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对激光探测系统的科学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有效指导,针对一种激光目标探测系统进行仿真建模,分析并建立了激光回波功率和光电转换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探测系统进行仿真,经样机试验数据验证所建模型有效可行。通过对特定典型目标的仿真可以推断该激光探测系统能实现对目标的准确识别,并可以通过回波波形的差异区分具有不同外形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空间单光子探测系统的科学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有效的指导, 我们针对空间目标单光子探测系统进行仿真建模, 分析并推导了激光回波功率和回波光子数公式, 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探测系统进行仿真,得到激光回波光子数模型仿真值; 通过具体的地面模拟实验对应用在空间目标探测中的单光子探测器(SPAD)进行定标后,得到定标性能曲线,再通过具体的室内目标探测实验得到激光回波光子数实验值。两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实验验证所建模型有效且可行。  相似文献   

3.
高宇  梁义涛  李彬  王锋 《河南科学》2008,26(3):272-274
探测微弱光信号时,为防止目标信号被噪声淹没,探测器的低噪声设计成为关键.选用合适的器件,采用低噪声设计技术,兼顾探测器的可靠性、稳定性考虑,提出了适用于微光探测系统的探测器设计方案.通过建模分析,估算出其电路本底噪声仅为333.09μVrms.结果表明低噪声探测器设计合理、可行,对于类似的微光探测系统中探测器低噪声设计及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该方案已成功应用于某瞬态微光探测系统中.  相似文献   

4.
随着导航、电子技术、隐身涂层等科学领域的发展,武器装备的电子化、隐身性能不断提高,传统探测手段如雷达探测,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研究和发展新的探测系统,对飞行目标进行有效探测.设计了基于电场探测与无线组网的带电飞行目标探测系统,系统通过无线组网的探测节点对带电飞行目标进行全天候监测,并通过组网定位算法对目标进行定位,探测信息为指控中心的作战决策提供支撑,可以及时下达指令给作战系统对目标进行打击拦截.通过理论与试验结果分析证明了探测系统的可行性,并且系统弥补了传统雷达探测手段对于隐身目标探测的不足,对于提升防空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保障我方的信息优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薛丰廷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18):4738-47404757
根据空间目标探测系统项目要求,对实验现场进行了仿真再现,并以此系统的软件为例,对软件的开发模式进行比较,介绍了独立开发整体运行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防空雷达探测系统主要用于搜索、发现、识别和跟踪远方空中来袭的目标,为防空作战系统提供必要的目标参数和预警.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组网技术的现代防空雷达探测系统的概念模型,并利用Bayes理论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推导,得出了某防空雷达组网探测系统的最大后验概率比判决模型;最后,对该系统的整体性能进行了仿真评估.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一种基于DSP的毫米波目标识别器的设计方法。针对毫米波探测系统的特点和应用背景。给出了目标识别器的硬件组成结构和软件设计方案。通过对该系统的大量试验测试分析表明。所设计的目标识别器具有采样速率快、信号实时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可实现对地面目标回波信号的实时采集、高速处理和目标识别。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信源编码的要求,采用了专用芯片与FPGA逻辑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相应的运动估计硬件设计,对其中的部分电路进行了特别设计,如估计阵列、估计数据的供给电路、宏块缓冲FIFO、Y和UV信号的格式转换及重排序等,并完成了其硬件实现.调试结果表明,电路可完成所要求的功能,达到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组网技术的防空雷达探测系统仿真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空雷达探测系统主要用于搜索、发现、识别和跟踪远方空中来袭的目标.为防空作战系统提供必要的目标参数和预警.本主要阐述了基于组网技术的现代防空雷达探测系统的概念模型,并利用Bayes理论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推导.得出了某防空雷达组网探测系统的最大后验概率比判决模型;最后.对该系统的整体性能进行了仿真评估.  相似文献   

10.
针对豆类目标特征复杂,提取困难的特点,采用近距离同时偏振成像系统对豆类目标进行特征提取,设计了基于分孔径成像的偏振探测系统,进行了豆类目标的偏振探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同时偏振成像的近距离成像探测系统在解决视场同一性问题的基础上,可使目标细部特征更为突出,使清晰度大大提高。通过融合处理,可充分展现豆类的表面缺陷、干瘪等特征。方便了目标特征的提取,可以有效提高目标分选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被动式地面静电探测系统对空中静电目标的定位方法.在静电感应原理和圆阵定位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了基于圆阵的被动式静电探测系统定位方程;并利用误差理论对该定位方程进行了误差分析及定位精度的计算机仿真,仿真计算的结果与误差理论分析一致.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平面圆阵的被动式静电探测系统可实现对空中目标较远距离的定位,且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2.
感应式静电引信探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直接检测探测电极的感应电荷获得静电目标信息的静电近炸引信探测技术; 方法 采用短路轴向探测电极感应引信接近静电目标过程中电荷量的变化,并采用电荷放大器检测信号; 利用静电学的基本原理,对其进行了理论推导; 结果 得出探测方程和定距公式,以及增大探测灵敏度的设计准则; 阐述了在该种电极设置下对检测电路的要求以及环境变化对检测结果稳定性的影响; 结论 感应式静电引信探测技术适用于静电目标探测且探测距离远、不受非带电物体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普通静电探测极板是全向接收的,任何方向的静电目标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为了避免其它电场的干扰并使探测极板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引入了接地屏蔽的方案,使实现对静电体目标局部静电信息的探测成为可能.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仿真以及试验研究,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为后期根据带电目标的形状大小和带电量等实际情况进行探测单元的敷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被动式球形电极地面静电探测系统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探测电极和大地介质对目标静电场的影响.将空中静电目标、探测电极和大地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利用镜像法建立了空中静电目标的被动式球形电极地面探测系统模型.理论分析及仿真计算得出探测电极低架设有益于提高电极输出信号的结论.由于探测系统模型是迭代的运算式,为便于实际应用,推导出探测系统的简化模型,为后续的对空中静电目标进行定位奠定了基础.经计算分析,简化的系统模型和原探测系统模型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5.
空中静电目标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了空中运动目标在飞行过程中的起电、放电机理和带电特性.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研究了对于被动式地面静电探测系统,将空中目标的电场近似地作为静电场进行探测和将空中带电目标近似为点目标的条件.结果表明,对于被动式地面静电探测系统而言,探测距离在10km范围以内,可将目标的电场当作静电场进行测量;当空中目标与探测器距离大于目标尺寸3~6倍以上时,可将目标视为点目标.提供了被动式地面静电探测系统的应用前提.  相似文献   

16.
把平面介质和点电荷目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利用镜像法研究了平面分层介质对点电荷目标静电场的影响,推算出像电荷在系统中的位置表达式,并根据两种介质中像电荷的电量公式推算出三层介质中像电荷的电量计算表达式.建立了平面介质被动式静电探测系统的物理模型,给出探测电极所在空间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采用"旋转电极"的方法和静电感应原理进行目标探测,确定被动式静电探测器的探测方程,并使用静电计和仿真模型进行了试验,证明了该静电探测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对空榴弹的静电引信探测器采用电极扫描式被动静电探测体制.利用对空榴弹的自身高速旋转特性提高引信探测器的工作频率,缩短探测器滤波电路对目标感应信号的延迟时间,进而克服短路轴向探测电极式被动静电引信的信号延迟时间;理论分析及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电极扫描式被动静电引信滤波器对信号的延迟时间降至ms量级,满足对空榴弹引信探测器信号处理速度及起爆控制的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8.
普通静电探测极板是全向接收的,为了避免目标周围其它电场的干扰,使探测极板具有方向性,引入了接地局部屏蔽的方案. 设计了一个探测器阵列,且在每个探测单元外加屏蔽筒,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探测阵列对于静电目标在作为体目标时实现探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静电传感器微弱信号检测电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解决静电传感器用于稀相气固两相流参数测量时信号微弱难以检测的问题,深入研究了静电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信号特点,设计了一种实用的高精度微弱信号检测电路.结果表明,该电路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极低的温漂、较强的抗杂散电容干扰和外电场干扰能力,能够满足气固两相流参数测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针对普通静电探测极板无法利用目标周围电场获取目标图像的问题,采用静电探测极板屏蔽技术研究了静电成像系统.该系统由具有屏蔽外筒的探测单元组成静电探测阵列、高灵敏度的静电检测模块,控制系统和图像处理模块构成.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采集获得目标的静电图像,为今后静电成像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