS-2和M1SS-3旋回,微相类型主要有潮汐砂坝沉积、潮汐砂坪沉积、混合坪沉积及潮汐水道沉积等。陆棚相沉积发育在M1-Zone旋回,微相类型包括陆棚砂沉积和陆棚泥沉积。进一步分析沉积相展布和沉积环境特点,推断其沉积模式为河流相和潮控河口湾相—完整的潮控河口湾相—潮控河口湾相和小规模的陆棚相—发育含海绿石砂岩和泥岩的陆棚相。  相似文献   

4.
川南下志留统石牛栏组沉积体系与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石牛栏组为在缓坡陆棚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可划分出4个岩性段和2个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在空间展布特征上表现为由南向北的从碎屑滨岸→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生物礁/滩→台地边缘斜坡→浅水陆棚浅滩→泥质浅水陆棚→深水陆棚变化,在垂向上则由泥/灰质深水→浅水陆棚→碳酸盐台地的变化;海平面变化是控制沉积体系发育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的生物礁、微生物岩进行研究,发现蓝绿菌类Girvanella在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生物礁的主要造礁成分。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腹足类、腕足类、棘皮类等。Girvanella以散乱分布、包壳、组成内碎屑以及与海绵伴生等4种方式在本区生物礁中存在,并且在生物礁成礁过程中以生物本体矿化作用及粘结、捕获颗粒的作用形成生物礁格架;瓶筐虫及石海绵为生物礁中的居住者,因此,生物礁性质为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微生物起到了主要的造礁作用。此外红花园组典型含生物礁沉积序列是由底部的生屑灰岩基底、中部的海绵层(少量微生物岩)及顶部的微生物岩组成的。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时代生物礁的对比发现,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中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的发育及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是由于底栖生物扰动对潮下带微生物发育影响尚未彰显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的生物礁、微生物岩进行研究,发现蓝绿菌类Girvanella在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生物礁的主要造礁成分.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腹足类、腕足类、棘皮类等.Girvanella以散乱分布、包壳、组成内碎屑以及与海绵伴生等4种方式在本区生物礁中存在,并且在生物礁成礁过程中以生物本体矿化作用及粘结、捕获颗粒的作用形成生物礁格架;瓶筐虫及石海绵为生物礁中的居住者,因此,生物礁性质为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微生物起到了主要的造礁作用.此外红花园组典型含生物礁沉积序列是由底部的生屑灰岩基底、中部的海绵层(少量微生物岩)及顶部的微生物岩组成的.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时代生物礁的对比发现,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中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的发育及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是由于底栖生物扰动对潮下带微生物发育影响尚未彰显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为厘清陆相盐湖盆地油气形成和运聚特征,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岩芯分析的古生物、地球化学测试数据等,恢复盐湖古环境,分析盐湖沉积特征,厘定烃源岩发育及其演化特征,探讨油气排烃及运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盐湖干湿交替周期变化的古气候,造成了湖盆咸淡交替,形成了碎屑岩、碳酸盐岩、蒸发岩有规律地韵律沉积,沉积岩性为成分复杂的混积岩;盐湖优质烃源岩发育在咸淡转化期,盐湖烃源岩演化相对滞后,发育未熟低熟油演化阶段;特殊的盐湖沉积特征导致了烃源岩排烃效率低,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烃源岩油藏;油气主要沿侧向运移,常规砂岩油藏具有顺层、近源、砂控、源控的特点。陆相盐湖盆地的沉积、油气形成与运聚特征与海相或淡水湖盆具有明显差异性,在勘探中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焦石坝地区曾遭受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动,导致其先后经历不同沉积环境.综合分析岩性、生物化石等相标志及电测曲线特征,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含气泥页岩段可细分为暗色富有机质泥页岩、暗色富硅质富有机质泥页岩、暗色富有机质砂泥质泥页岩和暗色富有机质灰云质泥页岩,多富含笔石化石.将焦页1井89m段主泥页岩层段自下而上划分出深水硅泥质陆棚、深水泥质陆棚、深水砂泥质陆棚、深水混积陆棚四类沉积微相.同时,从利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的角度对研究区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9.
桑朗石炭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如砂屑、生屑泥粒岩、海绵骨针粒泥岩和含放射虫灰泥岩,并夹海绵骨针硅质岩、层凝灰岩(?)、和白云岩等。它们形成韵律性沉积。在其正常的深水沉积中,有放射虫、硅质海绵骨针和浮游有孔虫等深水生物化石,而缺乏贝类等底栖动物群。浅水生物化石碎片只出现在浊积岩中。在所有的岩石中,均缺乏文石质壳的生物。根据现代深海和半深海的资料,其沉积深度应位于碳酸盐补偿面以上,文石补偿深度以下或其附近,水深500~600米以下的无氧环境。  相似文献   

10.
 综合应用岩心、测录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多种资料及测试手段,对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白垩系-古近系混合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混合沉积成因,并探索混合沉积与油气的关系。结果表明,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白垩系-古近系发育的混合沉积,包括混积岩和混积层系两种形式,其中,混积岩主要为含陆源碎屑-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质-碳酸盐岩,混积层系主要为碳酸盐岩-混积岩层系和陆源碎屑岩-混积岩层系;混合沉积在巴特肯地区分布十分广泛,局限台地相、蒸发台地相、障壁海岸相和浅海陆棚相均有分布;混合沉积成因主要为相缘混合,其次为原地混合和间断混合;混合沉积在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三方面均具有一定贡献,古近系泥灰岩是巴特肯地区主要的烃源岩之一,同时也可作为区域性盖层,而白垩系-古近系灰岩储集层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纯碳酸盐岩,多为混积岩或混积层系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下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发育源下断块油藏,其原油来自上覆流沙港组二段超压成熟烃源岩,其成藏受"源储压差"、沉积相和有效断块圈闭三因素控制。"源储压差"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油气由流沙港组二段源内超压区向下部、侧向流沙港组三段常压区运移,在断裂圈闭带中聚集。流沙港组二段超压还起到了封盖油气作用。流沙港组三段近岸水下扇扇中辫状水道微相储层物性较好,是"甜点"储层。下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具有"高压源、源封盖、源储接触"的源下油气成藏模式。乌石凹陷东部流沙港组三段始新世裂陷幕断裂圈闭带是"源下"油气富集的区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苏北盆地东台坳陷高邮凹陷古近系原油的物性及其甾萜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合凹陷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对原油的类型进行划分,并系统分析不同类型原油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相应的油气聚集成藏模式。总体上把该凹陷的原油划分为A和B两类,其中A型原油主要来自阜二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及其斜坡部位;B型原油主要发现在深凹带内及其附近的戴南组和三垛组,以深凹带的成熟阜四段烃源岩为主,仅有少量来自深部位的阜二段烃源岩。斜坡部位的油气主要分布在阜一段—阜三段,来自阜二段烃源岩,属于近源运移特征。深凹带内深部位阜二段烃源岩,可以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岩石成熟度、粒度分析和沉积构造、生物组合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乌当湄谭早期为一浅海陆棚——前滨回流带的完整海退系列的认识。区内沉积构造丰富,岩相标志明显,是一个较好的岩相古地理教学场所。  相似文献   

14.
乌当地区奥陶系湄潭组的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市乌当地区处于黔北早古生代沉积区及黔南晚古生代地层沉积区交界处,具有独特的地质及地层发育特征,其中奥陶系湄潭组地层发育,但研究程度不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等测制了6条湄潭组地层剖面,对该组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进行研究,并与黔北地区的湄潭组、大湾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乌当地区的湄潭组特别是上段明显有别于黔北地区标准的湄潭组上段及大湾组,建议用"湄潭组上段"来表示该段地层。乌当湄潭组的笔石地层研究较好,可建5个笔石带及一个层位;本文把中奥陶统底界暂放在湄潭组上段底部硅质岩之下,说明湄潭组是一个跨时的岩石地层单元。乌当地区是贵州大学等高校的地质实习基地,湄潭组的地层学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有助于实习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惠民凹陷沙一段碳酸盐岩的早期成岩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惠民凹陷商河地区沙一段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的研究 ,结合沉积特征 ,建立了其成岩作用和油气成藏模式 .认识碳酸盐岩隐蔽油气藏较发育规律 .由于快速进积的碳酸盐浅滩表面水体在大气水的影响下逐渐淡化 ,碳酸盐物质沉积不久即发生强烈溶解 .准同生期和浅埋藏阶段 ,在孔隙中形成薄层栉壳状白云石和少量蛋白石、绿泥石胶结物 .沙一段沉积末期 ,沿断裂运移上来的深部油气在沙一段碳酸盐岩孔隙中储集并形成岩性油气藏 ,未被油气充填的孔隙则被从油层水中沉淀的粗大晶粒状方解石所完全充填 .沙一段碳酸盐岩中的隐蔽油气藏应从沙一末期至东营组沉积初期的构造高点来寻求突破 ,而不是现今的构造高点  相似文献   

16.
惠民凹陷商河地区沙一段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民凹陷商河地区沙一段发育多层碳酸盐岩沉积。经研究发现 ,这些碳酸盐岩成分以白云石为主 ,其沉积相类型包括滨湖亚相、生物浅滩亚相、滩缘亚相和半深湖亚相。生物浅滩具有分布范围广阔、顶面平坦、进积迅速、前斜坡明显、沉积旋回发育、沉积厚度较小但稳定的特征。在快速进积的过程中 ,浅滩表面水体循环不畅并逐渐淡化 ,从而形成大量次生孔隙。早成岩期孔隙中沉淀的方解石是岩石的主要胶结物和灰质成分。生物浅滩的这种沉积和成岩特征对该段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沙四段广泛发育的蒸发岩在剖面上与暗色泥岩、页岩和深水浊积砂体呈明显的韵律层。在平面上 ,蒸发岩主要分布于凹陷中北部深大断裂带附近 ,即断陷湖盆沉降中心陡坡一侧。东营凹陷沙四段蒸发岩类的盐源是深部古老地层中的盐类物质 ,凹陷中北部相同沉积深大断裂是沟通凹陷与地壳深部盐类物质的通道。对东营凹陷沙四段盐湖研究还发现 ,硬石膏岩发育有数量可观的晶间孔 ,并在其中见荧光显示 ,说明与生油岩共生的深层硬石膏岩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 ,且具有优先储集油气的便利条件 ,有望成为含盐地层全新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
近年在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流二段中部获得了重要的原油勘探发现。为明确该储层的沉积成因及层序归属,采用孢粉相、岩心相等分析方法开展层序及沉积相研究。其中,典型井微体古生物中陆源物质及湖相生物组分的垂向演化直观反映出流二段可分为下、中-1、中-2及上层序;且它们的沉积环境发生过明显变化,在中层序该区发生明显湖退、促进大型储集体的形成。通过岩/壁心观察、粒度特征、岩电响应、地震相与沉积相分析,确立乌石凹陷流二段中层序沉积相平面分布。结合岩石类型、含砂率、砂岩总厚度、最大单层砂岩厚度统计,以及断裂分布研究,重点解剖了乌石凹陷东区流二段三角洲~湖底扇体系的沉积与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产于贵阳乌当下奥陶统湄潭组双壳类化石10个种及未定种,其中2个新种。该双壳类化石群落层位低,数量多,为我省之冠,对其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长宁示范区志留系龙马溪组泥页岩层段是川东南地区重要的烃源岩和页岩气重点勘探层位。为综合评价其有利储层发育特性及影响因素,在单井岩心观察、矿物组分分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地球物理测井等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该地区沉积环境演化特征,比较分析龙马溪组龙一段和龙二段的的沉积环境、岩相组合、矿物组分、孔隙空间、储层压力等特性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龙一段和龙二段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其地层发育、岩性组合、矿物组分、孔隙空间及有机质富集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差异性。与龙一段相比,龙二段具有成岩作用强、热演化程度高、游离气含量大等特性;并且主要发育有机孔储集空间。对研究区页岩气储集最有贡献的主要是有机质含量,其与孔隙度和含气量成正相关性。证明页岩的不同沉积环境发育不同岩相组合、矿物组分、有机质含量,其共同影响页岩储层储集性能;并且可根据其组合特性综合预测海相页岩气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