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卢梭在溯源人类史演变时,通过比较自然人和文明人的两种生存状态,以自然人的生存状态为参照,从人性难免的弱点来阐释了他的自由、平等、民主、自我保护与和谐共处理念,并向世人展示了他富有同情怜悯、展现本真性情的新型"人学观"。他从人性的维度阐发了人在感性与理性、灵与肉的矛盾中所彰显的自由观、自然教育观,并以此为基点批判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人。卢梭的人学思想是其学说的根基,并给当下社会的发展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本人经历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立场的转变,其自由观也实现了“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的转变。《共产党宣言》中的“自由人联合体”集中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积极自由”的构想,同时其主体是“现实中的个人”,因而马克思主义“积极自由”观作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价值理想,由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基础、作为自由的实现方式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以及自由时间为其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介绍了泰勒的自由观,认为面对当代自由主义者对消极自由的过分推崇,泰勒试图在思想史的回复中重新审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泰勒认为代表消极自由的离根哲学的道德外观并没有错,错在佐证其道德外观的道德根源的丧失,而蕴含积极自由的浪漫主义则启示我们给予自由的外观以深厚的道德内涵,但它容易导向道德相对主义。泰勒最终主张的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调和,而其提出的"处境化自由"正是这种调和的表达,"处境化自由"即是在特定的生活实践或历史传统中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密尔是古典自由主义集大成者,他的自由理论既总结了传统自由主义,又开启了向新自由主义转变的历史潮流.当古典自由主义在当代复兴时,另一位自由主义大师柏林对自由概念进行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并认为密尔是消极自由最典型的代表,但运用这两种自由概念对密尔的自由主义进行重新解读时,发现密尔的自由主义中存在着积极自由因素:密尔把人的社会生活划分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在私人领域,个人的自由是去做什么的自由,即积极自由;而在公共领域,个人的自由是免于做什么的自由,即消极自由.因此,不能将密尔完全视为消极自由者,而无视他自由思想中的积极自由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休谟自由观存在一定困境 :休谟本不应该坚持的心理决定论与自由的关系无法解决 ,按休谟因果必然性原则的本意也无法解决自由问题。即使如此 ,休谟的自由观仍然蕴藏着深刻的“言外之意” ,对后来自由学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休谟自由观存在一定困境;休谟本不应该坚持的心理决定论与自由的关系无法解决,按休谟因果必然性原则的本意也无法解决自由问题。即使如此,休谟的自由观仍然蕴藏着深刻的“言外之意”,对后来自由学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欧洲大陆,贡斯当最早对卢梭的理论作出系统批判,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总结而积极地推行自由主义政治原则。他首次明确区分了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并强调个人自由是真正的自由,政治自由是个人自由的保、障,因而不能因政治自由而牺牲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西方政治哲学中一个核心概念。柏林《两种自由概念》一文,重新定义了自由的内涵,展现出柏林有关"自由"的创新性解读。为了避免不同的自由理念在实践的领域内陷于混淆,柏林揭示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本质区别。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说明了自由的不同伦理内涵。柏林将自由区分为"免于……的"消极自由和"去做……的"积极自由。这两种自由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意义。解读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并给予其合理的评价,更能全面而深刻地了解柏林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9.
自由主义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一文中,对"消极自由/积极自由"概念进行了著名的区分。社群主义思想重镇查尔·泰勒对伯林这一概念区分,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泰勒看来,作为一种政治自由,消极自由不可能不包括"积极的操作"成分。  相似文献   

10.
《庄子·逍遥游》篇涉及到两种自由观念,“无待逍遥游”的自由观和“有待逍遥游”的自由观,庄子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郭象注《庄子》采用六经注我法,对于庄子的这两种自由观念都加以肯定,进而建构了他的一家学说:“适性逍遥游”的自由观。本文从三方面对“适性逍遥游”的自由观展开具体分析:首先说明郭象的基本哲学观,即以“玄冥”、“独化...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有人认为,卢梭思想中的自由是可为平等而牺牲之自由,其实不然,在卢梭那里,自由和平等都是他的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这两者不仅是不可以分割的,而且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可以说,自由与平等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核心,两者共生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伯林以其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思想闻名于世,但他个人却非常重视自己的浪漫主义研究。尤其在他的《浪漫主义之根》中,浪漫主义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说明。在伯林看来,浪漫主义是一种思想革命运动,是西方思想意识的最伟大的和唯一的转变,它对现代西方的思想意识有意味深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章士钊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民主人士。章士钊反对"尚同""无容"的封建专制政制,主张"有容""尚异"才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基;在宪政方面,厘清了人民与国家、国家与政府以及私权与公权的正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独到的制宪主张;此外,章士钊还十分重视人民的自由与权利的司法保护,提出自由主义的司法平等观念。总之,章士钊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法制进程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民族危机深重的近代中国,曾纪泽敢于直面现实,顺应历史潮流,能够从世界大势出发,来观察本民族的生存问题,具有了近代开放观。在对外政策上,他反对闭关,提倡开放;在外交礼仪上,主张行“西礼”;在经济上,呼吁通商富国;在对外交涉上,力主用国际法争取和维护民族利益。不过,由于时代环境的限制,曾纪泽的近代开放观中仍存在诸多不足,这也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5.
在费希特的"自我"异化思想中,他从理性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及批判精神。他首先承认了人是理性的动物。在《论学者的使命》中他把人的最终目的看成是对非理性东西的自由驾驭。费希特的"理性"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看是与自由相联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理性"则是对普遍有效的规律的追求。但是费希特将对现实的理解变成了包含着对第一原理的追求与知识学的构建,从而来对现实社会进行哲学上的抽象批判。  相似文献   

16.
吴赐龄是清末立宪派的骨干人物,他以副贡功名在融县兴办团练,保一方平安;在资政院领衔弹劾军机大臣,代人民发声;为立宪救国奔走呼号,替百姓请命;他给暮气沉沉的京城政坛注入一股鲜活的风气,让国人见识到广西人的魄力和胆识。吴赐龄同情暴力革命,主张英国式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希望以报刊开启民智,充分保障新闻自由;更特别重视议事规则,崇尚程序正义。他是立宪派的激进分子,也是"爱国奉献、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表述了他的社会历史观。在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时,他既依据某些根本原则,又本着尊重事实的态度,虽然有时这两的结合不是太好;他注重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主张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看待社会现象,但他又提出地理决定论,而与上述方法相悖;他的基本原则或立场是坚持和维护人的自由、平等和个体价值。此外,关于人的自然状态的思想也是其社会历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叔本华是19世纪哲学界的孤独者,陈染是20世纪文学界的独语者,二者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二者的孤独体验却极其相似,在诸多相似点中不难发现陈染对叔本华的认可和接纳,但这种接纳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自己的体验基础上有选择的主动接纳。分析陈染的僻居笔记和小说创作可见陈染受叔本华孤独意识的影响,以及陈染对叔本华孤独意识的升华,进而领悟二者得出的相似的灵魂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