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的文学活动从创作《女神》开始,郭沫若研究从评论《女神》开始。《女神》问世已经90年,但是对于《女神》和《女神》时期的郭沫若,仍有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女神》不是一个完全意义的研究文本,郭沫若同时创作的还有其他许多新诗;《女神》是一个中国青年在日本留学时期创作的,那是它所由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缺失了这样许多考察内容和研究视点的《女神》研究,只能算是一个"跛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1892—1978)创作于1904—1912年间的少年诗稿。郭沫若的出名更多地在于他那些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早期诗歌",如《女神》,但他同时也写自传。论文从比较的视野对郭沫若的自传体作品《少年时代》和收录在《郭沫若少年诗稿》中的那些诗歌与传统的唐诗进行了对比分析。郭沫若从小熟读唐诗,所以他在1904—1912年间写作的诗歌深受唐诗影响。在他早年写作的诗歌中,郭沫若非常注重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这些诗歌可以看作他年幼心灵的独特理想和愿望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从浪漫主义的爱情这一角度分析《女神》的爱情描写,可以发现郭沫若以《女神》将新诗带入发展的高峰.《女神》一直被看作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代表,同时它也为诗歌的浪漫主义开启了道路,并影响了后继者的诗创作,诗作在浪漫主义的统领下充满了张力,流露出的爱情也更加感人.  相似文献   

4.
《女神》以其宗教式殉道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宏大气魄开一代新风,奏响了五四精神的最强音,并以其浪漫主义的精神气度燃起一代青年的青春烈焰.诗歌中所传达的愤激与焦灼这些青春期征兆,我们可称之为郭沫若式"生趣".在《女神》的放歌中,洋溢着的是一股摧枯拉朽的青春之力的骚动.这种青春期话语特征成为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生命特征.《女神》以其断裂式的绝叫撕裂了文学史, 但郭氏之浪漫主义很快如明日黄花,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5.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之美,必动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诗,所以古来不乏表现登山临水的纪游诗。郭沫若是以《女神》开辟现代诗坛的伟大诗人,他一生中写下了许多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诗篇,其中有不少是纪游诗。据研究家考证,郭沫若早在1903年(其时他年方十一岁),就写了“闲钓茶溪水,临风诵我诗”的《茶溪》一绝,从而开始了纪游诗的创作。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每每因工作需要离京远游,足迹几乎遍及祖国各地。诗人每到一处,都不禁诗兴勃发,挥笔疾书,状景写物,抒情咏怀,从而留下了许多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以其狂飙突进的民主革命精神、雄浑粗犷的诗歌风格和自由奔放的诗歌形体,开中国一代诗歌之风气。《女神》是在“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催促下应运而生的,同时它也由于受到了美国现代诗人瓦尔特·惠特曼及其诗集《草叶集》的影响。郭沫若后来回顾说:“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  相似文献   

7.
《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集,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它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数十年来,《尝试集》所受到的待遇是不公正的。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研究新诗的文章,都以郭沫若的《女神》为新文学运动兴起以来的第一本新诗集,而胡适的《尝试集》却遭到漠视。固然,《女神》以它宏大的革命理想,奔放的爱国主义热情,狂飚突进的顽强战斗精神,火山爆发般的英雄气概和艺术上的大胆创造,冲决一切陈旧的罗网,开一代诗风,创造了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崭新时代。但作为中国新诗刚  相似文献   

8.
《女神》以其宗教式殉道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宏大气魄开一代新风 ,奏响了五四精神的最强音 ,并以其浪漫主义的精神气度燃起一代青年的青春烈焰。诗歌中所传达的愤激与焦灼这些青春期征兆 ,我们可称之为郭沫若式“生趣”。在《女神》的放歌中 ,洋溢着的是一股摧枯拉朽的青春之力的骚动。这种青春期话语特征成为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 ,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生命特征。《女神》以其断裂式的绝叫撕裂了文学史 ,但郭氏之浪漫主义很快如明日黄花 ,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青年时期的"叛逆"形象主要源自《沫若自传》的文学塑造,长期以来,学界亦是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郭沫若的"叛逆性格",并进而认为此种性格"与生俱来"具有"必然性"。本文以郭沫若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家信的合集《樱花书简》为中心,通过其透露的郭沫若勤奋向学的传统一面和《沫若自传》塑造的叛逆形象间的距离来发掘"叛逆"、"叛逆性格"遮蔽下郭沫若真实而平凡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将科学精神引入诗歌审美世界并使诗歌具有科学新质和品格的这一传统,始于郭沫若的《女神》。鲜明的科学精神以及对现代科学热情的赞颂,是《女神》极为可贵和重要的思想内容。这一内容本质上是对“五四”以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历史要求的敏锐感应和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意展望,也是对中国现代物质文明的历史召唤。这是二十世纪时代精神的重要和典型体现,也是郭沫若在文学领域里对现代化中国做出的富于历史功绩的独特贡献。70年来,人们对《女神》科学精神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向培良在《中国戏剧概评》一书中对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等提出了严苛的批评,认为郭沫若历史剧"教训"色彩浓重、人物塑造机械呆板、脸谱化等.向培良意在以此引进和宣传纯正的戏剧艺术观念,从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两方面正本清源.他的批评意见显然未能真正发挥效用,郭沫若在后来的历史剧创作中一仍其旧并有巨大反响,但这些意见为后人看待历史剧、认知戏剧提供了理性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端木蕻良对《红楼梦》艺术的反复品味研究,成为他1940年代桂林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艺术资源。细察此期小说文本,至少有三个方面体现出《红楼梦》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一是塑造了以"宝玉"为原型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二是在"真情主义"、幻灭主题的表达上呈现出鲜明的《红楼梦》式的悲剧结构和精神;三是在艺术上,神话和暗喻结构的运用、叠印手法和具体意象等方面都与《红楼梦》暗通款曲。1940年代端木蕻良桂林时期的创作可以看出《红楼梦》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是开放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史上,郑学稼以"第四种人"著称。对早期郭沫若,有过别具一格的论述。郑学稼论郭,主要从郭沫若与创造社、浪漫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的关联中展开。如果说创造社是中国文学史中浪漫主义的符号,郭沫若的名字,则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其中《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翻译,更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独放异彩的珍珠。郭沫若从浪漫主义文学转到普罗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政治化的表征,而文学政治化也正是左翼文学的病源。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界对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研究的深入,郭沫若的旧体诗创作也备受关注。对其抗战时期旧体诗的研究视野不断深化,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一是对比郭沫若新诗与旧体诗,探索不同诗风及抗战时期旧体诗多产的原因;二是将郭沫若旧体诗创作放在抗战时期旧体诗创作繁荣的大背景下考察;三是具体分析郭沫若旧体诗的风格;四是将郭沫若抗战时期旧体诗与其他作家旧体诗进行对比,分析他们的不同特色。总体研究倾向: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收集了作者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一年间的五十六首诗。大部分写于一九二○年以后,是“五四”运动在诗歌方面最热情而豪放的反映。在《女神》里,诗人强烈地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热切地追求革命理想,热情地歌颂工人和农民,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燃烧着摧毁旧社会的熊熊怒火,贯串着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成为当时诗坛上一颗闪烁的明星,成为当时向往光明的青年的大(?)。《女神》的诞生,树立了“五四”时期新诗的创造和革新的榜样,勇开一代革命诗风,为新诗发展开拓了崭新的道路。它和鲁迅的小说一起,显示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实绩。  相似文献   

16.
成秀萍 《镇江高专学报》1998,11(4):29-31,55
郭沫若以《女神》奠定了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郭沫若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儿童文学、强调儿童文学对于改造整个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艺随笔     
千锤百炼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作家,如曹雪芹、托尔斯泰、老舍、曹禺等被誉称为语言艺术大师不是没有原因的。有人说郭沫若的作品,如新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象长江大河、奔泻飞腾、气势磅礴;茅盾的作品,如长篇小说《蚀》、《子夜》等,均细腻清丽、珠光闪耀、璀灿晶莹;叶圣陶的作品,包括小说、散  相似文献   

18.
王尔德的《莎乐美》在“五四”时期被竞相译介,其主人公任情而执著的精神,独特的生死观和作品装饰性风格曾为田汉、向培良、郭沫若等许多作家所认同,并对他们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莎乐美》的反叛精神契合了“五四”时代和文学发展的需要。当然在这种影响中,也产生了诸多变异。这些经验值得今天的戏剧艺术建设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正是中西方文化激烈撞击与整合的活跃时期,这一对话过程对文学的影响尤为明显。就侦探小说而言,从翻译介绍到本土作家开始创作本国的侦探小说经历了一个融合的过程。吴趼人创作的《中国侦探案》虽不成熟,融合之中又有分裂的特质,但这又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学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特征。因此,对《中国侦探案》的研究也就有助于认识侦探小说如何在中西融合中找到一条民族化和现代化之路,对于研究近现代中国文学的转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主张"诗人译诗,以诗译诗",其"风韵译"理论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试着从其中一篇译诗——"偶成"来分析郭沫若"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