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轼葬郏原因学界大致有三说:从1330年开始的"练汝说";从1608年开始的"形胜说";从2002年开始的"求是说"。认为苏轼葬郏是无奈的选择,苏轼葬郏原因探索要依据材料全面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苏轼葬郏历来众说纷纭,文章提出了新的看法,即“情、义、便”。所谓“情”,指与苏辙的兄弟情,同时隐含故乡情、故人情。所谓“义”,是嵩山在苏轼心中有特殊地位,他将其看作匡世济民、尽忠报国的精神家园。所谓“便”,是苏辙恰好在郏县嵩山南麓有田可作为墓地。“情、义、便”三者叠加,使苏轼葬郏成为自然之选。由此体察苏轼内心:尽管他集儒释道于一身,但“儒”是内核。他放得下世俗之见,但放不下世间真情,也放不下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报效有为之义。  相似文献   

3.
“志在行其所学”的苏轼,其葬郏之选中也隐含着人生思考。首先作为事件的葬郏之选。苏轼葬郏之选经由苏辙提议、苏轼首肯,因苏轼去世未果,最终由苏轼之子遵照苏轼遗嘱,在亲友帮助下相地卜兆而定,客观上是由于政治形势不利、经济状况拮据等原因所迫。其次作为观念的葬郏之选。苏轼葬郏之选主观上是由其诸多政治、社会与历史观念等原因所致。最后葬郏之选的哲学意蕴。结合苏轼的哲学思想,可知其葬郏之选过程中的诸多观念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翻译究其实,是译者在原作与译作读者之认知取向、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和文化各要素间的相互矛盾较量中,协调这些矛盾,终而给原语所承载的各类信息找到一个最佳输出途径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任何译文都可以看作是译者协调翻译中诸矛盾,使其暂时达成某种程度妥协的结果。造成妥协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着重从译文接受者认知框架、译者翻译能力、原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三方面对此加以探讨,进而指出翻译中的妥协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探究这一现象背后之原因有利于引导译者更好地游刃于翻译诸矛盾之中,实现翻译真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格完善的科学人才。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文化素养普遍较低,这不仅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及高职高专学校对培养目标认识片面化有关,而且与当前师资管理方式及队伍的参差不齐、当前社会环境的一些负面因素及高职高专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广西悬棺葬的类型、葬具、葬制、下葬的方式和棺木的不同形制及具体分布地区,并通过对随葬品的分析,结合崖画、碑文,得出了广西悬棺葬大约是晋至清末年间在若干地区流行的一种葬俗的结论。同时通过对广西和周边地区悬棺葬及其相关文化特征的比较,指出广西的悬棺葬的族属是壮族和瑶族,最后探讨悬棺葬研究的民族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丰富的量词是现代汉语的特征之一。在语言学界,量词能否修饰形容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修饰形容词的量词具有不同于其它量词的一些特征,什么样的量词与什么样的形容词搭配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量词都能修饰形容词,也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受量词修饰,受量词修饰的形容词也具有一些特征,这使量词修饰形容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生坎坷,仕途起落很大。顺利时官至三品,月俸百缗;落魄时流离迁徙,居无定所。经济状况的变化,使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这在他的诗、文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程媛媛 《科技信息》2013,(7):222-223
墨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节用节葬的哲学家,对当时及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试对墨子的节用节葬说进行梳理和整合,以形成对墨子节用节葬观的重新认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1.节用节葬观的提出及原因,2.节用节葬观的具体规定,3.节用节葬观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苏轼文章论     
“词义兼美”是苏轼文章理论的核心,“以古文为理”,道文并重,“文能达是”、“文理自然”以“词义兼美”为统摄,“文以适用”、“博学能文”也浸透了“词义兼美”的浆汁。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大量史料证实郏县三苏坟埋葬着苏轼、苏辙祖孙五代数十口人,是一个前后延续长达130余年,苏家流寓在外颇具规模的苏氏族茔。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吐蕃塔形墓考古材料的分类研究,把各类吐蕃塔形墓划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不同的阶段。文化形态上,早期塔形墓是由原始苯教的丧葬文化发展而来;晚期则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量史料证实郏县三苏坟埋葬着苏轼、苏辙祖孙五代数十口人,是一个前后延续长达130余年,苏家流寓在外颇具规模的苏氏族茔。  相似文献   

14.
表"呕吐"的"变"是"(疒反)" 的音借字,"(疒反)" 之"恶心呕吐"义为古代字典词典韵书习训.的或体又作、.早在汉代扬雄<方言>就有了,与变只是字用关系,记录的词义或义位是一样的.的"呕吐"义当是反胃恶心引申而来.对谭代龙和王绍峰二先生对"变"表"呕吐"义的词义引申理据分析作了适当辨正,指出二君皆是惑于"变"的字形而导致词义探因失当的.  相似文献   

15.
以阳羡方志为依托,考察苏轼在阳羡的行踪。熙宁七年初游阳羡,立下终老于此的誓言。元丰七年买田阳羡,两度上表乞求阳羡居住。元丰八年放归阳羡,短暂居住后赴任他乡。  相似文献   

16.
古印度的因明、中国先秦的名辩之学和古希腊的逻辑,三者都是关于推理方法、论证方法的学说,属于同一范畴。因明作为古印度治学、研究的核心学问由唐代僧人玄奘传入中国,后由其弟子发扬。因明中的因是至关重要的,因的重要性在于其是指称立者论式即宗成立的关键。似因是立论者在对宗行论证时所使用的错误的因。因的过失共有十四种,如何成立好的因,就要明白因的过失有哪些,从而避免这些过失。  相似文献   

17.
苏轼批文章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苏轼的到来,令杭州的文人雅士欢呼雀跃。一有闲暇,苏轼身边就云集许多文人,一起吟诗作赋,好不热闹。当地有个自命不凡的人叫白文秀,读书不多,却爱卖弄,文理不通,却极爱写文章,往往错字连篇。因此当地的文人都不愿与他为伍。可是,他却想借苏轼  相似文献   

18.
张耒系“苏门四学士”之一 ,是结束北宋文坛、影响南宋文坛的重要作家。苏轼与张耒以诗神交。元一朝 ,二人酬唱诗词 ,品评文史 ,相从最密。苏轼对张耒每多赞赏、关爱 ,曾以振厉当趋于衰陋之文字相勉 ,对之期以厚望。张耒亦敬师、尊道 ,为此不计祸福安危。苏、张交谊对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孔子教导士人为“仁”献身的观念经历了千年的颠扑之后,作为绝对的真理烙在仕宦士人的深层意识之中,永不破灭,于是苏轼勇于用生命对此进行着诠释与演绎。而屈原对于生命以及生命意义的苦苦追问所展示出来的生之可贵的意蕴与深情。又使得苏轼深深忧愁、痛苦万分,不得不用老庄纵浪大化的精神来进行消解,用投身自然的举动来进行舒缓,同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体会着生命深层的韵味,倡导着新的生活模式,创造着新的精神风貌,开启着新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20.
宁可懵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懵懂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出口成章,被誉为:"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苏东坡官拜翰林学士,在宰相王安石门下做事。王安石很器重他的才能,然而,苏轼自恃聪明,常常出言多有讥诮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